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设计
土填作为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它在陆地环境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土以其固有的特性——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土壤对人类文明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教材在内容处理上将土壤分成三个部分“土壤及物质组成"、“土壤剖面”、“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表面上这三个部分相对独立,实际每个部分均以土壤的物质成分为主线贯穿整节内容,因此抓住了主线也就抓住了土壤的本质,这一节为下一节作好知识的铺垫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物质组成和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树立起他们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了解土壤物质组成,理解土壤形成的因素。
导学案,自制PPT
教师:
设问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覆盖着的除了坚硬的岩石,还有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好,地球的表面除了岩石之外,还有土壤。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物质组成和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因素。
一.基础要点一扫光
师生共同扫除知识要点
一.基础要点一扫光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 和 组成,具有一定 ,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_______、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答案】有机物质 无机物质 肥力 有机质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 腐殖质层和 。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 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 物质基础。
【答案】凋落物层 泥炭层 物质 原始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_________,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_____,包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_______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_______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_____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_____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_____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_____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_____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_____过程。
6.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____和_____的方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_____的。
【答案】物质基础 性质 微生物 最活跃 水热 方向 风化 分解 坡度 动态 发育 演化 双向
二.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回答
探究1: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三种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并说明理由。
教师明确: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
探究2:情境探究
【情境】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蕴含着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请小组合作探究:
(1)土壤的有机质是怎么形成的?
(2)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相比有机质含量孰高孰低?为什么?
教师明确: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以枯枝落叶和残体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土壤。
(2)一般来说,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枯枝落叶和残体量大,产生的腐殖质多。
探究3:情境探究
[情境] 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华大地,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的明代社稷坛,最上层就铺垫着五色土。五种颜色的泥土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这三类土壤的典型分布区在哪儿?影响这三类土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教师明确:黑土:东北平原;气候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黄土:黄土高原;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红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壤。
三.核心归纳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
(2)气候
(3)生物
(4)地形
(5)人类活动
四.素养培养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墒”指土壤的水分状况,受土壤水运动影响,“墒情好”有利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细管,下层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细管运动到表层。
(1)《齐民要术》中有“锄不厌数,勿以无草而中缀”,“锄”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2)陇中地区农民在谷子春播后往往采取压实表土层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什么?
教师明确:
(1)截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
(2)增加表层土壤与其下层土壤毛细管的接触,促进下层水分向表层运动,增加土壤含水量。
五.课堂小结
六.反馈训练
1.判断:
(1)有机质层包括凋落物层、腐殖质层、泥炭层和淀积层。 ( )
(2)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单向的。 (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答案】
(1)× 有机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 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也有所不同,对局部地形来说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等,是造成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阳坡土壤会比同地
(3)×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通过合理利用土壤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也可由于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4)× 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2.单项选择
(1)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
A.江南丘陵红壤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 D.东北平原黑土
【答案】D 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2)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m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具体体现为:① ,② 。
(2)土壤中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 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 。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 。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 、 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并经过 过程。
【答案】
(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2)腐殖质 氮素
(3)植物选择性地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
(4)气候 地形 长期的发育
【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再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
略。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共5页。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展示/讲解,承转/思考,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堂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启发提问,教师讲解,教师小结,教师总结,全课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