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政治与法治法治社会教学设计
展开
教学设计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3 法治社会
科目 | 政治 | 课题 | 必修三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 | 课时 | 1课时 | ||
课标要求 |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 ||||||
教材分析 | 本课主题为《法治社会》,与前两节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一起放在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里面。显示本课从社会层面探讨法治中国建设的表现与措施。本课的内容布局上,第一目为“法治社会的内涵”,重在阐释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第二目为“建设法治社会”,意在说明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 | ||||||
学情分析 | 学生经过统编教材必修三第七课和第八课前两框的学习,大致了解了法律的含义和功能,清楚法律是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能够获得普遍多数人的认可,并且比起其他社会规范具备最高的强制力。知道法律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也清楚好的法律可以保护公民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清楚社会组织及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 | ||||||
教学目标 | 必备知识: 了解法治社会的三个具体的表现,清楚法治社会的内涵。 知道四个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清楚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 ||||||
关键能力: 提高分析能力。能够结合日常新闻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同课本中法治社会内涵或建设任务的联系;能结合生活事例,辨别相关行为是否合法并能通过自行查找资料核实自己的判断;可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全面依法治国,掌握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 | ||||||
教学难点: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 | |||||||
教学方法 | 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学习 | ||||||
教学活动设计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一下法治中国建设的框架,法治中国建设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条件,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柱,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必要条件。
二、新课教授 开门见山,目录页放出法治社会课程的两目内容,设置第一个议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
教师活动1:选取CCTV12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跨性别者与当当网劳动争议案》用作案例材料,并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在案例中高女士为什么会采取法律的手段去解决纠纷?第二个问题是案例中哪个主体涉嫌违法?第三个问题是案例中涉及几个解决纠纷的方式? 播放视频(视频为央视原视频剪辑版,在尽可能压缩时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1(问题一):根据设定的问题依次提取视频中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关于问题一,学生从价值观和利益两方面的动机入手分析案例当事人采取法律手段的原因。 教师总结1:从利益导向上,法律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价值观的导向上,法律应该去匡扶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是非黑白划下分界线。因此,全体公民和社会组织才能够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接受,从而法治社会的第一个具体表现是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学生活动2(问题二):分析判断当当网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据视频线索提出相应的论据。 教师活动2:展示节选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展示哪些条件下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确认学生的判断 教师总结2:在之前课程的学习中曾经学过没有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能够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每个社会组织和个体都要在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一旦越过红线,做出了违法的行为,必将迎来法律的严惩。因此,法治社会的第二个具体表现是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的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学生活动3(问题三):根据问题三寻找视频中的信息,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3:向学生追问当纠纷的双方莫衷一是时是否有标准可判断孰是孰非,展示相关法律里对病假和事假的界定。 教师总结3:法律的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 这里定分止争的分不是纠纷的分,这个分的意思是名分,定分的意思是确定了权利的归属,权利的归属,一旦得到确定,那么就能防止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定分止争”是任何时代法律的基本作用。在遵从法律的基础上,再通过不同形式的纠纷解决的机制来处理问题,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依法依理,公平公正地解决社会纠纷,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因此,法治社会的第三个具体表现,是社会的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教师活动4:展示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不同。 教师总结4:根据法治社会的三个具体的表现,从法治意识、法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层面来整理和总结法治社会的内涵,得出法治社会是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设置第二个议题,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 2、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教师活动5:引导学生深挖案例,分析高女士采取法律手段的基本前提。创设高女士败诉情境,引导学生反向思考高女士可能出现的内心活动轨迹 学生活动4:站在高女士的立场,分析推论当时决定的思想逻辑脉络,判断高女士知法懂法 教师总结5:法治宣传和普及能够解决的是公众知法、懂法的认知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让公众知法后愿意自觉守法和用法,这就取决于现实中法律的实施效果是怎样的。所以除了进行普法教育还必须在现实的法律实施结果中让公众真正感受到法律的的确确是捍卫了公平正义的。这样才能让人人都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因此,建设法治社会的第一个具体任务是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教师活动6:依据法治社会内涵的不同侧面进一步追问可能的建设法治社会的任务,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挖掘社会治理的主体及其活动 学生活动5:思考并作答社会治理可以有哪些主体。这些主体可能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运行。分析除了法律以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社会规范来发挥作用。 教师总结6:建设法治社会的第二个具体任务是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活动7:补充案例中高女士的月薪信息为52000元,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困难人士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可能性。播放有关法援的视频 学生活动6:分析判断法援的作用 教师总结7:建设法治社会的第三个具体任务是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教师活动8:展示两幅新闻图片,提问两者的共同点及追问学生是否觉得图片中的做法可取 学生活动7:分析判断共同点是当事人权利受损,需要维权,但方式不可取。 教师总结8:就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当事人要维权,也要采取理性的方式,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不能威胁到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可以进一步地完善解决纠纷的法律机制,使其更加多元化,从而尽可能让公众有能够接触到的法律途径来解决纠纷。据此,我们可以推论,建设法治社会的最后一个具体任务是: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教师总结9: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十九大提出来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这需要我们社会各个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此外,建设法治社会还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法治社会建设不仅意味着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法律体系的健全,还意味着全社会对法治精神的信仰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同、支持和捍卫,并将法治精神内化为自觉观念,外化为依法办事的自觉行为,从而可以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其次,在法治社会中,公民在遇到矛盾纠纷时,能够方便、顺畅的通过法律渠道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能够选择最便捷最适当的方式,及时有效化解纠纷,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见建设法治社会可以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和谐。
课堂小结:
| 框架回顾,清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整体框架。议题式引领学生思考第一目的学习内容 引导同学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并在视频中寻找线索来回答问题。锻炼学生对视频关键信息的捕捉、搜索与分析能力
与学生进行问答,促使学生思考并有根据地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提取要点并与实践中的行为相对照,分辨是否合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一步理解法律“定分止争”的作用。
强调易混淆的错误理解,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和对法律作用的掌握。
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分辨知法和用法是不同的层次,如果用法必须在实践中看到法律的确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
结合实际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使学生反向思考,深入理解,一层层触及知识内核
联系实际,让学生自我搭建与课程的关联,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
阐明法治社会的建设长期性及建设意义
总结知识脉络及重点 | ||||||
教学反思 | 新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的课程部分增添了许多老教材所没有的内容。如果按照老教材的逻辑,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可能在第二框《法治政府》。其实不然,《法治社会》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本节课程知识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课题的布局位置来看,法治社会的第一个具体表现“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可以上承第七课第一框《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关于法律的含义及法律的功能的内容,并且与第八课第一框《法治国家》中法治国家的后两个内涵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力”、“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遥相呼应。此外,本课第二目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也为后面的《严格执法》与《公众司法》专题埋下伏笔。因此,在本节新课的实际讲授中,必须深刻意识到本节课的重要地位,并采取贴合教材的案例,用层层递进、逐级追问等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与理解。并在不脱离本节课的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补充信息并关联其他知识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操中,有两个原则占据主导地位,引领了整场教学活动的设计,第一个原则倾向于知识是生成的而不是抛出的,法治部分的知识带有一定专业性,直接抛给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难度。本节课倾向于将知识本身作为一个结尾而不是一个开篇,试图通过经典案例的选取以及逐层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捕捉信息并在引导中自己思考、推断进而自行得出结论。第二个原则是一案到底深入挖掘知识内涵。本课选择中国大陆地区可载入史册的跨性别劳动争议第一案为案例主干,深入挖掘并构设其他枝干来助力知识的生成。这有助于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在课程的学习中提升其核心能力及学科素养。 | ||||||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法治社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法治社会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专家点评,探究与分享,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法治社会教案: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3 政治与法治法治社会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法治社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法治社会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