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0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0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

    周代农业的发展概况

    1

    小农经济下的家庭经营模式

    2

    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3

    并非完全封闭的小农经济

    4

    均田制的发展

    5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消极影响

    6

    封建专制制度下土地私有权没有法律保障

    7

    手工业的发展

    殷商的青铜冶炼技术

    8

    汉代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

    9

    汉代铁业官营的影响

    10

    隋唐时期手工业行会的发展

    11

    明清手工业的新发展

    12

    综合

    1314

    一、选择题

    1.(北京东城区期末)《诗经》《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诗经》中出现了135种植物,《楚辞》中出现了100种植物。其中”“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由此可以推论出(  )

    A.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

    B.“”“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

    D.《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解析:B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A项错误;《诗经》《楚辞》都提及”“”,说明周代这两种作物广泛种植,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来农作物,C项错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D项错误。

    2.(2018·广东惠州摸底)如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营模式仍未打破

    解析:D 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营,不涉及雇佣劳动关系,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依旧属于耕织结构的范畴,B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实施力度,C项排除;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答案为D项。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材料反映了(  )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

    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解析:C 材料中指出在纺织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男女都可以胜任,展示出男女在小农经济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

    4.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C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方面,材料未涉及,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D,农民或纳税完官”,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D项错误。

    【新知生成】 封闭性是自然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但是自然经济不等于其本身完全是封闭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开放性的史实存在,比如家庭手工业剩余产品投入市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等史实。

    5.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

    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

    解析:C 材料反映均田制授田对象范围缩小,与儒家民本思想无关,故排除A;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增多,故排除B;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国家控制的土地减少,所以国家要减少授田对象,故答案为C;此时中国农业实行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未出现重大变化,故排除D项。

    6.(内蒙古包头一模)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田垦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解析:D 随着南宋政权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加之人口的不断南迁和自然增长,日益严峻的人口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向田要粮,因而围湖造田的现象屡禁不止,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空前的压力,D项正确。

    7.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解析:A 据材料中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等信息可得出在封建社会,官僚地主无论拥有多少土地,面对封建政权,都没有任何的保障,因为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是法,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质上是没有法律保障的,A项正确;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是允许自由买卖的,B项排除;“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在材料中无体现,C项排除;“完全自主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涉及,D项排除。

    8.(北京东城区期末)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解析:B 商朝被称作中国的青铜时代,已出现青铜农具,但未推广,A项错误;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说明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品种繁多,B项正确;材料中有青铜武器,但不能表明武器均用青铜铸造,C项错误;妇好为商朝王室人,其墓葬出土青铜制品并非普通人能享用,D项错误。

    9.(2018·山西太原月考)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解析:C 跨区域长途贩运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间手工业,B项错误;平民墓葬中出土的漆、陶器上有”“等戳记,表明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部分出自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说明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破除身份等级,D项错误。

    10.(2018·福建厦门模拟)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

    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

    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

    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

    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

    解析:D 汉武帝时期实行铁业官营政策后,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优质铁制兵器的发展,最终取代了青铜兵器,D项。A项中铸币铜料紧缺与史实不符,排除;铁农具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B项表述不当,排除;火药在唐末才开始应用于军事,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1.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解析: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B项错误;题干中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 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行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行会后期的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12.(湖北天门月考)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B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发展受到压制,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江苏南京学情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外部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可知汉武帝末年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先进的代田法;耦犁的广泛推广有助于农业产量的增加。第二小问,“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表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单位产量增加。第三小问,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特点回答。第(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蚕妇育蚕治茧……其勤极矣”“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第(3),“内环境”,根据材料三“(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回答;“外部环境据材料三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可知是与农业生产相匹配的国家经济政策。认识首先根据材料三明确观点农业经济效果受内外环境影响,外部环境影响更大,然后结合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实,概括说明。

    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

    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

    特点:精耕细作。

    (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

    因素:重农抑商政策。

    (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部环境:国家政策(体制)

    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14.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朝代

    都城

    现今地名

    商朝

    河南安阳

    隋朝

    大兴

    陕西西安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唐朝

    长安

    陕西西安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秦朝

    咸阳

    陕西咸阳

    南宋

    临安

    浙江杭州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元朝

    大都

    北京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明朝

    应天

    江苏南京

    北魏

    平城

    山西大同

    清朝

    盛京

    辽宁沈阳

    注释:

    商代都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至殷。

    ②494,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明成祖朱棣把明代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阐述历史结论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是指选址方面的,换言之就是哪些因素影响古代都城的选址。经济因素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都城应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军事因素处于第二位,都城的选址应该便于应对少数民族的威胁。文化因素处于第三位,都城一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大部分古代都城都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说明。

    答案: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

    说明: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进攻。

    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需要。

    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清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其他提示:地理环境交通因素;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军事因素影响(凭借天然屏障,加强防卫需要)

     

     

    相关试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国语》讲“祀,国之大节”,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押题练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39讲 新中国的科教文艺 巩固练(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39讲 新中国的科教文艺 巩固练(含详解),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与练: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巩固练(含详解)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