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地理新中图版(2019)必修一课件PPT
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评课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评课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灾害,荒芜人烟地区,无承灾客体,人口密集地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定义和成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何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以及造成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有助于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躲避。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情况,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救助和治理措施。课题目标:制订家庭避灾、防灾的方案。课题准备: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你需要做好以下准备。预习本章的内容,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熟悉自然灾害的分类。选择一种自己家庭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这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查阅资料,了解这种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和发生过程
课题3:制订家庭避灾、防灾的方案
检查进度:在学习本章内容的同时。进行该课题的研究。为了按时完成课题,你要在以下各阶段检查课题研究的进度。第一节第98页:调查了解自己家庭所在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解释其成因。了解其发生的过程及危害情况。第二节第109页:为家庭成员在生活,工作中避灾。防灾提出具体措施。总结:把制订出来的避灾。防灾方案在家庭中宣讲,听取家庭成员的意见,并在班级内与其他同学进一步交流、互相补充。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2.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探索: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
思考:20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自然界异常变化的程度有大有小,当这种异常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危害或损失时,就形成自然灾害。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美国阿拉斯加分别于1957年3月9日、1964年3月28日和1965年2月4日的三次大地震分别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八大最强烈地震”中名列第三、第二和第六位,也是北半球发生的最大的三次地震。但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不算严重。
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进行分类。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这种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可能引发地震。
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震源深度在70千来以内的为浅源地震,在70~300千米的为中源震源,在300~700千来的为深源地震。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的传播速度快,来自地下的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频繁震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面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影响某一地区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因素
烈度越大,影响越大,破坏越强
距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建筑质量是影响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质构造稳定处,影响小
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约5万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0多次。地震灾害会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甚至会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一大巴山地区。滑坡会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泥石流多发生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的山区,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常常给当地村庄、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例如,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暴发了特大泥石流。泥石流带长约5000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180多万立方米。受泥石流冲击的区域被夷为平地,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交通、供水、供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陷于瘫痰,河道严重堵塞,人员伤亡惨重,截至2010年10月11日,遇难1501人,失踪264人,造成严重损失。
气象灾害是因天气或气候异常而引起的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制有旱灾、台风、寒潮和暴风雪等。
旱灾: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旱灾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即使在降水丰富的某些地区,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减少,导致水分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与动植物生存时,也会酿成旱灾。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早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出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由此形成了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准地区。从干旱持续时间看,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许多地区常出现春夏连早或夏秋连早,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
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台风直径一般为200~1000千米,巨型台风可超过1000千米,小型台风则在100千米以下。台风中心是台风眼,其半径为5~30千米,垂直高度为10~15千米。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风消云散。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巨浪三个因素决定。强则以颠致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术,隔断电线,暴雨可以导致巨大洪涝灾害,巨浪常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由于台风危害的沿海地区,通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台风造成的灾害往比较严重。但另一方面,台风能给所经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为当地重要的水源。
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据气象资料统计,每年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平均有20.2个,登陆7.4个。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5一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的海域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7一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11一12月中国仅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受台风影响。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寒潮发生的时段可跨越秋冬、春三个季节。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地带,直径可达数十米,厚度可达6~千米。寒潮经过的地区,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伴随降温,会出现大风、雨雪和霜冻等天气,有时还会引发爆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寒潮是一种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寒潮会使农作物等道受严重冻害;寒潮形成的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寒潮引起的大风在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甚至引发海上翻船事故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授课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导引,新课学前预习,互动释疑解惑,课堂达标检测,供水能力,低纬度,中心附近,东部沿海,水流泛滥,淹没农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教课课件ppt,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学前预习,互动释疑解惑,课堂达标检测,异常变化,财产资源,地震波,火山喷发,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工程建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文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台风的利弊,答案1A2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