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01
    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02
    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时长:1小时;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某种群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时,该种群数量也会持续下降
    B.该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Nt=N0λt来表示
    C.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增长速率为0
    D.若该种群为某种鱼,则在K/2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2.如图是某田鼠种群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外界环境条件基本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年结束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大
    B.在t2~t3时间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C.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得到的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小
    3.某校学生开展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如图结果,图1是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将某阶段的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1.44×107个/mL
    C.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盖盖玻片
    D.图1中a点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内斗争最激烈
    4.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5.从“退耕还林”的实施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物与植物种群不能进行开发利用
    B.在演替过程中,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
    6.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某种灌木上,角蝉幼虫靠吸取灌木汁液为生,其分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蚂蚁在该生态系统中为消费者并处于第三营养级
    B.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灌木及其上栖息的动物未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捕净蚂蚁后跳蛛的数量先下降后增加再趋于稳定
    7.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其中鹰为第三、四、五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若由于某种原因鼠全部灭亡,则该生态系统中鹰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会降低
    D.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8.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下图所示[单位为103kJ/(m2·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
    9.我国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D.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
    10.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高于冬季
    B.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实现碳循环
    C.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CO2量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CO2量
    D.只需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图即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11.棉蚜主要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施用农药分别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分别在处理后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测量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处理前棉蚜数-处理后棉蚜数)/处理前棉蚜数×100%]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调查,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B.依据棉蚜减退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化学防治使棉蚜的种群数量变化呈衰退型
    C.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D.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12.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D.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13.某单作茶园(种植单一品种茶树)由于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过度积累。科研小组对其实施了植物修复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大豆进行茶、豆间作,大豆从被污染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移、贮存到地上部分。收获两季大豆后,茶园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明显下降,且土壤肥力明显提升。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茶园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否成功,主要看其是否能长期保持稳定
    B.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有机质过度积累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
    C.进入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大部分被代谢掉,少部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渐积累
    D.大豆作为修复植物的优势在于吸收的重金属会因收割而去除,同时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能固氮
    14.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再也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C.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保持了土地的生产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长江江豚繁育中心
    15.某地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
    C.研究果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
    第II卷(非选择题)
    16.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km外面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某昆虫的雌虫如何吸引雄虫,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某昆虫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3: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将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发现捕捉到雄虫。
    实验4: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1与实验2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1、2、3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4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下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 Nt+1=Nt。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___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2)燕鹆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3)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稳定在S点的原因是______ 。
    (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________。
    18.科研人员为探讨不同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选取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根据样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不同、综合物种和群落结构等因素,选择了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基本一致的白刺、绢蒿、花花柴、雾滨藜、梭梭和柽柳6种典型盐生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采用____________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通过其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来衡量,其中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可作为微生物整体活性的有效指标。AWCD值的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反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如图所示,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____________,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据图分析,梭梭群落利用碳源物质的能力最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96h的AWCD值分析,可知____________土壤的微生物活性位居第二。

    (3)已知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19.某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稻田为田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虫类、杂草等饵料,田鱼则促进了稻田的养分循环,对水稻病虫害和田间杂草起到控制作用。“稻鱼共生系统”大大减少了饲料、化肥、农药的投入,最终达到“鱼增产、粮稳定、品质优”的成效。下图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1)稻田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以它们为食的昆虫、浮游动物、田鱼等生物,它们的空间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稻鱼共生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_,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鱼才能够产卵,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日照属于_______信息。“稻鱼共生系统”模式与水稻单一模式相比,一般不会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A、B、D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碳在①②两个过程中分别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若鱼类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微生物将其粪便分解,则微生物从鱼同化量中获得的能量为______KJ。
    (4)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稻田是甲烷最大的人为排放源。产甲烷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土壤中有机物在产甲烷杆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甲烷。研究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中稻田的甲烷排放量明显降低,从产甲烷杆菌代谢类型的角度思考,是因为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的游动能增加水中的_______________,从而抑制产甲烷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CH4的排放 。
    20.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D
    D
    C
    A
    D
    A
    B
    B
    C
    C
    D
    A




    16. (每空2分,共12分)
    (1)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2) 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3) 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 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 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17. (每空2分,共10分)
    (1)乙
    (2) 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N t+1<N t,种群增长为负值
    (3) 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燕鸻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其数量会稳定在环境容纳量
    (4) 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集群信息素”接收的化学物质)

    18. (共13分,除标注外,其他每空2分)
    (1) (群落的)物种组成(1分) 样方(1分) 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或避免因取样的偶然性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2) 升高 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 花花柴群落
    (3) 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 次生(1分)

    19. (共14分)
    (1) 垂直(1分) 昆虫、浮游动物、田鱼(2分)
    (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或“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分) 物理(1分) 生物种类更多,食物网(或“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2分)
    (3) 生物群落(1分) 二氧化碳(1分) 有机物(1分) 0(2分)
    (4)溶解氧(或“氧气含量”)(1分)

    20. (共6分,每空2分)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高二生物科参考答案:

    1.C
    【解析】【分析】1、“J”型曲线: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其增长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增长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2、“S”型曲线: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3、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详解】
    A、种群出生率持续下降时,其仍大于死亡率,该种群数量仍会增加,A错误;
    B、“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图中曲线在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数量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应为“S”型曲线,B错误;
    C、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种群数量在K值时最大,所以在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D错误。故选C。
    2.A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种群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该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反之,则种群数量增加。由图可知,t2年之前,种群数量一直增加,t2年后,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详解】AB、因为该坐标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是t年与t+1年种群数量的比值,所以当该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该比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变,当该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所以在t2年结束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大,此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A正确;B错误;C、在t1时刻该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所以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错误;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时,第一次被捕捉的动物被标记释放后,第二次被捕捉的难度增大,即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可知得到的调查值要比实际数值偏大,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看准纵坐标的含义是准确解题的关键。
    3.B
    【解析】【分析】
    1、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详解】A、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相对稳定,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为0,图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出现负数,意味着后期种群数量在减少,不呈S型增长,A错误;
    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图中是16(中格)×25(小格)的计数板,应计四个角的4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对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因此,这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9(左上)+9(右上)+8(左下)+10(右下)=36(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36÷100(4个中方格的小方格总数)×400(计数室的小方格总数)÷(1mm×1mm×0.1 mm)×103×10(稀释倍数)=1.44×107(个/mL),B正确。
    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C错误;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图1中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没有达到最大值,图1中曲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代表的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分析】1、表格中的数据反应了甲与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关系变化,以比例的形式呈现可以看出甲与乙的相对数量,在前五年,相比较于乙,甲的数量在变大,但要明确比例变大并不代表种群数量也一定增大。
    2、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详解】A、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多于乙种群数量,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甲最终数量减为0也不是S型增长,A错误;B、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如果是兔子,乙不可能是牛,因为这二者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种竞争关系,应不会使某种消失,B错误;C、如果是捕食关系第7年比值不会是0,C错误;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故选D。
    5.D
    【解析】【分析】1、分析曲线可知,随着年限延长,草本物种数先增加后减少,灌木和乔木的物种数增多。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对野生动物与植物种群不是不能进行开发利用,而是合理开发利用,A错误;B、在演替过程中,由于灌木丛较草本植物高,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强,B错误;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由于干旱,不可能演替形成森林,C错误;D、分析题中曲线可知,有灌木和乔木后,草木的物种数减少,故若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D正确。故选D。
    6.C
    【解析】
    【详解】A、蚂蚁以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为食,属于分解者,不属于任何营养级,A错误;B、角蝉幼虫和蚂蚁之间相互帮助,对彼此都有利,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属于原始合作,B错误;C、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中所有生物及其周围的环境构成的,只有灌木和动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正确;D、捕食蚂蚁后,不能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跳蛛的数量增加,后来食物减少,数量下降,D错误。故选A。
    7.A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本题中涉及的食物链有: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共8条食物链。
    【详解】A、该图共8条食物链,鹰为最高营养级,分别占据第三、四、五、六营养级,A错误;B、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正确;C、若由于某种原因鼠全部灭亡,鹰的食物来源减少,且鹰整体的营养级提高,获得的能量减少,则该生态系统中鹰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会降低,C正确;D、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D正确。故选A。
    8.D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A的同化量为5+16+25=46[×103kJ/(m2·y)],B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y)],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C为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A错误;B、B的同化量为18(103 kJ/m2•y),传递给D的能量为3(103 kJ/m2•y),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8×100%≈16.7%,B错误;C、茶树菇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因此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C错误;
    D、C为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D正确。故选D。
    9.A
    【解析】【分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
    B、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积累千百万年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 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属于物质循环,也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
    D、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包括植树造林增加CO2的吸收、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减少CO2的排放,总体目标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D正确。故选A。
    10.B
    【解析】【分析】分析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其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e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据此答题。
    【详解】A、d表示大气中的CO2,由于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强于冬季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夏季低于冬季,A错误;B、碳循环是指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返运动,即通过a的吸收,a、b的呼吸作用、c的分解作用及e的燃烧,可实现碳循环,B正确;C、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朝复杂化演替的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C错误;D、由于能量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植物不能利用热能,所以即使将d的含义改为热能,题图也不可表示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D错误。故选B。
    11.B
    【解析】【分析】1、根据题图,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生物防治的棉蚜减退率(%)逐渐升高,而化学防治和不防治的棉蚜减退率(%)呈现负增长,说明生物防治的效果随时间延长效果越来越好,而化学防治和不防治则相反。2、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棉蚜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调查,对照组棉蚜由于资源有限,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A正确;
    B、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结构,化学防治之后使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C、 据图可知,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化学防治的棉蚜减退率(%)呈现负增长,即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C正确;
    D、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因此它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数量下降,因此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B。
    12.C
    【解析】【分析】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大,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详解】A、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甲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原状所需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差,乙抵抗力稳定性强,正确;
    B、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由于乙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的周期不变,所以B点也会提前,正确;
    C、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越小,图中偏离正常运行范围的程度可以体现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错误;
    D、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甲生态系统恢复自身原状所需要的时间更长,所以C点右移,正确。
    故选C。
    【点睛】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小,受到相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距离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所以恢复力稳定性越大,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的时间就越短;由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若所受干扰程度相同,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13.C
    【分析】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指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营养级生物的现象。在能量流动的渠道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就越高。
    【详解】A、可以根据生态系统是否能长期保持稳定,来衡量茶园生态系统的修复是否成功,A正确;
    B、重金属污染导致土壤有机质过度积累的原因可能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分解能力减弱,B正确;
    C、进入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少部分被代谢掉,大部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逐渐积累,C错误;
    D、大豆吸收了重金属,但会因收割而去除,而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固氮增加了土壤肥力,故收获两季大豆后,茶园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明显下降,且土壤肥力明显提升,D正确。故选C。
    14.D
    【解析】【分析】
    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2、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
    【详解】A、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迹,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A正确;
    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B正确;
    C、我国古代先民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正确;
    D、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故选D。
    15.A
    【解析】【分析】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同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负相关。
    【详解】A、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升高,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A正确;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主要改变分解者结构,不改变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B错误;
    C、研究果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调查的结果,C错误;
    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有机肥中的化学能和其它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D错误。故选A。
    16. 信息传递 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1) 实验1中,雌虫通过信息传递吸引雄虫前来交尾实现种群繁衍
    (2) (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性外激素不能向外挥发,故通过实验1与实验2比较可知,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3)由实验1与实验3的比较可知,昆虫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实验4中汽油的作用是干扰雌雄虫之间信息的交流,但仍能“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这说明这种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可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及相应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
    17. 乙 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N t+1<N t,种群增长为负值 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燕鸻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 其数量会稳定在环境容纳量 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集群信息素”接收的化学物质)
    【解析】【分析】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Nt+1/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2)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3)甲曲线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据此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集群信息素”接收的化学物质),从而有效防治蝗灾。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甲、乙两条曲线高于或低于虚线的含义:虚线表示 Nt+1=Nt,则虚线上方代表Nt+1/Nt比值大于1,即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种群数量减少。
    18.(1) (群落的)物种组成 样方 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或避免因取样的偶然性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2) 升高 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 花花柴群落
    (3) 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 次生
    【解析】【分析】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称为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次声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或繁殖体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应采用样方法对6个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在每个群落中应设置3个20m×20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采集5份土壤(0~20cm)进行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由图可知,各群落土壤AWCD值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最终进入缓慢平稳期。通过对96hAWCD值分析,梭梭群落土壤的AWCD值变化速度(斜率)和最终能达到的AWCD值均最大,可见梭梭群落显著高于其他群落,其次是花花柴群落,而白刺、绢蒿、柽柳群落差异不显著,雾冰藜群落显著最低。
    (3)雾滨藜是冰藜群落的优势物种,此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平均株高显著低于其他群落,且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测定结果显示冰藜群落AWCD值最低,从物种组成和土壤输入碳源高低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该群落植株矮小,物种单一,因此对于土壤输入的碳源较低,所以微生物群落活性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藜群落中雾滨藜渐渐丧失优势物种的地位,这个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点睛】本题以玛河流域扇缘带弃耕20年以上的天然盐碱荒地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特征、演替、实验探究等知识,考查了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19.(1) 垂直结构 昆虫、浮游动物、田鱼
    (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或“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物理 生物种类更多,食物网(或“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3) 生物群落 二氧化碳 有机物 0
    (4)溶解氧(或“氧气含量”)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1)自身呼吸作用消耗;(2)流向下一个营养级;(3)被分解者利用;(4)未被利用。
    4、据图分析: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消费者,C是二氧化碳库;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消费者的尸体与粪便。
    (1)稻田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以它们为食的昆虫、浮游动物、田鱼等生物,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所以它们的空间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昆虫、浮游动物、田鱼。
    (2)流经“稻鱼共生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鱼才能够产卵,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日照属于物理信息。“稻鱼共生系统”模式中生物种类更多,食物网(或“营养结构”)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与水稻单一模式相比,一般不会爆发大规模的病虫害。
    (3)由图可知,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消费者,C是二氧化碳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若鱼类摄入的能量为aKJ,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KJ,微生物将其粪便分解,而鱼的粪便所含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因此该微生物获得鱼的能量为0KJ。
    (4)稻鱼共生系统中,甲烷杆菌属于厌氧菌,鱼的活动增加水中溶解氧,故可抑制产甲烷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CH4的排放,所以稻鱼共生系统中降低甲烷排放量。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分析】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的捕食和驱赶,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据此,以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捕食和驱赶)为切入点并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建立联系,结合题意,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2)(3)的解答。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知识的内涵,抓住“捕食和驱赶”这一关键信息,并结合题意分析大型肉食性动物对相应的低营养级动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相关试卷

    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琼海市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琼海市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共4页。

    2022-2023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