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卷(含详解)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3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三) (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3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三) (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福建漳州八校联考)科学家在四膜虫体内发现一种基本组成单位为核苷酸的核酶。下列有关核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彻底水解可产生CO2和H2O
B.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C.能降低相关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不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合成
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核酶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说明该酶的本质是RNA,其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A错误;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B正确;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RNA是DNA转录形成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而核糖体内合成的是蛋白质,D正确。
2.(江西南昌模拟)某同学为了验证酶的相关特性及其作用底物情况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一,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混合,可得到中间产物乙;实验二,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1和酶2混合,可得到小分子物质a;实验三,某大分子物质甲与酶2混合,不能得到中间产物乙及小分子物质a。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小分子a可能是大分子物质甲的基本组成单位
B.酶2的作用底物很可能是中间产物乙
C.由实验一和实验三可得出酶1具有专一性
D.由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
解析:选C。由实验一、二、三对比可分析得出酶1和酶2催化的反应可能为甲eq \(――→,\s\up7(酶1))乙eq \(――→,\s\up7(酶2))小分子物质a,酶2的作用底物可能是乙,小分子物质a可能是甲的基本组成单位,A、B正确;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三进行分析可知,酶1的作用底物是大分子物质甲,但实验未涉及酶1作用的第二种底物,故不能推测酶1具有专一性,C错误;由于缺乏和无机催化剂的对比,并且题干没有设计对温度和pH等条件的控制,因此由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不能得出酶具有高效性和温和性,D正确。
3.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无氧呼吸过程中有[H]的积累,有氧呼吸过程中无[H]的积累
D.无氧呼吸过程同有氧呼吸一样每一阶段都有ATP生成
解析:选A。有氧呼吸过程中,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A正确;植物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高等植物无氧呼吸过程和有氧呼吸过程中均无[H]的积累,C错误;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第二阶段没有,D错误。
4.(宁夏银川一中模拟)破伤风杆菌一般在较深伤口内繁殖,可产生外毒素使机体发病,而外毒素的毒性可被胰蛋白酶解除。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破伤风杆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破伤风杆菌分泌的外毒素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C.破伤风杆菌分泌的外毒素不能直接作为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D.破伤风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解析:选B。由“破伤风杆菌一般在较深伤口内繁殖”可知,破伤风杆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A正确;破伤风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内质网,B错误;外毒素毒性很强,不能直接作为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经脱毒处理做成类毒素后,利用类毒素毒性很弱而免疫原性强的特点,才可做成疫苗来进行预防接种,C正确;破伤风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正确。
5.(河北冀州中学段考)下图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两个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eq \x(C6H12O6)eq \(,\s\up7(①),\s\d5(③))eq \x(C3)eq \(,\s\up7(②),\s\d5(④))eq \x(CO2)
A.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B.①②过程中都产生[H]和ATP
C.③过程消耗ATP和[H]
D.④过程产生的C3为丙酮酸
解析:选D。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第二阶段、C3的还原和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产生[H]和少量ATP,B正确;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C正确;光合作用中的C3不是丙酮酸,D错误。
6.(福建师大附中模拟)如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某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合作用中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
B.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适宜温度更高
C.温度在30 ℃左右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最大
D.若温度保持25 ℃,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 黑暗,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解析:选D。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需要更多的酶参加,因此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A正确;由图示可知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30 ℃,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40 ℃左右,B正确;由图示可知真正光合作用速度最大时为8,此时对应的温度为30 ℃,C正确;温度保持在25 ℃时,12 h光照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4,12 h黑暗时的呼吸速率为2.5,两者差值大于0,因此该植物能正常生长,D错误。
7.(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图中图一表示的是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棉花叶片CO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图二表示棉花叶肉细胞两种细胞器的四种生理活动状态。则图一中时间a、b、c、d依次发生了图二所示的哪项生理活动( )
A.(1)(2)(3)(4) B.(3)(2)(4)(1)
C.(3)(4)(1)(2) D.(4)(3)(2)(1)
解析:选D。图一曲线中横坐标以上都是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横坐标以下是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或只有呼吸作用,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处都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图二中(1)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对应图一中d、e、f时刻;图二中(2)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对应图一中c、g时刻;图二中(3)表示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对应图一中b时刻;图二中(4)表示只有呼吸作用,对应图一中a、h时刻,D正确。
8.如图表示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两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CO2浓度下CO2的净吸收速率,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B在CO2浓度大于100×10-6后,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两种植物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相关酶的不同
C.在适宜温度、水分和一定的光照强度下,将植物A和植物B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植物B正常生活时间长
D.两条曲线交叉点代表植物A和植物B积累的有机物一样多
答案:D
9.(广东潮州模拟)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并用层析液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据此叙述正确的是( )
A.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
B.色素提取和分离原理是色素在无水乙醇中溶解度大小不同
C.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D.操作中如果滤液线触及层析液,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解析:选C。Ⅰ、Ⅱ、Ⅲ、Ⅳ分别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强光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较少,类胡萝卜素含量高,故强光下的幼苗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较浅,究其原因可能是强光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A错误,C正确;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分离的原因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B错误;操作中如果滤液线触及层析液,则可能不会得到四条色素带,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5分)
10.(10分)如图1为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图解,图2为研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后吸入酵母菌和经煮沸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置于适宜温度的环境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能产生ATP的阶段是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表示)。图2实验装置中的气体对应于图1中的物质________(填图1中字母),产生于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具体部位)。
(3)若取图2装置注射器中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则可证明其呼吸产物中还存在________。图2实验装置烧杯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实验误差,应如何设置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细胞呼吸过程中发生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换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有ATP生成,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ATP生成。图2装置“排尽注射器中的空气”是为了制造无氧环境,因此该实验装置是用于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该装置中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产生于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与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烧杯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营造适宜的温度环境。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因素所引起的实验误差,对照组应加入灭活的酵母菌,其他条件不变。
答案:(1)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①②③ Y 细胞质基质
(3)酒精 营造适宜的温度环境 加入灭活的酵母菌,其他条件同图2
11.(10分)(广东佛山高三质检)某科研小组对城市交通污染影响植物冬青卫矛光合作用的机理进行如下研究。
(1)调查发现污染区域冬青卫矛叶片和清洁区域相比颜色较黄,甲同学认为这是由于污染物破坏了叶绿素造成的;乙同学则认为是由于污染区域的冬青卫矛合成了更多的类胡萝卜素。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判断两个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2)科研小组测得不同区域冬青卫矛叶片的光合色素如下表:
据表分析:
①可以选择冬青卫矛________(填“叶绿素a”“叶绿素b”或“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作为污染指示指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污染加剧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导致________生成较少,光合速率下降。
答案:(1)取清洁区域冬青卫矛绿色的叶片作为对照组,取污染区域中等量的已变黄的叶片为实验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比较这两组叶片的色素种类及含量。
(2)①叶绿素a 不同区域随污染加剧叶绿素a含量变化有明显差异,其他色素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 ②光反应 ATP和[H]
12.(12分)如图表示某植物在最适温度下不同的光照强度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光照强度变化不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肉细胞中,水光解的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a~c段O2产生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为________ml/h。
(3)c点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在该光照强度下,叶绿体释放的氧气去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研究者向叶绿体中注入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NADPH,并将该植物置于光照等其他条件均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检测光合产物葡萄糖中是否出现了放射性。此项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光解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由图示可知,a~c段光合速率不断增大,因此O2的产生速率增大。(2)由题干信息可知,光照强度的变化不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故光照强度为a、b时呼吸速率相等,由a点可知呼吸作用O2吸收速率是8 ml/h,结合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葡萄糖为8/6 ml/h=4/3 ml/h。(3)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且由题干可知温度为最适温度,故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界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c点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光合作用叶绿体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进入线粒体用于细胞呼吸,剩余的释放到外界环境中。(4)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被标记物质的转移途径,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外源提供的NADPH,检测指标是暗反应产物葡萄糖中是否有放射性,可推知实验探究的是外源提供的NADPH是否可以被光合作用暗反应或C3的还原所利用。
答案:(1)类囊体薄膜 增大 (2)4/3 (3)CO2浓度 进入线粒体和释放到外界环境中 (4)探究外源提供的NADPH是否可以被光合作用(暗反应、C3的还原)所利用
13.(13分)研究发现,植物的Rubisc酶在CO2浓度较高时能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磷酸丙糖,题图中用“TP”表示);而在O2浓度较高时却催化C5与O2反应,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氧化分解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光呼吸相区别,研究人员常把有氧呼吸称为“暗呼吸”。暗呼吸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中。
(2)如图为叶肉细胞中部分代谢途径示意图。淀粉是暂时存储的光合产物,其合成场所应该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中。由图可知,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应先水解成磷酸丙糖或________,后者通过叶绿体膜上的载体运送到细胞质中,合成由________________糖构成的蔗糖,再运出细胞。TP载体只能运输磷酸丙糖而不能运输其他需跨膜运输的物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ubisc酶是一种可溶性蛋白质,热稳定性较好。若用某种化学试剂降解这种可溶性蛋白质,则叶绿体中的[H]含量会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如果其他条件适宜,温度从30 ℃升高到40 ℃,Rubisc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如图表示测定某一植物每1 cm2叶片的重量(mg)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
叶片重量(M)eq \(――→,\s\up7(无光处理1 h))叶片重量(M-X)eq \(――→,\s\up7(光照处理1 h))叶片重量(M+Y)
据此分析该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Y+2X) mg·cm-2·h-1。
解析:(1)暗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2)淀粉是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产物,其合成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中;由图可知,淀粉运出叶绿体时应先水解成磷酸丙糖或葡萄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缩合而成;由于载体具有特异性,所以TP载体只能运输磷酸丙糖而不能运输其他需跨膜运输的物质。(3)Rubisc酶在CO2浓度较高时能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当用某种化学试剂降解Rubisc酶,则使C3的形成受阻,C3量减少,因而对光反应产生的[H]的利用量减少,使得叶绿体中的[H]含量增加;由于Rubisc酶热稳定性较好,则在其他条件适宜时,温度从30 ℃升高到40 ℃,逐渐接近Rubisc酶的最适温度,该酶活性逐渐升高。(4)由题意可知,黑暗条件下,植物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由于1 h后重量由M变为M-X,则叶片呼吸速率为X mg·cm-2·h-1;光照1 h,重量的增加为(M+Y)-(M-X)=(Y+X) mg·m-2·h-1,即叶片净光合速率为(Y+X) mg·cm-2·h-1,则叶片实际光合速率=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呼吸速率=Y+X+X=(Y+2X) mg·m-2·h-1,而有的植物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Y+2X) mg·cm-2·h-1。
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基质 葡萄糖 葡萄糖和果(果糖和葡萄) 载体具有特异性(或专一性)
(3)增加 逐渐升高(或逐渐增大)
(4)大于
采样区域
叶绿素a
(mg/L)
叶绿素b
(mg/L)
类胡萝卜
素(mg/L)
清洁区域
11.31
4.59
3.26
轻度污染区域
10.71
4.45
3.29
中度污染区域
7.74
4.61
3.23
重度污染区域
5.72
4.47
3.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12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 (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日前微博传言手机细菌比马桶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9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九) (含详解),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第四营养级,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7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七) (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