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含详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 点 集 训 【P260】一、选择题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A)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士阶层的兴起 D.“学在民间”【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战争的残酷性,而“宽容”主要指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社会上涌现出诸子“百家争鸣”,故选A项。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排除B项。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排除C项。“学在民间”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排除D项。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解析】材料中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主张各不相同,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利益,这正是社会分化加剧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儒家、墨家的确有民本思想,但材料中只具体提及兵家、农家、纵横家的主张,称民本思想盛行缺乏足够信息支撑,故C项错误。D项,材料里面提到了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能称其注重实用。虽然部分流派注重实用,但称诸子百家注重实用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3.(2016长郡)传统儒家观念认为,孔子是个复古而保守的人,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思想家却竭力证明孔子的思想有较多创新,相比西周的主流观念有了很大突破。下列各项可以用来论证孔子思想创新的是(C)A.非礼勿视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C.有教无类D.敬鬼神而远之【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创新,A、D承袭西周的思想;B项出自《论语》,为孔子的弟子的言论;C项“有教无类”为孔子首创。故选C。4.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义。孔、孟对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A.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孔子的思想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解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不同于孔子,说明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A项正确;孟子对管仲认识的出发点与孔子不一样,不能说明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故B项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并非相对稳定,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故D项错误。5.(2016雅礼)荀子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这说明荀子主张(C)A.爱护山林,保护环境B.以刑辅德,人定胜天C.礼法并施,政治清明D.天人和谐,共同发展【解析】荀子把刑政礼义与百姓君子的关系比喻为川渊山林之于鱼鳖禽兽的关系,即要想国家得以治理,刑政、礼义不可或缺,故本题选C。A项材料没有体现;B项“人定胜天”材料无从体现;“天人和谐”不是荀子思想,D项排除。6.(2016一中)《老子》有言,不爱财货,民不为盗贼,清心寡欲,民心不会败坏,所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这就是圣人治国之道。这表明老子(A)A.崇尚无欲无为B.希望统治者有为C.鼓吹愚民统治D.认为君民相对立【解析】材料强调人没有欲望便天下大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无欲无为,而非要求愚民,且“无知”并非指没有智慧,故C错。老子描述了一种无欲无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并非要统治者有为才能达到,故B错。D材料无从体现。7.(2016十三校)“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D)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解析】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庄子的无用思想,D项属于道家思想。A项是心学思想,B项是法家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8.(2016一中)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为“五蠹”。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C)A.儒家 B.墨家C.法家 D.道家【解析】《五蠹》是韩非子的名篇,主张除去这五类“害虫”,明确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先秦学说中如此敌视工商之民和儒家的只有法家。9.(2017一中)《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C)A.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C.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解析】材料中反对尚贤、鼓励耕战,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B项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排斥不符合史实;A项未体现;反对尚贤、奖励耕战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没有密切关系,D项错误。10.(2017一中)近代学者钻研《墨经》,发现其涵盖了哲学、逻辑、心理、政治、伦理等多个学科内容。胡适说:“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这说明(C)A.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领先世界B.战国学者普遍主张求真务实C.传统学派蕴含着近现代价值D.唯物与形而下成为文化主流【解析】近代学者从墨家经典中看出了近代科学的精神和实践,故选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运用中国晚周的相关史实,对上述结论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结论中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结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结论,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参考答案】示例: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中心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精彩纷呈,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并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史称“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3.1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含详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习:3.7《启蒙运动》(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