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过关训练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2022年)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过关训练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2022年),共6页。
第五单元过关训练一、选择题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推断驰道修建的目的是A.防御北方匈奴袭扰B.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C.开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17世纪开通的避开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A.法国米迪运河B.埃及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阿姆斯特丹运河3.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A.运河交通的优势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C.工业革命的发展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4.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A.历史悠久B.厚往薄来C.航海创举D.技术先进5.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写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妆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新式小车”是指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6.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反映的共同的时代意义是A.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7.1906年,某报道说:“(天津)电车开驶而后,旅行既便,票价尤廉,境内欢迎……座间客满,肩为之摩,甚至有无甚要事姑借以游览者。”这一报道A.揭示了电车已成为大众化工具B.强调了电车深受人们的青睐C.重在说明电车具有大量的优点D.表明电车取代原有出行方式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限制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建立以地铁为主、公共汽车为辅的市内交通体系。日本各大城市,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这说明A.汽车工业落后于时代发展趋势B.交通政策需符合国情C.市内交通必须公交化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9.1908年美国实现了汽车量产;1929—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2018年中国建成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表明A.世界交通持续发展B.世界经济中心转移C.亚洲国家集体崛起D.交通引领经济繁荣10.中华民国建立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半殖民地特征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摘编自《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唐朝交通的重要工具。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朝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期的汽车振动大、噪声大、效率低。欧美主流文化阶层将汽车看成是暴发户象征。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导致汽车成本居高不下,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玩具。1913年,高地公园工厂(福特汽车的生产基地,位于密歇根州底特律附近)正式投产。福特给员工制定日薪不低于5美元的较高工资标准,工厂安装了生产流水线,真正实现了大规模生产,T型车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当时汽车均价在5000美元左右,但T型车降价至260美元。福特公司海外市场拓展不只是生产销售福特汽车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的传播过程。欧洲汽车制造商以生产豪华车为主,这就把低端车市场留给了T型车。1922年,福特T型车产量达18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6%。20世纪20年代中期,各地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丑陋廉价的T型车已不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927年5月,第1500万辆T型车走下生产线,T型车宣告停产。——摘编自王敏《T型车时代福特汽车公司海外拓展初探》材料二1929年,沈阳民生工厂根据张学良的指令从美国购买了瑞雷号载货汽车散件,通过对汽车的拆装测绘和试验,初步掌握了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1931年9月19日,奉天《盛京日报》记载:“民生工厂自制国产汽车40辆工程将告竣……样式精美,轻便异常。”但由于九一八事变,民生工厂未组装成车的零部件均被日本侵略军掠夺一空,民生工厂创办的民族汽车工业毁于一旦。——摘编自《中国轻型汽车工业史1949—198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特T型车畅销的背景。(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福特T型车停产的原因和近代中国民生汽车生产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外部环境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13.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1763年以前,这些大陆上的欧洲殖民地主要限制在沿海一带。但在后一世纪中,大陆的内地被横越。工业革命通过提供必需的机械和技术,使由陆路侵入成为可能。如果没有从海岸导向内地的道路、没有连接河道的运河、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服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有史有据)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驰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D项正确;防御北方匈奴袭扰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的原因,排除A项;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B项;修建驰道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不能扩展疆域,排除C项。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法国米迪运河开通,成为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故A项正确。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英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可知此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煤炭开采量增加,“运河开凿热”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煤炭的市场需求,排除B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答案】C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也,租界通衢已见”“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知“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6.【答案】B【解析】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两者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旅行既便,票价尤廉,境内欢迎”,可知这一报道认为由于方便快捷、价格便宜,电车成为深受人们青睐的出行方式,故选B项;A项说法绝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排除;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电车“大量的优点”,排除C项;“取代原有出行方式”说法绝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8.【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汽车工业的落后,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日本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根据题干材料“特别是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可知日本的城市交通政策是根据实际国情而制定的,B项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题干材料主要从政策制定角度论述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城市变迁,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世界主要国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时间跨度大,成就突出,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故排除。10.【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婚礼观念,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盲目肯定和效仿西方文化而是在顺应潮流,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交通的半殖民地特征,D项不符合题意。11.【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个通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原因:古代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2)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壮大了唐军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唐朝手工业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12.【答案】(1)背景:早期汽车手工作坊式生产导致成本高、质量差;社会的汽车文化氛围较差;福特公司采用流水线生产,产品质量稳定;产品物美价廉;竞争对手偏重于生产豪华车的错误策略。(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地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T型车外观丑陋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特点:引进外国汽车零件进行学习;政府引导发展汽车产业的意识色彩明显。(3)意义:要对先进文明和文化持开放和学习的态度;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保持国家独立地位,维护国家利益。13.【答案】示例论题:火车、轮船等的发明与使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阐述:火车、轮船等高效交通工具的出现,带动了冶铁业、采矿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了英国城乡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交通工具的进步也间接壮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推动了平等意识的形成,同时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结论:综上所述,交通工具的革新与进步,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有利于近代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