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3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4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5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6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页
    9《说“木叶”》课件19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8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教案配套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部分7,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论述类文本阅读,“树”,“木叶”,“木叶”与“落木”,春夏之交,枝叶繁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2.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3.链接论述类阅读的训练,能够掌握筛选信息的能力。
    读一读:梳理文本,理清行文脉络
    请同学们跳读文本,思考:文章如何围绕“木叶”这一概念层层展开? 论述类文本阅读: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
    第一部分(1.2.3)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而“木”的形象关键在于一个“木”字。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原因。
    第二部分(4.5.6)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一说:文章如何围绕“木叶”这一概念层层展开?
    理一理: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层进式结构。首先通过“木叶”的一些诗句提出四个问题;其次分析“木”的两个特征及诗歌的暗示性;最后得出结论,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可以相隔千里。
    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特别提醒】概括准确特别注意:①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②尽量摘取中间段落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
    议一议: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请同学们诵读文本中诗句,思考:“木”与“树”的不同。
    【辨析概念,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有繁茂的枝叶,通常呈褐绿色,“树”与“叶”一样,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木”则干燥,透着黄色,单纯、疏朗、空阔,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树”(“叶”)与“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有落叶的微黄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叶”(“黄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与“木叶”相比,缺少飘零之意。
    “落叶”(“黄叶”)与“木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填一填: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意蕴。
    碧绿(叶)褐绿(干)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爽朗的晴空
    想一想:“雁”的诗歌语言暗示性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赵嘏[gǔ] 《寒塘》
    滞留在外的游子,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 《声声慢》
    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消息。
    读出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有何意义?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练一练: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曲解文意,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相关课件

    语文9 说“木叶”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9 说“木叶”教学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键点,在“木”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课堂教学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文本研讨,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枝繁叶茂饱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 说“木叶”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各段的段意,全文的结构层次,含有落叶的因素,“木”的艺术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现象本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