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训练: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9041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训练: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9041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训练: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9041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复习题
展开www.ks5u.com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图中①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气候不同,区域降水量和气温不同,从而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A正确。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作用,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B错误。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体现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C错误。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D错误。第2题,右图地貌是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体现的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应为箭头⑤,D正确;⑧是土壤对地貌的影响,⑦是地貌对水文的影响,⑥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A、B、C错误。
答案1.A 2.D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4.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且气温低、空气稀薄。气温低,分布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空气稀疏,因而太阳辐射强,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B正确。第4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B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相符。故选C。
答案3.B 4.C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5~6题。
5.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6.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绝,B正确;岛屿面积小,平原面积小,A错误;火山活动、人类活动与物种具有独特性无关,C、D错误。第6题,该地气候干旱,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正确;树冠可以为根部遮挡阳光,但减少的水分蒸发很少,A错误;伞状形态不利于抗击狂风暴雨,B错误;伞状形态与进行光合作用无关,C错误。
答案5.B 6.D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7~8题。
7.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高温地区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强
C.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
D.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
8.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存在着黑土肥力下降现象。下列措施不利于养护土壤的是( )
A.休耕 B.种植绿肥
C.大水漫灌 D.作物轮作
解析第7题,高温地区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有机质多被消耗;寒冷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植物生长缓慢,生物生长量较小,土壤中有机质存留少,C正确。高温地区更有利于植被生长,A错误。化学风化与生物风化作用强的应该是高温多雨的地区,B错误。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与题干不相符,D错误。第8题,休耕、轮作能提升土壤质量;种植绿肥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且对改善土壤有很大的作用;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地盐碱化,不利于土壤养护,C符合题意。
答案7.C 8.C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19年4月初,中国天气网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和天气现象预报情况,制作了2019年中国部分地区杨柳絮飘飞预警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早见到杨柳絮飘飞现象的是豫、晋两省
B.飘絮均分布于平原地区
C.4月初至中旬,飘絮范围开始向北推移
D.北京最晚进入飘絮阶段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杨柳絮飘飞时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C.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D.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3.影响杨柳絮飘飞时间早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光照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最早见到杨柳絮飘飞现象的是河南、山东、河北三省,A错误。飘絮在平原、山地、丘陵地区均有分布,B错误。据图可知,4月初至中旬,飘絮范围开始向北推移,C正确。北京是4月12日前后进入飘絮阶段,比天津和太原早,D错误。第2题,“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的是春季的景色,A正确。“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描绘的是夏季的景色,B错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C错误。“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描绘的是冬季的场景,D错误。第3题,据图可知,杨柳絮飘飞发生的时间大体上是自南向北越来越晚,是因为春季偏南地区气温回升早,杨柳絮出现的时间早,而偏北地区气温较低,杨柳絮出现的时间晚,故影响杨柳絮飘飞时间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气温,B正确。
答案1.C 2.A 3.B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4~6题。
年 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
植株 数量 | 灌木植物 | 1 | 1.00 | 1.00 | 1.00 | 1.00 |
草本植物 | 1 | 1.18 | 1.20 | 1.21 | 1.23 | |
地上 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9 | 1.10 | 1.12 | 1.11 |
草本植物 | 1 | 1.47 | 1.55 | 1.52 | 1.53 | |
地下 生物量 | 灌木植物 | 1 | 1.01 | 0.99 | 0.98 | 0.97 |
草本植物 | 1 | 1.21 | 1.29 | 1.42 | 1.58 |
4.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增加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6.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4题,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都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故总体生物量增加;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5题,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呈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生物量逐年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6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增加,草本植物将会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由于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灌木植物将萎缩。
答案4.A 5.D 6.D
科隆群岛又称加拉帕戈斯群岛,隶属厄瓜多尔,东西距离约300千米,南北距离约200千米,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千米。群岛奇花异草荟萃,珍禽异兽云集,被称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下图示意科隆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7~8题。
7.科隆群岛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主要原因是( )
A.受寒流影响 B.受信风影响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D.受拉尼娜现象影响
8.科隆群岛被称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远离南美大陆,受其他生物干扰少 ②位于赤道附近,水热丰富 ③生活在高纬度海域的海洋生物顺洋流到达该群岛 ④山地多,垂直差异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7题,科隆群岛气候凉爽干燥,是因为附近有寒流流经,A正确。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科隆群岛远离南美大陆,受其他生物干扰少,附近有寒流流经,生活在高纬度海域的海洋生物顺洋流到达该群岛,所以被称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①③正确。该地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②错误。山地海拔并不高,垂直差异不显著,④错误。C符合题意。
答案7.A 8.C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新疆罗布泊水域面积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结合图例信息,图中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所以可知A地至B地地势逐渐降低。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加上大量开垦耕地,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入湖水量锐减。所以罗布泊面积缩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河流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来判断)
(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加;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加上大量开垦耕地,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入湖水量锐减。
(3)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河流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课后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最有可能表示秋分光照图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第1课时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第1课时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天气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能够表示该次天气系统的示意图是,形成甲天气系统的主导因素是,受甲天气系统影响,贵阳比昆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1课时课堂检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②地的地理坐标是,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从自转速度看,A点与B点相比,恩克斯堡岛在北京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