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展开第24课 唐诗三首
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 |
1. 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3.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 1.重点: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难点:感受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叙事诗语言的特点。 |
一、文题解读
《石壕吏》:本诗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即成都近郊的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卖炭翁》:“卖炭翁”即卖炭的老人,标题点明了本诗所叙写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春望》《望岳》以及“三吏”、“三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有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钱塘湖春行》、《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三、背景链接
《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 使,率兵20 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 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息。这年秋天,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
四、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五、字词积累
石壕(háo) 逾墙(yú) 邺城(yè)戍(shù)老妪(yù)幽咽(yè) 挂罥(juàn) 坳(ào) 布衾(qīn) 俄顷(qīng) 大庇(bì) 突兀(wù) 敕(chì) 叱(chì) 伐薪(xīn) 辗冰辙(niǎn)
六、诗歌结构
开端:投石壕村 揭露封建统治
石壕吏 发展:老妇哭诉 反映深重灾难
高潮:老妇应役 同情劳动人民
结局:作别老翁
狂风袭屋,茅草乱飞 (痛惜)
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群童抱茅,倚仗叹息 (无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似铁,雨脚如麻 (愁苦) 博大胸襟,崇高理想
期盼广厦,大庇寒士 (推己及人)
烧炭艰难
对比 同情卖炭翁
卖炭翁 运炭艰苦
夺炭蛮横 官吏 揭露社会黑暗
七、诗歌主旨
《石壕吏》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深刻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卖炭翁》通过叙述一个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写作特色
《石壕吏》
构思巧妙。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人“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用词准确、生动。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我们读开头五句诗,仿佛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
《卖炭翁》
1. 通过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诗歌对人物的描写,着重从肖像、动作、心理等角度进行。肖像描写,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刻画了卖炭翁常年经受烟熏火燎的老迈与艰辛;动作描写,如“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刻画出宫使骄横跋扈的形象;心理描写,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矛盾反常的心理。
2.运用对比手法。诗中将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进行对比,将炭的价值与卖炭翁所得进行对比等。通过一系列对比,深刻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重点01】《石壕吏》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
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
【重点0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重点0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重点04】《卖炭翁》: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新乐府运动
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石壕吏( ) 邺( )城戍( ) 老妪( ) 幽咽( )( ) 庇( ) 敕( ) 挂罥( ) 布衾( ) 突兀( ) 两鬓( ) 沉塘坳(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吏呼一何怒( ) (2)犹得备晨炊( )
(3)八月秋高风怒号( ) (4)俄顷风定云墨色( )
(5)秋天漠漠向昏黑( )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7)翩翩两骑来是谁( ) (8)回车叱牛牵向北( )
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唇焦口燥/呼不得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C.可怜/身上/衣/正单
D.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石壕吏》中表明差役凶暴、老妇凄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然后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6. 阅读《卖炭翁》,然后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lì yè shù yù yōu yè bì chì juàn qīn wù bìn ào
2.(1)多么 (2)还能够 (3)号叫(4)一会儿 (5)接近(6)贫寒的士人 (7)轻快的样子 (8)掉转
3.D (解析:正确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1)唐 现实 诗圣 诗史 杜工部(2)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5.(1)D(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6.(1)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2)C
7.(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杜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前面叙事,后面抒情,中间夹杂着议论。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写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杜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崇高理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