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991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2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8991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案设计,共5页。
第二章 第二课时 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本节主要内容有:流水地貌(河谷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四部分。地貌是构成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册教材的主题内容之一。本节内容阐明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千姿百态的地貌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这进一步证明了本专题的地位和作用。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通过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树立起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导学案,自制PPT
导入:上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探究了它们的成因,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风沙地貌的图片。
师:大家能不能按成因将这些图片结合自己的预习进行一下分类,并分析一下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
[分组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归纳]风沙地貌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沉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多分布于干旱的沙漠,以及一些河、湖、海边的沙滩。风力侵蚀地表岩石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风力吹起岩石的碎屑,并挟带沙石磨蚀岩石,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沙尘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如我国黄士高原的形成,沙漠中沙丘的形成。
[探究]植树种草应在沙丘的迎风坡还是背风坡。
[分组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于199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一书中介绍到:“在流动沙丘区,应先设置沙障,减缓风速,固定流沙同时造林。其主要方式是:在迎风坡脚下种植灌木,拉低沙丘在背风坡丘间低地植成片乔木林带,阻挡流沙前移。可见,在实际治沙过程中,流动性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都可植树种草,但一般来说,迎风坡种植灌木或草,原因是这里风力较强,蒸发旺盛,水分不足;背风坡则可种植高杆植物,原因是这里风力较弱,蒸发较弱,水分条件好。”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图片。
师:大家能不能按成因将这些图片结合自己的预习进行一下分类,并分析一下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
[分组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归纳]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丛、峰林、孤峰、溶沟、落水洞和喀斯特漏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溶洞里的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探究]如图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 风蚀现象显著
B. 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 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 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分组讨论并回答]略。
[教师归纳]
1.D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的形成,然后含有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④的形成,然后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①和②,最后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石钟乳和石笋③等地下地貌景观,故选:D。
2.A图中是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B、花岗岩是不溶性岩石,故不符合题意;C、该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是山区,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故正确;D、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湿润的地区,降水丰富,水的流动性强,溶蚀作用强,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因此地下水也丰富,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三、反馈训练
1.如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图。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 A. | 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
| B. | 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
| C. | 风力侵蚀、风为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
| D. | 风为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
【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是大风带走沙尘,故属于风力侵蚀,②处发生降尘,属于风力沉积;③处位于高原地区,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所以以流水侵蚀为主;④处是华北平原,流速变慢,泥沙开始沉积,即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 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 暴雨形成的冲沟
C. 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 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答案】A
【解析】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是生物作用导致岩石在原地崩解、风化的,故正确。B、暴雨形成的冲沟,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是流水长期侵蚀河床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3.下列地貌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要成因的是( )
【答案】A
【解析】A图为沙丘,为典型的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下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的景区是( )
A.雅丹魔鬼城 B.桂林山水 C.苏州园林 D.丹霞山
【答案】B
【解析】桂林山水之所以这样奇丽秀美,是因为那里有很多的石灰岩,石灰岩特别容易被含有二氧化碳的雨水和河水溶解,经过干百年雨水、河水的泽蚀,形成现在这样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风景奇观。雅丹魔鬼城为风力侵蚀地貌;苏州园林为人工园林;丹霞山为流水侵蚀地貌。
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
A. 岩石有风化裂隙
B. 岩石中含有化石
C. 岩石具有层理构造
D. 岩石具有可溶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具有可溶性。
6.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化学沉积作用
C. 化学溶蚀作用
D. 风力侵蚀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碳酸氢钙溶液分解成碳酸钙形成的,它属于化学沉积作用,其方程式为。故符合题意的选项为B。
四、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以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为案例进行分析,再次认识了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识这些地貌对我们合理开发利用这些地区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地貌类型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
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学生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制作的幻灯片,给学生提供相关地貌的图片及材料。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圆满的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在凸显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共5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内容要求及解读,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利用媒体,动态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岸风光,反馈训练,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