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2022年)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2022年)第1页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2022年)第2页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2(2022年)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 水陆交通的变迁一、选择题1.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2.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千米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A.促进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交往B.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C.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D.使北匈奴西迁远方3.驮运(用牲畜运物)、驿运(驿站式运输)和木船运输是中国古老的运输方式近代以来日渐衰落但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却快速发展起来。这说明A.传统运输方式比较适应大后方的抗战形势B.传统运输方式比现代运输方式更具优越性C.物资产地分散只能用传统方式运输D.大后方的百姓只熟悉传统运输方式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没有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这主要是因为A.郑和没有航行到达美洲B.郑和没有航行到达欧洲C.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5.下图纪念邮票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1873伊敦号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造船工业诞生C.近代海军初具规模D.航运业进入新阶段6.1877李鸿章奏请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轮船招商)局船照章承运。轮船招商局向北方运送的商品粮无论江海河关凡报招商局轮船装运均免进出口税。这一规定A.加强了对轮船招商局的管理B.保证了轮船运输业稳健发展C.有利于抵制外国轮船运输业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摆脱了列强对中国轮船运输业的控制7.下图为1881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当时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牵引车辆被称为马车铁路。这条铁路应该是A.唐胥铁路B.淞沪铁路C.粤汉铁路D.沪宁铁路8.京张高铁于20191230日正式开通运营。京张高铁和近代京张铁路处在同一个起点和终点。回溯历史京张铁路修建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中华民国初年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曰“咚咚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宋)欧阳修等《新唐书》或沿(顺流)公溯(逆流)相逢或在洲屿险处不相回避覆溺者多须准行船之法各相回避若湍碛之处即溯上者避沿公流之类违者:各笞五十。……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快跑)车马者笞五十……若有公私要速(要速:紧急重要的事项)而走者不坐。——(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凡行路之间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材料二修筑罗马道路的最初动因是满足军事征服的需要但后来则更多地是出于政治统治的考虑。罗马民族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在修筑道路上表现为不追求华丽、气派但一定要坚固、耐用。不论是军事大道、城市街道还是桥梁隧道都遵循严格的规范力求实用。为了保障统治需求和方便行人罗马人又修建了完善的驿站和里程碑设施。——摘编自王允《浅析罗马道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朝和古代罗马交通法规所体现的基本原则。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和古代罗马交通法规产生的影响。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但距离很短;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时速达到29英里。这以后“铁路时代”迅速到来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而1836—1837两年中又批准铺设44条铁路到1843年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了1845—1847年又有576家铁路公司被批准成立筑路8731英里。19世纪中叶铁路已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其密集程度甚至在20世纪末尚未被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二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私自修筑了吴淞铁路清廷把铁路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看作是奇技淫巧担心它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花了28.5万两白银把它赎回后即行拆掉。1880年7月唐山煤矿开始出煤为了把煤运至天津清政府准许修一条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这条铁路开通后起初为了避免火车震动陵寝决定车厢由骡马牵引。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行攫取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以及对所修铁路的经营管理权。——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铁路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特点。一、选择题1.秦朝五尺道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途经盐津、大关、昭通、鲁甸、宣威等县唐朝樊绰《蛮书》称之石门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A.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B.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2.元朝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省济宁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济宁市造成了极大冲击经济日益衰落。这表明A.运河开通促进城市兴旺B.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C.运河沿岸城市落伍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娄东浏家港天妃·石刻通番事绩碑》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为三保太监……踪迹建文。《明书》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资。《明史》A.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4.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其运河长度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以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各地5.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江海运输业的垄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成为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近年来轮船招商局多次被国资委考核为A级中央企业。据此可知A.轮船招商局见证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B.中国陆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艰难曲折C.中国船舶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D.官僚资本主导推动官营企业的发展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续达二十八年之久。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宣德五年(1430年)闰十二月初六日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宣德八年(1433年)驰返刘家港。郑和率领的船队在二十八年中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苏禄(菲律宾苏禄群岛)、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溜山(马尔代夫)、竹步(索马里准博)、麻林(肯尼亚马林迪)等。郑和宝船大型的长四十四丈四尺(138米)宽十八丈(56米)排水量约为14000吨载重量在7000吨以上。郑和下西洋不仅留下了文字记录而且对航海路线作了详细描述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对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都作了可靠记录是中国第一部航海地图。——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仑布(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则哥仑布(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解答梁启超的困惑。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1876—1911年我国共修建铁路约94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国有铁路仅占20%左右。列强按照各自的需要分别设计和修建了一批铁路标准不一装备杂乱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1912年袁世凯宣布“统一路政”把各省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修建铁路共修建铁路约13000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有计划地发展铁路。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千米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政府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千米。——摘编自张凤龙《复杂条件下铁路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综合技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铁路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基础过关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这有利于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故A项错误。修建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直道沟通咸阳和北边九原,有利于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交往,A项正确;秦直道的修建时间为公元前212年,此时秦朝已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排除C项;东汉时期北匈奴西迁远方,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主要是在农村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不适合当时的需要,而传统的运输方式则与当时的抗战形势相适应,故选A项;B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物资产地分散与否与运输方式关系不大,排除C项。4.【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故选C项,排除D项;AB两项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73伊敦号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可知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业进入新阶段,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题干材料所述时间“1873不符,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的,可知与近代造船工业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反映了经济近代化,排除C项。6.【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清政府对轮船招商局的保护政策,题干材料中“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轮船招商)局船”“凡报招商局轮船装运,均免进出口税的规定有利于抵制外国轮船运输业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对轮船招商局的保护政策,B项以偏概全;D项说法绝对。7.【答案】A【解析】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这条铁路主要用于开平煤矿的煤炭运输,初期由骡马牵引,后改为机车牵引,故选A项。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张铁路于1909年竣工,这一时期处于清末新政时期,C项符合题意。9.【答案】1)原则:唐朝右侧通行;行船上行避让下行;礼让谦虚;严惩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紧急事务优先。罗马服务于政治;道路修筑坚固、实用;方便行人。原因:唐朝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较清明,政令畅达;国家统一强盛,疆域辽阔;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儒家思想的影响。罗马修筑道路满足军事征服和对辽阔版图统治的需要。2)影响:唐朝的交通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交通秩序,保证了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有利于城市规范化管理和城市安全;有利于培育百姓遵纪守法的优良品德;对唐以后的交通立法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古代罗马的交通法规有利于古罗马的军事扩张和政治统治;促进了古罗马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了帝国的文化传播与交流。10.【答案】1)特点:建设速度快(或发展迅速);政府大力推动;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通车里程长,密集程度高;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2)主要特点:借助国外技术设备;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起步晚;发展缓慢;受外国资本控制。素养提升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尺道的修筑有利于秦朝加强对云南等地的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2.【答案】D【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因元朝大运河而兴旺,因铁路而衰落,体现了交通发展对城市变迁的影响,D项正确。A项只体现了题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铁路的开通影响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但并不能说明沿岸城市落伍,排除C项。3.【答案】C【解析】“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只符合《明史》的记载,故A项错误;《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记载并不能说明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史籍都能体现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明书》的记载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使传统的运河运输衰落,故选A项。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5.【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其见证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历程,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船舶运输业,而不是陆路交通运输业,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船舶运输业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所以不会持续稳定发展,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官僚资本的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6.【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开始时间早;规模大;航海范围广,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船技术先进;目的是宣扬国威;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航海资料。原因:明朝政治稳定;海外贸易发达,国力雄厚;文化繁荣,中华文明传播到海外;天朝上国的文化心理;科技发达,技术水平一流;明成祖的支持。2)解答: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其性质是政治行为;最终因国力不堪重负,远洋航海事业衰落。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到东方寻找黄金,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其性质为经济行为;最终因获取巨额财富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得以延续。7.【答案】示例在近代,中国铁路的路权是政府控制与列强控制并存,铁路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收归国有,发展迅速。中国铁路发展受每个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的影响。1876—1911年,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修建铁路,控制中国铁路路权,铁路发展混乱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铁路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使列强获得更多路权。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鼓励发展交通运输业,铁路有所发展,铁路被官僚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控制。1953—1980年,国家有计划地发展铁路,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输发展迅速。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当堂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