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礼记二则》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044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 《礼记二则》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044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 《礼记二则》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9044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 《礼记二则》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展开
这是一份第22课 《礼记二则》 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共8页。
第22课 《礼记》二则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礼记》及庄子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2.体会句式特点,学习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说理方法。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1.重点:疏通文意,背诵课文;解儒“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2.难点:学习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的说理方法。一、文题解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的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这是选文的第一句话,用来引出文章要引出的道理,以此为题,简单易记。《大道之行也》: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道之行也”,意思是“在施行大道的时候”,以选文第一句话为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作者作品《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和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礼记》 全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三、背景链接《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乃至师生关系、老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节选这一部分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仍值得重视。。《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四、字词积累1.字音:嘉肴(yáo)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ɡ) 选贤与能(jǔ) 矜(ɡuān) 讲信修睦(mù) 男有分(fèn)2.通假字:学学半(同“敩 ”,教导。)选贤与能(同“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3.古今异义: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不独子其子(古义:指子女。今义:专指“儿子”。)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4.一词多义: 学学半(动词,同“敩”,教导)学学学半(动词,学习)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名词,老而无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闭塞)闭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上) 天下为公(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其不必为己(介词,为了)5.词类活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 …… 为亲,以 …… 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老年人”,“壮年人”“小孩”)6.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其谓之此乎”)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判断句: 教学相长也 (“也”表判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也”表判断)五、课文结构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引入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教学能相长虽有嘉肴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实践出真知逐层论证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社会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六、课文主旨《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七、写作特色《虽有嘉肴》1.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文章开头先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然后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2.多用对偶,增强气势。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对举,是一组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大道之行也》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2.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 …… 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重点01】“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重点02】结合自身实际,从学习角度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学生的学习虽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也具有局限性,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学习新知以求精进,所以教师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教学相长”的道理是极为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在学习中倘若我们仅仅依赖教师的教授而不肯主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也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那么我们便无法学到新知识,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无法得到提升,这是不可取的。【重点03】《大道之行也》从哪几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重点04】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了当时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孔子名言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五经:“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书》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可能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礼》也叫做《仪礼》、《士礼》或《礼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旧说周公制作或经孔子修定。据近人的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相传经孔子整理成书。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虽有嘉肴( ) 兑命( ) 教学相长( ) 学学半( ) 选贤与能( ) 男有分(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4.填空。《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论著的汇编。《学记》是《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虽有嘉肴》,完成后面练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教学相长( ) 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不独亲其亲 ( ) ②男有分,女有归 (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道之行也 王之不王 B.是谓大同 是智也C.为长者折枝 通计一舟,为人五 D.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王之不王(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1. yáo yuè zhǎng xiào jǔ fèn2.C(解析:例句与C中的“而”均表转折。)3.B(解析:“嘉肴”,美味的菜肴。)4.礼记·学记 小戴礼记 儒 儒家 礼记 教育学 教学相长5.(1)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公共的。(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3)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6.(1)①推动、促进。②困惑(2)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3)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4)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7.(1)①以……为亲 ②女子出嫁 ③兴起 ④憎恨(2)C(3)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这是不(愿意)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大同 天下可运于掌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