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蒹葭授课ppt课件
展开《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走进2000多年以前的周代,去体会了解掌握《诗经》。
3.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 化的热爱之情。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 歌的内容(主旨)。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 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的重章叠句及其表达效果
反复写芦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凄苦的心情。
形象地勾画出时间发展的轨迹,表现了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
展现的是空间的转换,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辛和执着。
重章叠句:又叫“重章叠唱”或“重章叠咏”。是指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以重复歌咏的语言形式,形成回环往复、余味无穷的表达效果。
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溯游”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与执着,表现了他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点明主题,追寻“伊人”
“宛”字写出了“伊人”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惆怅失望之情。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忧郁感伤的情怀。
这两句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了主人公的思慕之切和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这四句叙写主人公追求“伊人”的道路艰难而漫长。
第一章:从水边的秋景起兴,描绘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难以相会的情景。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这两句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营造了冷寂、落寞的氛围,烘托了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这两句表明“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这四句写道路又险又陡,河水苍茫浩渺,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难,写出了主人公因与“伊人”阻隔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第二章:用反复咏叹的方法,进一步写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怅惘心情。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表明了“伊人”行踪不定,既增加了追寻的难度,也表现了追寻者的执着。
无论路途多么艰险,主人公始终不放弃对“伊人”的追寻。
“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表现了主人公追寻“伊人”困难重重,突出了他想见“伊人”的急切心情和追求“伊人”的执着。
第三章: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伊人”之路的艰难、曲折与漫长和“伊人”难求的绵长惆怅之情。
(安顺中考)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描写河畔茂盛的芦苇、秋天的露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诗人是怎样的形象?2.诗中的“伊人”是何人?
1.诗人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2.“伊人”也许是诗人心中傾慕、努力追求的一名女子,也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象征人生中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寻。
【答案】这两首古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 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主人公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 表现了对“淑女”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那个时代,在某些 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太严格,由此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 体会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 爱之人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 明追求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 中坻”“宛在水中沚”表现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1.【难点探究】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
在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只能够远望。“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起正文。
2.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完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3.虚实结合。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课免费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蒹葭教课免费ppt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蒹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精品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气氛的渲染,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在水一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课文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欣赏全诗,可望不可及,执著追求,形象特点,在水一方李健,歌曲欣赏,拓展延伸,什么是爱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