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1页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2页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作者作品,背景链接,字词积累,课文结构,课文主旨,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题解读
    “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探察物体,“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观点,直接简明。
    二、作者作品
    丁肇中(1936-),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家。
    三、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四、字词积累
    1.字音:
    瞭望(lià) 缅怀(miǎn) 探察(chá) 彷徨(páng huáng) 激变(jī) 格物致知(zhì)
    袖手旁观(xiù) 不知所措(cuò)
    2.词义:
    缅怀:追念;怀念;深情地怀念。
    接触:指人们间的接近交往;联络。
    探察:探究审察;考察。
    探讨:指探索;研讨。
    领悟:体会,解悟。
    检讨: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作自我批评。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遵照:按照;依照。
    彷徨:表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恐慌:因担忧、害怕而慌张不安。
    激变:急剧变化。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袖手旁观: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五、课文结构
    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中国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反面论证) 培养实验精神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正面论证)
    解决问题——“格物致知”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六、课文主旨
    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针对当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生,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七、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的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重点01】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出自己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现身说法”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②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亲身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本省就是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重点02】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中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第一,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是科学发展是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
    现实意义: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丁肇中名言
    1、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2、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
    3、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4、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5、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丁肇(zhà)中 埋没(mò) 没(méi)有
    B. 彷徨(pánɡ)(huánɡ) 中庸(yōnɡ) 测量(liánɡ)
    C. 相濡(rú)以沫 儒(rǔ)家 孺(rú)子
    D. 华裔(yì) 论(lún)语 议论(lùn)
    2.下列选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 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 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______远不限于此。倘若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的付出?没有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______的卓越?没有物我两忘的______,怎有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A. 炉火纯青 内涵 出类拔萃 境界
    B. 融会贯通 内涵 脱颖而出 境界
    C. 融会贯通 内容 出类拔萃 境况
    D. 炉火纯青 内容 脱颖而出 境况
    4.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错的一项是( )
    A. 听了一次次求助者被跌倒老人讹诈的事件,我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选择袖手旁观。
    B. 在面临紧急情况时,由于缺少经验,这位记者有点儿不知所措。
    C. 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作为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很让我们扬眉吐气。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
    B.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持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C.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听了都悲愤痛恨。
    D.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6.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__________。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出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的含义和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 第②段列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 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兴越灭吴。
    B. 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有如神助的境界。
    (3)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A
    4.C
    5.A
    6.(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a爱亲人;b爱他人;c爱民众;d爱万物(或a亲亲;b仁民;c爱物;或a血缘之爱;b人际之爱;c物我之爱)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7.(1)C
    (2)D
    (3)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演讲的语言特点。
    2.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1.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难点: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相关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作者作品,背景链接,字词积累,课文结构,课文主旨,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题解读,作者作品,背景链接,字词积累,课文结构,课文主旨,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导学案,共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