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第一课时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台风、洪涝等,了解其成因,以及学会如何避险和防范。让学生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常见的自然灾害,懂得如何避险防范等,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通过运用相关图表等资料材料等,认识到各种灾害的分布区域,从而了解其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
人地协调观: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尤其是人为原因,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的避免和防范自然灾害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利用所学,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相关知识,探究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原理,解析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运用实验、通过野外观察等,观察为了防范各种自然灾害所做的各种工程和生物措施等,培养学生在野外观测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重点: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2、难点: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多媒体 自制教具、地貌景观模型
【导入新课】
思考: 20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板书】1、自然灾害
【启发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讲解】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启发提问】自然灾害必须包括哪两个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启发提问】自然灾害是怎么分类的?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 自然灾害有多种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我们将其中联系紧密的灾种归纳,分为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包括农业和林业灾害)。
【板书】2、地震灾害。
【启发提问】什么是地震?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这种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可能引发地震。
【启发提问】什么是震源、震中、地震波、等震线、震中、震级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震源深度在70千来以内的为浅源地震,在70~300千米的为中源震源,在300~700千来的为深源地震。
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的传播速度快,来自地下的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频繁震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面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中距: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启发提问】世界地震带是怎样分布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世界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板书】3、地质灾害
【启发提问】地质灾害包括什么?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气候
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启发提问】什么是滑坡?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启发提问】滑坡主要分布在哪里?有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一大巴山地区。滑坡会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板书】4、气象灾害
【启发提问】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包括哪几种?
【教师总结】气象灾害是因天气或气候异常而引起的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灾、台风、寒潮和暴风雪等。
【启发提问】什么是旱灾?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旱灾: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旱灾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即使在降水丰富的某些地区,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减少,导致水分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与动植物生存时,也会酿成旱灾。
【启发提问】旱灾常发生在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早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启发提问】旱灾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由此形成了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准地区。从干旱持续时间看,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许多地区常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
【板书】5、旱灾和台风
【启发提问】什么是台风?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台风直径一般为200~1000千米,巨型台风可超过1000千米,小型台风则在100千米以下。台风中心是台风眼,其半径为5~30千米,垂直高度为10~15千米。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风消云散。
【启发提问】台风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巨浪三个因素决定。强则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术,隔断电线,暴雨可以导致巨大洪涝灾害,巨浪常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由于台风危害的沿海地区,通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台风造成的灾害往比较严重。但另一方面,台风能给所经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为当地重要的水源。
【启发提问】台风在中国的登陆路径在哪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据气象资料统计,每年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平均有20.2个,登陆7.4个。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5一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的海域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7一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11一12月中国仅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受台风影响。
【板书】6、寒潮
【启发提问】什么是寒潮?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寒潮发生的时段可跨越秋冬、春三个季节。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地带,直径可达数十米,厚度可达6~千米。寒潮经过的地区,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伴随降温,会出现大风、雨雪和霜冻等天气,有时还会引发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全课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填充图册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一、自然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气象灾害
1、旱灾
2、台风
3、寒潮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然灾害,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获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获奖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师引导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