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第1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通史限时集训1(含详解)
展开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第1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通史限时集训1(含详解),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史限时集训(一)
(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族利益不同 B.治国思想不同
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
B [宗族利益与商业政策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齐国与秦国的传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是管仲的重商还是商鞅的抑商,两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项错误。]
2.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A [材料中“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D [在西周“工商食官”制度之下的是官商而非私营工商业,故A项错误;官商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和王室服务,其确保的是奴隶制国家物质生活而非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抑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可知,“工商食官”政策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故D项正确。]
4.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西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
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
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
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
A [题干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在货物流通中发挥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出现与中原的经济来往,故B项错误;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至中原,故D项错误。]
5.“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
B.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
D.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A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体现了爱的层次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体现了爱的内在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成为君子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君子的品德,没有说明百姓的品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治理国家的政策,故D项错误。]
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 [题干中的税制改革推动了分封制经济基础的瓦解,故A项错误;税制改革推动了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税制改革肯定土地私有制,故D项正确。]
7.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 )
A.统治疆域的扩大 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政区细化的趋势
C [郡的幅员变小与统治疆域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至唐朝中后期北方经济依然领先于南方,故B项错误;秦朝时南方郡的幅员要远大于北方郡,但后来南方郡幅员越变越小,且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说明秦朝以后各朝代通过缩小南方郡的幅员来控制南方郡,因而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政区细化是材料表象,背后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不符合题意。]
8.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这表明秦代( )
A.统一了铸币的形制和重量
B.币制混乱引发社会纠纷
C.货币的杂乱状态得到解决
D.货币铸造权已收归政府
D [A项与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可知秦代铸币权掌握在专门机构手中,而不是币制混乱,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可知政府掌握国家的货币铸造权,故D项正确。]
9.史书中关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 )
A.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
B.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
C.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D.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
A [材料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丞相权力过大,也是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一种体现,而汉武帝的话正是转向有为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中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0.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
A.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C [整个汉代均未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代崇尚儒学,强调三纲五常,不可能抛弃儒家忠义观念,故B项错误;汉高祖时期奉行“无为”的黄老之学,文礼简阔,因而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而汉武帝时代崇尚儒学,因而多“守文之徒”,这说明汉高祖与汉武帝时推行不同的政治理论影响着社会价值观,故C项正确;汉高祖时已实现国家政权的统一,因而没有呈现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故D项错误。]
11.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 )
A.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B [材料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诗经》春秋晚期由孔子整理编订,收录的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这首诗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狩猎)的艺术再现,故B项正确;汉代赋盛行,同时这首诗也不能说明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故C项错误;秦朝焚书坑儒,思想文化禁锢,汉代赋盛行,这首诗不能反映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书法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由此可见汉画( )
A.为政治教化服务 B.其理论已经成熟
C.深受汉武帝推崇 D.艺术感染力极强
A [汉武帝时期,“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书法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究其目的而言都是“以备应诏”,都是在强化书法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书法理论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非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汉武帝只是格外注重汉画的政治教化功能,至于其本身是否备受汉武帝推崇,这一点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D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这是墨家科技思想被排斥和湮没的又一个原因。墨家学说的思想渊源较为深广,他们具有儒家、道家等没有的优势,一开始就与生产实践十分接近,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最正确而无片面性的思想。如果避开墨家与周易、老庄的分歧不谈,墨家思想恰好将三个方面的积极面融为一体。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基础:经验、直观、逻辑、人工语言、现实检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包括的环节。
——摘编自《墨家科技产生的背景及其湮没原因》等
材料二 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的开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史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时期”。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
——摘编自昊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墨家科技思想湮没及现今中国重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原因。(1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墨家为代表的古代科技思想对现今中国科技发展的借鉴意义。(9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中国古代对科技的传统政策,如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结合材料“《墨经》中的抽象科学知识与古希腊的理论科学的大起大落,则是人类历史上一切超越时代的早熟文化的共同历史命运。在两千多年前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发育水平下,经历深远的精神发展路程而开出的远离社会生活的灿烂纯粹的思想之花,必定是极其脆弱的”得出墨家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等。第二小问,可以从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当前中国科技史的研究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来获得解决许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深度上获得重大突破的迫切需求所在,科学技术思想史的研究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搞清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地解决。正如科技史家胡道静所说‘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科学史研究的核心层’”得出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答案】 (1)湮没原因:封建统治的“君贵民贱”和“贵道贱器”思想的抑制和扼杀;墨子科技思想超越了时代的认识和接受的程度;墨家科技思想自身的抽象性,使人难以理解;古代传播方式和技术非常有限。
重视原因:古代科技博大精深,创造了世界古代科技的辉煌,而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中国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新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科技思想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政府倡导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2)意义:墨家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技思想中最正确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墨家思想,能为现代中国科技研究提供理论基石和向导;掌握古代科技思想的脉络,才能做到知古通今,深刻认识墨家等古代科技的湮没,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陕西临潼 下刘村 | 秦始皇陵 西刑徒墓 | 秦始皇 陵园 |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 江西遂川 |
铁戟2件 | 铁剑1把 | 铁匕首 1件 | 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 铁铤铜 镞80件 |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实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解析] 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总结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和“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
[答案] 评分建议:观点(3分)+阐述(8分)+逻辑结构(1分)
示例一: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左传》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
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晋国铸铁鼎、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的发明年代。
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使用犁壁,西汉的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表明西汉中期我国铁器使用范围和冶铁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总结:铁器始用年代、冶铁术的发明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我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2讲 通史限时集训12(含详解),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第1部分 现代篇 第10讲 通史限时集训10(含详解),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第1部分 近代篇 专题讲座(三) 通史模块集训3(含详解),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