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复习训练习题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训练习题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训练习题课件,共23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复习训练原始农耕生活北京人半坡居民知识体系北京人河姆渡居民家畜1. 元谋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云南周口店保存钻孔最早直立人2.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干栏式粟磨制石器亚洲稻骨耜彩陶陶埙纺织黄河骨哨雕刻天然漆长江1234DAAB5D6见习题1. 【河北唐山期中】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这有助于说明( )A.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C. 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交换生活用品D.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D2. 【河北承德期末】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种植技术的改进C. 自然环境的变迁 D. 建筑技术的发展【点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A3. 【河北唐山期末】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知识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 C. 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D. 国家的分裂与民族交融【点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属于远古居民,河姆渡聚落、半坡聚落属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是远古传说,题干材料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答案】A4. 【河北石家庄月考】“华夏儿女政通人和俱兴奔腾三江六川,炎黄子孙国强民盛两旺驰骋五湖四海。”这副对联中暗示华夏族的主体是( )①炎帝部落 ②蚩尤部落 ③黄帝部落 ④尧部落A. ①② B. ①③C. ①②③ D. ②③【点拨】据材料中“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将炎帝与黄帝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答案】B5. 【事件辨识】“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这句话描述了传说中的一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是( )A. 黄帝建造宫室避寒暑B. 涿鹿之战C. 嫘祖发明养蚕技术D. 大禹治水D6. 【河北石家庄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南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点拨】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北方和南方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具体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陶器、玉器,还会制作简单的原始乐器等,“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答案】具体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史实: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制成古朴艺术品;懂得使用天然漆等。(任答一例即可)材料二 彩陶既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2)根据材料二,判断郭沫若描述的是北方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这一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是什么农作物?【点拨】材料二是郭沫若对北方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半坡原始居民耕种的农作物是粟。【答案】半坡居民。农作物:粟。(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方两大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特点。【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有都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都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种植农作物,制作陶器等。【答案】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学会了制作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