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3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详解)
展开1.如图是南宋会子铜版拓片,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这一铜版佐证了( )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宋代的印刷技术先进
C.南宋时期朝贡贸易发达
D.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发行
解析:选B 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于唐朝,与材料中“南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铜版上刻有纸币金额等文字和花纹图案”表明印刷技术先进,故B项正确;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与材料中“南宋会子”不符,故D项错误。
2.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
解析:选D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使得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殖民扩张与掠夺,故D项错误。
3.(海门一模)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选D 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于四方”,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4.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解析:选B 根据“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柳永、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与材料不符,故A、C两项错误;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人,但没有推动宋词突破性发展,故D项错误。
5.“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选D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说明“说话”(讲故事)这种文学形式下移,为广大平民所接受,反映了世俗化的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
6.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解析:选B 材料叙述了鸟鸣与农作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陆游的诗歌,描写了田间农作的景象,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野人无历日”,描写的是普通农夫的生活写照,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农民按时劳作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7.(海门一模)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选A 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
8.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宋元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其特点是通俗易懂、豪放飘逸,故A项正确;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诗经》的特点,故B项错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多平实浅近、句式工整的特点,如白居易《卖炭翁》等,故C项错误;辞藻华丽、手法夸张为汉赋的特点,故D项错误。
9.(泰州中学期中)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经济文化交流需要
C.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D.文字书写工具不同
解析:选B 图片显示出“马”字写法不断演化的过程,体现出由繁到简的过程,适应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书法演变,与书写材料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C项属于现象不是原因;书写工具不是书法演变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0.古代一位书法家曾对一种书法形式做如下描述:“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解析:选C 材料中“兽跂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表明是草书,A项是行书,B项是小篆,C项是草书,D项是楷书。
11.历史学家张宪文认为:“以图像展现和解说历史,是历史研究最为有效的方法。”《清明上河图(局部)》(下图)历来就受到历史学、考据学、建筑学和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者的重视。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该图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史料
B.该图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信息的完整性
C.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唯一史料
D.诸多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而结论却一致
解析:选A 张择端是北宋人,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场景,属于历史当事人记录的场景,是研究古代城市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故A项正确;该图是局部的,无法提供完整的历史信息,故B项错误;图像再现了北宋民俗风情是风俗画研究的重要史料,但不是唯一史料,故C项错误;研究者对该图研究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故D项错误。
12.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
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
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
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
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司马迁写《史记》既有实地考察,也有文献查阅,也有见闻等,故C项正确;A、B、D三项仅仅是描述了其中一种方式,故排除。
13.有书法评论者对各种书法字体的特色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见下图)的评述是( )
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笔画网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解析:选B 秦朝统一天下之后,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草书的特点,故A项错误;“笔画网弧,富有奇趣”是篆书的特点,故B项正确;“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隶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行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14.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
解析:选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这类中国画不仅讲求意趣而且融诗、书、画于一体,此类绘画应属文人山水画。《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故A项错误;《步辇图》属于人物画,故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墨兰图》属于文人山水画,故D项正确。
15.(苏州调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 )
A.唐诗 B.写意画
C.京剧 D.草书
解析:选C 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模仿的生活动作是逼真的,但动作指向的物质实体并不存在,这种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模仿生活的表演,在戏曲中叫做虚拟表演,与材料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相符,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分)
(3)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5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反映了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第(2)问,从四大发明的应用上分析说明“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第(3)问,朱熹针对“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体现出关注国家政治的忧患意识;朱熹提出“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朱熹提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第(4)问,回答材料中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适应市民的需要,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变化;另一方面理学的出现,儒学发展到新高度并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答案:(1)变化:市民阶级正式产生。
(2)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4)认识: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的通俗文化;儒学发展到新高度并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31《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31《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20《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20《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含详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16《两次工业革命》(含详解):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16《两次工业革命》(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