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4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规范练)(含详解)
展开测能·提速·规范练(十四)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孝感一模)下图是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的统计情况。据图和史实分析,经济危机( )
A.导致美国人对婚姻缺乏信心
B.降低了美国人口增长率
C.使美国的离婚率先增后减
D.强化了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解析:图表统计情况反映了美国离婚率先增后减,离婚率的减少说明1928年之后家庭稳定上升,故A项错误;离婚率的变化与人口增长率无关,故B项错误;经济危机不会使离婚率先增后减,离婚率的减少只能说明为对抗危机,美国家庭更加团结,故C项错误;美国1928年后离婚率减少,说明美国人家庭观念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2.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资源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来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这表明胡佛( )
A.拒绝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危机
B.依然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起来
D.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解析:根据材料看出,胡佛显然已经采取措施,缓解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自由放任”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看出政府当时着手干预经济,但是核心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资源联合政策”,说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有限,故D项正确。
答案:D
3.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如图是1932年4月美国某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 )
A.肯定罗斯福扶助农民恢复发展生产
B.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C.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
解析:此漫画作者意在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漫画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4.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诚信经济。罗斯福新政注重社会诚信机制建设,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B.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C.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整顿工业
D.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工人地位
解析: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通过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防止银行倒闭,恢复银行的诚信,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故A项正确;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推动企业的恢复和出口贸易的增长,但不利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信任和国际关系的缓和,故B项错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目的在于整顿工业,防止盲目扩张,力图消除生产过剩,故C项错误;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目的在于提高工人地位,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故D项错误。
答案:A
5.(沧州联考)读下图,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反映了( )
A.企业利润受到国家政策影响
B.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福利政策无关
C.企业税收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D.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渐趋激化
解析:据美国私人部门利润图,“1929—1933年”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利润率下降,“1933—1939年”,由于罗斯福的新政措施,利润率开始上升,因此企业利润受到国家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1939—1945年”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推行福利主义政策,使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上升,因此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福利政策有关,故B项错误;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因此企业税收成本呈现上涨趋势,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材料中美国私人部门利润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因此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渐趋缓和,故D项错误。
答案:A
6.在克林顿总统(任期:1993年1月20日至2001年1月20日)的执政下,美国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发展,迎来“新经济时代”。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竞争市场调节
B.国家干预全面调控
C.紧缩货币削减开支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解析:自由竞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干预全面调控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里根政府通过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和“新经济时代”可知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其根本原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7.(湛江调研)小王在查阅苏俄(联)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史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在这些公民登记时,他们遭到拘留并被送往兵营等候派往前线。”这表明了当时苏俄(联)( )
A.力图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
D.正忙于应付德国的进攻
解析:根据材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可以判断,此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之一就是实行强制性义务劳动,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苏俄(联)取得政权后的一项临时措施,故C项错误;苏俄(联)成立后主要敌人是协约国军队和国内叛军,故D项错误。
答案:B
8.据苏维埃经济委员会统计,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 786个,工人人数从2.04万增至6.05万,这反映了( )
A.工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
B.工业化建设已全面启动
C.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破坏
解析:工业经济恢复是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比得出的,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开始于苏联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因此出现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说明经济政策调整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在工业化建设时期形成,此时还未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C
9.1936年法国作家纪德写了《从苏联归来》一书,书中有一个苏联大学生在回答他关于外语学习问题时说,“几年以前,德国和美国还有几点可以给我们学习,但现在我们无需向外国人学习什么了。那么,说外国话有什么用处呢?”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的民族自豪感
B.高度集中体制下民众的盲目自满心态
C.减少对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世界的依赖
D.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
解析: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只是欧洲第一,并非世界第一,故A项错误;1936年,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而西方国家还在经济危机中挣扎,故B项正确;自十月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苏联主要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苏联对外经济交往的信息,无法体现它成功地突破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
答案:B
10.(郑州一模)1927年前后,俄罗斯联邦集体农庄与个体农庄每100俄亩(约109公顷)的装备对比如下表:
| 播种机(台) | 收割机(台) | 役畜(头) |
集体农庄 | 2.2 | 2.07 | 13.78 |
个体农庄 | 0.356 | 0.689 | 17 |
这说明与个体农庄相比,俄罗斯联邦的集体农庄( )
A.顺应了所有制的改革要求
B.为工业化奠基了基础
C.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
解析:集体农庄和个体农庄的装备对比不能反映所有制的改革要求,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B项错误;集体农庄使用农业机械的比例远远高于个体农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故C项正确;D项表述表格不能反映,不符题意,故错误。
答案:C
1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的报告中提出: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民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这表明当时的苏联认识到( )
A.工业农业的发展极不协调
B.传统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C.农业集体化运动存在问题
D.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失误
解析: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把重点放在农业,看不出他认识到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故A项错误;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从材料中未看出失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民发展私人畜牧业”可以看出实行农业集体化时,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改革,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决策是正确的,但要注意工农业的比例调整,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大约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但只有四分之一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应用,而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忽视民用工业的技术革新
B.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
C.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制约
D.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
解析:苏联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比重很大,可见苏联并没有忽视技术革新,故A项错误;苏联过分倚重军工生产,也会推动科技转化为应用,故B项错误;苏联新科技转化率低、周期长,主要是因为来自苏联体制的严重制约,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使得转化缺少动力,故C项正确;苏联民众消费水平有限只是表面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长沙期末)(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二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新全球史》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15分)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应该从两个国家分开来叙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可根据材料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国防建设上来”得出,再联系所学知识归纳即可;新政的背景,可根据所学知识,大危机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来回答。第二小问作用,国民政府措施的作用,结合材料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得到了某些发展”“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可以归纳;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可联系材料二“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二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策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特征,可联系两个政策的施政方式归纳,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小问原因,应该从中国和美国的国情来分别叙述,中国由于当时日本的侵华,国民经济本来就非常薄弱,而美国主要得益于新政得到美国人的支持,进一步巩固了民主制度,二战的爆发进一步缓和了国内矛盾等因素。
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4分)
美国: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4分)
作用: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4分)
美国: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改变了原有的联邦运行机制。(3分)
(2)共同点:国家干预。(2分)
原因:中国: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4分)
美国:二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4分)
14.(广州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恩格斯《论历史规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明确材料的指向,拟定题目。行动的目的与结果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材料给出的是不相符的,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一种是起初似乎达到目的,最终却没有达到目的。其次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明确知识范围是世界史,古代、近代和现代都可以。必须选取符合行动的目的与结果不同的史实,如以行动的目的与结果起初相符,最后背离为论题,可选取“绥靖”政策,英法等国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在最初起到了安抚法西斯势力、避免战争的目的,但却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由史实叙述推导出结论。
答案:评分说明:
分值 | 要求 |
10~12 | ①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②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
7~9 | ①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②能够围绕所拟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
4~6 | ①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②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
0~3 | ①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②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
示例:论题:行动的目的与结果的背离(2分)
1918年—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政权,同时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打击了国内外敌人,捍卫了苏维埃政权。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导致了1921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8分)
可见,在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部分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与目的出现了背离。(2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提升练10《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测试提升练10《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详解),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练10《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练10《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详解),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4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文档:专题14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详解),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