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丨苏教版 (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0857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丨苏教版 (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0857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丨苏教版 (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90857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导课,自主探索,领悟算法,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评价激励,全课小结,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是比较例题里的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多媒体演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客车和轿车三兄弟,分别向小朋友们问好并自我介绍。小轿车:“我有3个座位。”中客车:“我有30个座位。”大客车:“我有45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副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45+30、45+3、30+3。
问:这三个算式中,哪道算式你已经能算出得数,得多少?
学生回答:30+3=3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呢?
(2)小组讨论。
交流算法。注:只要算法有道理都要加以肯定。
(3)整理算法。
讨论:这些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30与40相加)
谈话:10个10个地数数,是把30和40相加;用小棒摆,成捆的和成捆的相加;用计数器,把3个十拨在十位上,与4个十相加。可见做45+30都是把40和30相加(板书:40+30=70),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5,得75(板书:70+5=75)。
2、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45+30的各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么算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算法。
教师肯定各种合理的算法。对于先算5+3=8,再算40+8=48这种算法,教师要重点肯定。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同桌交流。
谈话:你们都认为45+30,要先把40和30相加,想一想这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45+3,要先把5和3相加,想一想,这又是先把什么位上的数相加?从中你领悟出了什么道理?(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一起用计数器拨一拨,写出结果。
指名两位学生在全班演示,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拨。
2、“想想做做”第2题。
各自口算,后同桌检查,有错的再说一说,错在哪儿,应该怎样算,并改正。
提问: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列式解答。
共同交流。
四、评价激励,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每一位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合作,以及自己的探索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40+30=70 30+40=70
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7个十是70.
70-30=40 70-40=30
7个十减去3个十得4个十,4个十是40.
7个十减去4个十得3 个十,3个十是30.
教学反思:
整十数的加、减法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赢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节课力争做到了以下几点: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其问题意识。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小松鼠和小白兔要坐车去农村的果园,它们来到公交公司,看到公交公司有三种车(课件呈现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
认真观察一下,这三种车各有多少个座位?
2.提出问题
根据观察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依次呈现:
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评析: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提出数学问题,发展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和多样性,增强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激起了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班内交流自己是如何计算45+30的。
教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逐一板书:
(1)用小棒摆;
(2)用算珠拨;
(3)把45分成40和5,40+30=70 70+5=75……
比较讨论:这几种算法都是把哪部分先合起来。
共同概括算法:40+30=70 70+5=75
(评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了班内算法的多样化,再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使学生明确“把哪部分先合起来?”从而提取出几种算法的核心成分,共同概括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一般思路,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建构。)
3.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试着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算法。
班内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用小棒摆;
(2)用算珠拨;
(3)5+3=8 40+8=48
组织讨论:这几种算法都是先把哪部分先合起来?
班内交流后共同概括:5+3=8 40+8=48
4.组织比较
计算45+30和45+3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评析:通过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探索算法的必要性,增强其探索的主动意识。然后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概括一般思路,最后通过对45+30和45+3的算法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算法的有效建构。)
三、练习巩固 拓展延伸
1.坐客车
小松鼠决定坐大客车,小白兔决定坐中巴车一起去果园,可司机叔叔说了只有算对车门上的算式才能上车,你能把他们送上车吗?
课件呈现两辆车及车门上的两组算式
26+20 50+34
26+2 5+34
友情提示:先用算珠拨一拨,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才把两个小动物送上车。
2.猜站台
两个小动物的车停靠在两个公交站台,这两个站台是几号站台呢?答案就在站台上的算式里,你能算出来吗?
站台一 站台二
35+60 54+4
60+35 4+54
比较每个站台中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3.摘桃子
到了果园,两个小动物来到一棵桃树下,(课件出现桃树及一些有着算式的桃子),那些写着算式的桃子都已经熟了,两个小动物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摘的桃子多,你们敢吗?
让学生计算桃子上的算式:
59+20 43+6 6+31 70+18
34+50 28+30 3+62 40+47
学生计算好后,相互交流,互相评价。
提出问题:你从树上摘下多少个桃子?还有多少个没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评析:练习设计生动有趣,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应用情境,而且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提出问题,“找站台” 中让学生通过计算看看发现什么,摘桃子后让学生思考提出什么问题等,不仅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计算热情,促进了他们计算策略的形成,提高了他们的计算素养和能力。)
总评:
本节课结合儿童的生活经历和知识体验,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以“小动物上果园”为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学习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激发了他们参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2.开放空间,注重问题意识的养成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计算中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亲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交流,促进算法的自主建构
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
45+30=75 先算:40+30=70 再算:70+5=75
45+3=48 先算:5+3=8 再算:40+8=48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教学中,我做到了一下几点:1、更好地发挥小棒和计数器的作用。2、在算法和算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3、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
第三课时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难点: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中条件和问题的叙述顺序与学生一般的思维不一致,学生在解决的时候条件找不准,确定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
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以便于学生利用直观情境,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葡萄熟了苹果熟了……小猴子可开心啦!因为它们又可以吃到最喜欢的玉米和桃子了。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掰玉米,一只小猴子掰了4个玉米,另一只掰了15个。请你算一算,它们一共掰了几个玉米?你是怎样想的?
二、展开
1、猜一猜。
谈话: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儿已经采了23个桃子(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其中书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重点讨论两种情况:如果树上的桃子采完了,那么原来是23个;如果树上的桃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于23个。
2、说一说,算一算。
(1)(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子)提问:小猴子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你们知道吗?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子树是总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要不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23+5=28或5+23=28)。
追问:23、5、28分别表示什么?23+5=28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4)指导口答。
三、游戏活动
1、师范游戏:借给某某同学12朵花,还剩3朵。算一算老师原来有几朵花?怎么想的?
2、学生游戏:同桌合作,模仿刚才的借花游戏,同时说一说游戏过程:借给某某同学几朵,还剩几朵,原来有几朵。
四、实际应用
谈话:通过刚才的借花游戏我们已经知道原来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1、“想想做做”第1题。
要求仔细看图,用两句花说一说图中小朋友拼图的情况。
提问:这盒拼图一共有多少块拼板?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乘车的情况,再根据问题的选择算发,并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对已经解答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指出:这几个问题都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出总数。
4、延伸。
谈话:像刚才解决的这些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没有?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课后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原有的个数—已采的个数=还剩的个数
↓
已采的个数+还剩的个数=原有的个数
23+5=28(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通过创设猴子摘桃子的情境引入新课,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并为后面引导对比来掌握数量关系作好铺垫。在探索问题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放学生思维,借助插图,依靠直观情境的帮助,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其中的算理。
第四课时 练 习 七
教学目标:
1、以口算为主,通过比较计算,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联系注意通过比较突出基本算法,也注意估算和口算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
教学重点:
是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以口算为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算一算,比一比
34+3 2+25 61+8
34+4 2+52 80+17
34+30 20+25 3+36
34+40 20+52 37+20
1、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2、同桌交流,
3、集体反馈。
4、独立完成计算。
5、交流答案。
二、先估一估,再计算
65+30 4+52 60+13 53+20
56+3 25+4 31+6 20+35
1、让学生交流估算的想法。如:65+30得九十几
2、再让学生算一算。
3、交流估算与实算的差距。
三、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
47+2○47+20 4+75○75+4
50+48○40+48 30+6○3+66
不计算,先估算一下,想想圆圈里应该填什么?再让学生自己试一试看看应该怎么填。再交流反馈结果。
四、解决实际问题
小男孩说:我要借5本《数学故事》。阿姨说:你借走5本后还剩33本。小番茄的问题是:原来有多少本《数学故事》?
1、观察图,说说图上画了谁?他们分别说了什么?
2、试着解答问题,列式计算。
3、交流反馈。
五、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吗?
板书设计:
练 习 七
20+20=40(台)
24+30=54(台)
32+20=52(台)
54+5=59(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计算的时候,相似的算式总会出现各种错误,可以通过比较、交流巩固算法,同时随机教育学生要养成仔细审题、细心计算、仔细观察的习惯。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在结合情境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求原谅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会数数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激趣导课,自主探索,领悟算法,巩固深化,应用算法,全课小结,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四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与意图,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