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沙县重点达标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炫耀(xuàn) 涉猎(shē) 怪癖(pǐ) 迷惘(mǎng)
B.商榷(què) 屏窒(bǐng) 纤巧(xiān) 蓬莱(péng)
C.横蛮(héng) 感触(chǔ) 茁壮(zhuó) 枝桠(yā)
D.锁匙(chí) 不讳(wěi) 甫健(fǔ) 引吭试啼(kàng)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抽噎(yī) 阔绰(chuò) 相得益彰(zhāng)
B.嶙峋(xún) 锃亮(chéng) 自出心裁(cái)
C.旁骛(wù) 怅然(chàng) 哄堂大笑(hōng)
D.愧怍(zuò) 亘古(gèn) 气冲斗牛(dòu)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消费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更重塑了人们的消费心理。
B.人们希望庙会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回归,重现昔日节日的热闹场景与文化盛况。
C.广州之所以被称为“千年商都”的原因,是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浪潮中都能走在全国先列。
D.新华网承办的“粤建粤美”广东绿色发展主题网络采风活动在广州于11月22日启动。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怠慢 宣泻 荧光屏 溢于言表 自惭形秽
B.溃退 篡改 穷酸像 局促不安 高深莫测
C.提炼 严峻 潜台词 乌烟瘴气 寥寥数语
D.静谧 摄取 淋浴头 气势凶凶 磕磕绊绊
5.默写。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互文写天气奇寒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如果我的粗笨的锥子把坚硬的岩石忽而凿出一个形象,忽而凿出另一个形象的话,那是因为它从握着它、引导它、指挥它的那只手那儿接受了动作……”
上述文字是法国作家______《名人传》中______所说的话。“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朝花夕拾》中的这段描写的是(______)
A.孔乙己 B.寿镜吾老先生 C.藤野先生 D.范爱农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陆羽,字鸿渐,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①,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天宝中,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②。貌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③,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④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⑤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⑥入朝,始驱马市茶。①筮:占卜;②火门山:山名。③燕处:在一起相处;④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因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⑤鬻(yù):卖;⑥回纥:少数民族部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阖门著书(_________)
②遂庐火门山(_________)
③天下益知饮茶矣(_________)
④始驱马市茶(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口吃而辩
A.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发于声,而后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或 言 有 僧 得 诸 水 滨
4.翻译下列句子。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5.请简要概括陆羽的形象特征。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负笈从师(_______) (2)常以净衣易之(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两处)。
观 书 有 会 意 处 题 其 衣 裳 以 记 其 事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读了本文,你从任末身上学到了什么?
9.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读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夫战,始如处女,及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下列句子中的“去”与“意与日去”中的“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去死肌,杀三虫。
D.我从去年辞帝京。
2.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除了内心恬淡以外,没有什么不可以拿来明确志向的,除了摒除杂念和干扰以外,没什么不可以拿来达到远大目标的。
理解:强调“淡泊”“宁静”对于确立并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性。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这句话间接说明“淡泊”“宁静”的重要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又怎么能赶得上君子呢!(或译成: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理解:诸葛亮谆谆教导儿子,要想成为济世之才,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这样后悔就来不及了。
3.三段文字都谈到“静”的重要性,但又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门口有棵枣树
王全喜
那是个春天。春早嫁给老憨的第二天,就到村外的岗坡上挖了棵酸枣树,在家门口旁边挖个大坑,担了满满两桶水倒在坑里,等水渗完了,就把酸枣树栽下去,培上土,把四周用脚踩实了。她累得满头大汗,用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捋了捋刘海,看着齐腰高的酸枣树亭亭玉立在自己家门口旁,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灿烂。
老憨从家里出来,说:“门口栽棵酸枣圪针干嘛哩!不当吃不当喝,光等着扎人呀?”
春早说:“你去搬些砖把它围起来不就扎不着人了?”
老憨就乖乖地搬了砖在酸枣树周围垒了1米高的花墙。街坊邻居见了不知道这小两口在搞啥名堂。
酸枣树很快发芽,抽出许多枝条,茂盛的长起来。来年春天,春早请来个师傅把酸枣树齐腰砍了嫁接成了枣树。待到枣树长得攒过了门洞的房顶,果实累累压满枝头,春早的儿子志清也到了上学的年龄。春早把收获的大枣先分给临近的乡亲们尝鲜,再把剩余的大枣拎到城里卖了给志清交学费。
村里的人开始对春早刮目相看了,都说老憨这个憨小子找了個好女人。
又是个春天。那天,暖风习习,枣花飘香,春早坐在门旁的枣树下给老憨织毛衣,傍晌午的时候,一个老头走到了她跟前,说:“孩她娘,做中饭了么?我快饿死了。”春早抬头一看,见老头约有七十开外,眉毛胡子都白了,头发横七竖八长长的遮盖住了耳朵和面颊,像是生来都没理过发,眼睛呆滞,嘴角流着哈喇子,就知道老头精神不正常。春早停下手中的营生,站起身对老头说:“大伯,你饿了,在这儿等一下,我回家给你拿吃的。”说罢就回到家里,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老头饿极了,三下两下就把整张烙饼吞到了肚子里,说:“孩她娘,孩子还没找到,咱还得去找啊!”说着,就兀自去了。望着老头步履蹒跚远去的背影,春早傻愣愣地呆立了许久。
秋天到了。春早家门旁枣树上熟透了的大枣红宝石般闪着亮光。趁星期天,春早把在城里读书的儿子志清和在外打工的老憨都叫回家采收大枣,又把左邻右舍喊来帮忙。一时间,春早家门前热闹起来。志清和几个半大小子有的爬到枣树上,有的占到房上拿了竹竿打枣,春早、老憨和邻居们则俩人一组张开包袱接从树上打下来的枣子,不一会儿,一树的大枣就收完了。装满了四个箩筐五个编织袋,估摸有三百多斤哩。春早就把早就准备好的一沓塑料袋拿出来,招呼老憨和志清装满大枣,分发给邻居们拿回家去。
这时,那个呆傻的老头又来了。他从箩筐里抓了把大枣,边吃边冲着春早说:“孩他娘,咱家今儿个打枣你咋不对我说呀,要不是赶巧回来了,还吃不上哩!
“哪里来的傻疯子,滚一边去!”老憨吼起来了。
“傻疯子,快滚,快滚!”人们都在喊。
“嘿嘿,嘿嘿,”老头傻笑着说:“滚,滚!你们才滚哩,这是俺家,俺家的枣树。”老头从地下捡起一个枣树枝,追打人们,人们纷纷躲避着。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老头跌倒了,口吐白沫,不省人事。
变故突然,人们惊呆了。一霎时,鸦雀无声。
五婶出来说话了:“大伙甭怕,咱谁也不认得他,谁也没怎么着他,他自个来咱这儿,又吃枣儿又撵人打人,自个儿跌倒了,怨谁哩?要真出了人命,和咱们谁也没关系!”
“对对,和咱们谁也没关系!”众人异口同声附和着。
不想,春早从家里抱着被子褥子出来,说:“老憨,开拖拉机去!”
“春早干嘛呀?”老憨不挪步。
“干嘛,你说干嘛?救人呀!”春早急眼了。
老憨是个憨人,老大了还找不上媳妇,和春早结婚时有约在先,家里大事小情都得听春早哩。老憨乖乖地把拖拉机开来,春早把被褥铺在拖拉机车斗里,招呼大伙把老头抬上去,说:“五婶,麻烦你和大伙把东西给拾掇一下,帮着照看家门,俺们一家子得陪着去县医院了。”
老头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家里有谁。非亲非故,春早和老憨掏医药费为老头治病,精心侍奉个呆傻老头还无怨无悔。
志清写得赞美母亲的作文被老师推荐到省会的报纸发表了,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春早无私救助失忆老人的事迹,也帮助老人寻找到了他的家人。
几个月后,春早收到了老头儿子寄来的一封信,感谢春早救了自己的父亲,说老人身体很健康,神志也比先清醒了,能认得人啦。信里也说了老人失忆的原因,早年老人领着女儿赶集时把女儿丢失了,老人找了女儿几十年,找来找去精神就不正常了。信封里有老人在自家门前照的一张照片,老人家门口旁也有一棵枣树,老人站在枣树下显得很安详。
春早一下子哭了,她有一个心结尘封了四十多年。她三岁那年,被一个陌生人抱走,后来就到了一个无儿无女的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家里。她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只模模糊糊记得家门口有棵枣树。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春早和老头交往的角度,补全情节。老头为找女儿来到春早家,春早拿了张烙饼给老头吃(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④画线的句子。
3.“枣树”在文中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春早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章设置了层层悬念,最后才解开谜底,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11.傲气与傲骨
刘学柱
①徐悲鸿有句响亮而饱含哲理的话:“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②所谓傲气,一则骄傲自大,二则盛气凌人。骄傲自大是自我估价问题。或自己确实高人一等,优人一筹,先人一步;或自己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妄之见,抑或一时错觉。不管哪类情形,都是对自己作了较高的衡量和认评。盛气凌人是态度问题。之所以这般态度,是自我感觉有了资本,自满自足,盈气于内,形于外表,大有叉腰于道,不可一世,舍我其谁的味道。
③傲气也许只是闹闹脾气,或习惯不好,但其负面效应却不可小视:其一,损害了自身形象。那模样、那姿态,乖张恣肆,惹人生厌,令人生气。其二,导致裹足不前,不思进取。一股傲气,功夫都用在表现自我,哪还有心思再接再厉?如此这般,当初到底如何姑且不说,单说此后,那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不懈努力者,自会创佳绩,写辉煌。到了那时,自己的傲气恐怕要变为泄气了。
④人不可无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⑤傲骨,一则注重内涵的积蓄,二则坚守节操,维护正义。注重内涵的积蓄是内在修养问题。它决不仰附于人,也不蔑视他人。它的内涵十分深沉,总是从各方面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它踏踏实实、朴朴素素。不管它现在状况如何,终必出类拔萃,卓然超群。坚守节操是人格问题。优于他人也好,还是低人几分,它却自有主心骨。在别人乞怜于己时,并不轻做姿态,做救蛇农夫,忘却了原则和尊严;在别人利诱威逼时,铮铮铁骨,宁折不屈。傲骨与软骨、媚骨、酥骨、懒骨截然不同,它认定了总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它一身正气,令人钦佩。
⑥傲骨不是清高、冷漠、孤傲。它守的是信念,为的是真理。它不哗众取宠,而是甘守寂寞。就像黄山松,枝枝劲骨,傲然挺胸,只守人格,并不为任何别的什么。
⑦傲骨是一种深沉。它能冷静地剖析自己,就像鲁迅不断用解剖刀解剖自己。它会保持自我,奋发图强,就像中华民族面对列强诸国,自有一副傲骨。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傲”字,傲者,自诩而不仰慕于人也。二者也有本质的区别:“傲气”教人孤芳自赏,唯我独尊;“傲骨”教人自尊自强,正气凛然。傲气与傲骨,一字之差,大相径庭,高下优劣,令人唏嘘。
⑨人不可无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⑩有了傲骨,就有了原则立场,就会正确处理任何复杂的事,就会赢得普遍的尊重。傲骨会给人增添动人的个性色彩,同时也显示出做人的应有风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③段,作者是怎样论述傲气的?
3.作者在论述“傲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选取其中的一种,举例说说其作用。
4.请在文章第⑧段段首加上一句话,使整个段落语言连贯,语意完整。
5.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则,写在下面语段横线上,并结合文章内容对其中人物的“傲骨”表现进行评析,字数在80字以内。
材料一:京剧家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戏。
材料二:作家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材料三:“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不满美国“突然吊销他参与机密研究的证书”,拒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到祖国效力。
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应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意思是说古人从周围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上选择一些名词用作度量衡的单位。例如大家很熟悉的“寸”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意思是说人手后退一寸的脉搏处叫寸口,故谓之“寸”。“寸”的小篆字形为“”,“”是一只手,“-”是指事符号,来指示寸口的位置,中医把脉的时候就是按寸口这个地方。至于“尺”字,《说文解字》里说,“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尺”的小篆字形为“”,像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像极了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拃”(读作zhā)这个动作,巧的是如果以一指宽为一寸,那么一拃正好是十个手指并拢的长度。
材料一中对“寸”和“尺”两字的解说有什么作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说邹忌“修八尺有余”,《隆中对》说诸葛亮“身长八尺”,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一样吗?请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作文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驱的文体进行写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B
【解析】
试题分析:A.涉猎(shē)-(shè)、迷惘(mǎng)-(wǎng);B.正确;C. 横蛮(héng)-(hèng)、感触(chǔ)-(chù); D.不讳(wěi)-(huì)、引吭试啼(kàng)-(háng)。据此,答案为B。
2、C
【解析】
试题分析:A. 抽噎(yī)-(yē);B.锃亮(chéng)-(zèng);C.正确;D.气冲斗牛(dòu)-(dǒu)。故答案为C。
3、A
【解析】
A.没有语病。B.语序有误,应是“回归和传承”。C.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应去掉其中一个。D.语序有误,应是:于11月22日在广州启动。
4、C
【解析】
C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泻”应为“泄”。B“像”应为“相”。D“凶”应为“汹”。
5、(1)峰峦如聚 (2)八百里分麾下炙 (3)身世浮沉雨打萍 (4)环滁皆山也。 (5)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6)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7)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麾”“炙”“滁”“婵”等字词的书写。
6、(1)罗曼·罗兰 米开朗琪罗 (2)D
【解析】
(1)《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这段文字是米开朗琪罗所说的话。
(2)通过积累可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范爱农》中主人公范爱农。故选D。
二、阅读
7、1. 关 建造茅庐 渐渐 买
2.C
3.或 / 言 / 有 僧 得 诸 水 滨
4.(1)(陆羽)和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路上有虎有狼也不逃避。(2)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5.个性张狂、相貌丑陋、信实守约、不慕功名利禄、虽口吃却善辩、率性而为、不拘礼法。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阖”是“关”;“市”是古今异义词,“买”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口吃而辩”中的“之”是“表转折”;A项中“而”是“表修饰”;B项中的“而”是“表并列”;C项中的“而”是“表转折”;D项中的“而”是“表顺承”。故选C。
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的意思是:有人说他是和尚在一处河边捡来养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或/言/有僧得诸水滨。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期(约定)、避(躲避)”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澹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致远(实现远大目标)”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和具体的事件分析作答。从“貌陋,口吃而辩”可以看出陆羽相貌丑陋,虽然口吃但有辩才;从“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可以看出他性格耿直;从“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率性;从“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可以看出他诚实守信;从“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可以看出他不慕名利;从“羽嗜茶,著经三篇”可以看出他饮茶且个性清高。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生在何处,有人说他是和尚在一处河边捡来养……陆羽长大后,用《易经》自我占卜,得《蹇》之《渐》,那赞辞是:“大雁落降到平地上,它的羽毛可以用来装饰.”于是他以“陆”为姓,并按这个意思取了名和字。
天宝年间,太守李齐察看他觉得他不一般,就教他读书,于是陆羽就寄居在火门山。陆羽其貌不扬,口吃但有辩才。听说谁有什么优点,就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见人有了过失,就去恳切规劝,甚至触犯人家。朋友们在一起相处,他心里想到了什么东西,起身就走,以致人家以为他生气了。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上元初年,陆羽改名换姓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书.有时独行野外,一面诵诗一面敲击木板,徘徊不称心,有时又大哭而归,所以人们称他是当今的狂人接舆。后来,皇帝任他为太子文学,调任太常寺太祝,陆羽没有就职。贞元末年去世。
陆羽爱好喝茶,写经三篇,谈茶的来源、沏茶、茶具尤为详细齐备。天下人由此更懂饮茶。当时卖茶的人就把陆羽制成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尊他为茶神。之后崇尚饮茶成为风气,当时回纥族入朝,开始赶着马买茶.
8、1.背交换
2.观 书 有 会 意 处/ 题 其 衣 裳/ 以 记 其 事
3.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②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4.学习贵在勤奋。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古人好,我们更加应该学习任末苦学的精神,更应该学习他那种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如 《送东阳马生序》中“负箧曳屣”的“负”的意思是“背”,《唐雎不辱使命》中“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易”的意思是“交换”。做题时要根据课内知识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本句可先找出断句的标志性的谓语动词,“观”“题”“记”,以及修饰限制动词 “记”的虚词“以”, “以”常用在句首,表示目的或结果,依此可知为三层意思。故在“题”前和“以”前断开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 若,如果;则,那么;何,什么;以,凭、靠。
(2)好,喜欢;虽,即使;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4.本题考查结合文本谈启示的能力。一要结合文本内容,二要联系自身实际。任末的“不惧险阻”“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题其衣裳”等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刻苦;联系实际中的自己,学习条件如此优越,更应该有任末刻苦勤奋的精神,更应发奋图强、积极向上。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9、1.B
2.甲
3.材料一:内心宁静对于治学和修身的重要性(静和学、才、智的关系)
材料二:能否静心,关键在自己,而不在于环境(只要静下心来,在哪里都一样)
材料三:耐心等待,平心静气,对于战争的重要性(战争开始要沉得住气)
【解析】
1.与“意与日去”中的“去”字本义指“离开”,句中意思是“消逝”。与之相同的一项是B项。A.距离。C.清除,割掉。D.过去的。
2.【甲】理解有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确翻译为: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材料一《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由材料二中“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理解,只要自己心静,在哪里学习都一样。材料三“始如处女,及敌人开户”可见,在打仗时,能沉住气是很重要的。
【点睛】
译文
材料一: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材料二:
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问。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
而且真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可以读书,就是旷野地方,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背柴放牧,都可以读书。如不能发奋自立,那么家塾不宜读书,就是清净的地方,神仙的环境,都不宜读书,何必要选择地方,何必要选择时间,只要问自己: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材料三:
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10、1. 老头在春早打枣时疯闹昏倒,春早将老头送医救治并精心照顾; 老头的儿子来信致谢,春早得知老头是自己失散的父亲。
2.运用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刻画出一位精神不正常、邋遢、脏乱的老人形象,为下文写老人晕倒、春早救助老人做铺垫;结合下文春早给老人饼吃,衬托出春早善良、热心的形象。
3.春早种枣树,为相邻带来香甜的红枣,枣树是春早热情、善良的化身;文章以枣树为线索,春早种枣树,通过枣树得知自己的身世,找到失散亲人,枣树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4.从春早种枣树,把大枣分给相邻、卖枣给孩子赚学费,可以看出春早勤劳、善良;从春早给流浪老头拿烙饼吃、救助晕倒的疯老头,可以看出春早热情、识大体、善解人意。
5.文章处处设置悬念,为最后解开春早的身世之谜及老人身份的情节铺垫,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春早在不知道老人身份时,热心救助,这样的情节衬托出春早热心、善良的人物形象,若一开始揭示老人身份则无此效果;在文章结尾处揭晓谜底引人深思,揭示文章的主题。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首先要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然后对其内容分别概括。归纳概括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要求从春早和老头交往的角度,补全情节。根据“老头跌倒了,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春早和老憨掏医药费为老头治病,精心侍奉个呆傻老头还无怨无悔”“春早收到了老头儿子寄来的一封信,感谢春早救了自己的父亲,……信封里有老人在自家门前照的一张照片,老人家门口旁也有一棵枣树……她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只模模糊糊记得家门口有棵枣树。”概括即可。
2.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划线句子写老头年龄、眉毛胡子、头发、眼睛、嘴角等,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刻画出一位精神不正常、邋遢、脏乱的老人形象,为下文写老人晕倒、春早无怨无悔救助老人做铺垫;刻画出春早善良、乐于助人的形象。
3.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枣树”在题目有出现,在文中也多次出现,可以考虑是文章的线索,另外主要人物春早也与枣树密切相关,春早种枣树,为相邻带来香甜的红枣,枣树是春早热情、善良的化身,“她三岁那年,被一个陌生人抱走,后来就到了一个无儿无女的五十多岁的老两口家里。她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只模模糊糊记得家门口有棵枣树。”春早种枣树,模糊记得自己的身世,后来因救助老人而得知自己就是老人的女儿,所以枣树是维系亲情的纽带。
4.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里从春早种枣树,把大枣分给相邻、卖枣给孩子赚学费,可以看出春早勤劳、善良、纯朴;从春早给流浪老头拿烙饼吃、救助晕倒的老头,精心伺候,可以看出春早热情、乐于助人。
5.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如开头春早在自家门口种下酸枣树,为什么?后来知道把收获的大枣先分给临近的乡亲们尝鲜,再把剩余的大枣拎到城里卖了给志清交学费。还有春早在不知道老人身份时,热心救助,后来得知老人因丢失女儿精神失常,自己模糊记得家门口的枣树……在文章结尾处揭晓谜底引人深思,揭示文章的主题,突出人物善良的高贵品质。
11、1.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2.作者在第②段先对傲气的表现进行了总体概括:一则骄傲自大,二则盛气凌人;接下来分别对这两种表现进行了解释说明。,最后在第③段对傲气的负面效应进行了阐述。
3.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作用分析示例:在论证“傲骨实际是一种人格操守”时,作者把“傲骨”与“媚骨”、“软骨”进行对比,突出了“傲骨的一身正气,令人钦佩”这一观点。
比喻论证作用分析示例:作者把“傲骨”比作黄山松,枝枝劲骨,傲然挺胸,只守人格,并不为任何别的什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傲骨“守的是信念,为的是真理”这一观点
4.傲气与傲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5.示例: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例如京剧家梅兰芳,他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戏。梅兰芳先生,面对敌人的利诱威逼,他铮铮铁骨,宁折不屈,坚守节操;他的一身正气,令人钦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文章开头用徐悲鸿的话提出论点“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文章最后又再次强调论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仔细阅读第②段,可以看出,这段话先对傲气的表现进行了总体概括;然后分别对这两种表现进行了解释说明;最后在第③段对傲气的负面效应进行了阐述。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把“傲骨”与“媚骨”、“软骨”进行对比,是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傲骨的一身正气,令人钦佩”这一观点;把“傲骨”比作“黄山松”,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傲骨“守的是信念,为的是真理”这一观点。
点睛: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首先要对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然后用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的格式进行作答。答题格式:(1)举例论证:以……(事实)作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2)比喻论证:作者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本文(段)……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3)对比论证:作者把……与……对比,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4)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谚语,充分有力的论证……观点。使说理更具权威性、科学性,更具说服力。
4.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读句子,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要衔接的句子应该是什么句式,最后做出选择。仔细阅读第⑧段,从“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傲”字……二者也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看出,这一段阐述傲气与傲骨之间的异同点,据此分析拟写句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事实论据的阐述能力。仔细阅读给出的三则材料,材料只是对人物事例简单概括,作答时要深入了解人物的故事,紧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进行阐述。注意语言要条理,句子要通顺,字数要符合要求。
三、应用
12、(1)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
(2)不一样。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作用的理解,阅读材料一,由“例如”可知,“寸”和“尺”是作者举的例子,所以可以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入手分析,作用是:具体真实地说明了“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中的“近取诸身”,据此即可解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材料二,根据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观察数据找出规律,可以发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尺的实际长度越来越长。《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文章,《隆中对》是《三国志》中的文章,因为战国和三国“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战国时期是23.1,三国时期是24.2。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成长的足迹
小时候,哪有什么烦恼,整天就知道这边串门,那边集群出去玩耍,父母也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姐姐就更不用说了,由着我的性子乱来(但也不是无法无天),那时的我看着父母早出晚归,按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赚钱给我们读书用的。”殊不知每天他们打麻将用的钱难道是我出?
长大了,渐渐懂一些事了,才越发想要父母这种白天上班晚上玩的生活,因为我所理解的上班无非就是坐在电脑前做做表格,做完后还可以上上网、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们聊聊天的悠闲生活,根本就没什么高难度的东西,直到有一次做早操,听见化学老师同语文老师发着牢骚:“哎呦,这上班就跟上坟一样啊!”同学们都笑了,我也不例外,可老师的这一席话却让我产生了思考:为什么?老师的生活不就是批批作业,和同事们聊聊天,上上网的自在生活吗?甚至我上回还看见物理老师打游戏咧,怎么想也不会是像上坟一样啊……
五六年级的我正处在“急功近利”的时期,样样都要和同学比,成绩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学生能力表现的最佳战场,其他神马的比如说:衣服、土豪与否、年龄等等在我们看来都是些小儿科,也只有女生才会无聊地整天比那些,尤其是和我三个铁杆哥们的之间的比拼更加惨烈,那可说是“六亲不认”、“兄弟相残”啊!表面上我们风平水静,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吃饭,一起像往常一样在回家的路上嘻嘻哈哈,可暗地里我们正较着劲,内心无时不刻不互相比较着,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今天你考的不像你啊,以前我总是比你低,今儿个怎么我逆转了?要是我的话,自然会毫不留情的回他一句:呵呵,失误而已,下次再比比看?一般情况下都是大家“轰”的一声笑,明显火药味十足的两句对话就自然显得缓和了。
初中啊,我现在就处在这个时段。还记得初一时,刚走进那陌生的班级门口,里面同学们谈笑的声音不绝于耳,这让我紧张的心情稍稍平和了一些,再跨进一步,东张张西望望,极力的搜索着“故人”,也就是所谓的“老同学”,才发现,在明朗的笑声中,我轻易的捕捉到了那个在座位上“手舞足蹈”的人,没错,就是我的好朋友之一,至于名字实在是太冷僻了,我想记下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所以在当时索性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绰号”:板蓝清。
最初起这个名字还是大家叫惯了,因为他的名字连起来读就很像广告里的“板蓝清”,难怪搜狗输入法里在我打这三个字是总会冒出那熟悉的药名……我看着他那熟悉的脸,既有兴奋,也有尴尬,何况这又是正常的,哪个人再见到老同学不会尴尬?要是这有,那他一定是个“怪人”,说不好还是“外太空来的侵略者”!我依旧踌躇往前,向着他的方向,边走边朝他挥了挥手,和他的目光恰好交汇,他笑了,也招招手示意让我坐在他旁边,我咧开了嘴,认为初中生涯定是快乐而又充实,谁知一个人走进了教室,手里拿着一沓讲义,他那急匆匆的步伐简直就像是运动员退役了,而且还是短跑……我想着“板蓝清”小声嘀咕:“位是……?”“哦,他啊,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名字暂且不详,下课你可以自己去看课表,上面应该会有。”他耐心的向我解释。也是,在小学他就是出了名的“老好人”,那时有人经常说他这么老实肯定会被人骗,不过我觉得没什么不好,至少对朋友是“有求必应”。
回望以前到现在,我的周围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质的变化,依旧是旧时的同窗,和现在的新朋友,套用课本里的一句话再改改:周围的人都起了“化学变化”,难道我只甘于“物理变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可能!
我的足迹可不会因为海的临近而裹足不前,相反的,即使是被冲洗的无影无踪,我也会一直走,因为我始终坚信,我的终点并不在此处,我向往着更湍急的海让我得到历练,如若不成,我愿逆流而上!
【解析】
作文标题“成长的足迹”。人生处处都会留下足迹。在汉语词典中对“足迹”的解释是:脚踏过的痕迹。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足迹是不会磨灭的。即使桥已坍了,路已改了,街已拆了,巷已变了……但是只要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展开想象的翅膀,足迹就会一个个浮现出来。漫漫的人生,留下了一串串长长的“足迹”。童年的“足迹”是幼稚的,浅浅的,可爱的;中年的“足迹”是成熟的,深深的,稳重的。面对“足迹”,有感慨,有教育;面对“足迹”,往事再回首,可以写个人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可以写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可以写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可以写对成长教训的总结,去探讨个性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可以写涉世之初的喜悦,从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之中选取耳目一新的素材,在与众不同之中写出自我真情实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点睛】
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技巧。第一: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第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第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2023届合肥市瑶海区重点达标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合肥市瑶海区重点达标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翻译,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深爱是让不舍离开的人,好好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重点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重点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安徽省太河县重点达标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安徽省太河县重点达标名校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古诗文填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