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章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4)(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章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4)(教案)第1页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章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4)(教案)第2页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章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4)(教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教学重、难点,实验教学类型,实验教学策略,实验教学流程,创新实验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
    【实验原理】
    1、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在缺氧环境中,燃烧的小木棒会立即熄灭。
    【实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内外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在实践中完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
    难点:分析教材实验的不足,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创新型实验方案并实施。
    【实验教学类型】:创新型实验
    【实验教学策略】
    七年级的学生接触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蛆是从哪里来”及“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等探究活动,对于实验探究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实验动手能力,设计本节课的实验创新方案是符合其认知水平的。
    由于检测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含量的变化需要一定的周期(几小时左右),无法在课堂上实施整个过程,所以,各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析教材实验、设计实验创新方案并实施,课下的实践过程也可拍照或拍摄视频与大家分享。
    课堂上,各组同学现场讲解,展示本组的实验创意、预期结果和实验结果,重点分享本组实验方案的创新之处,通过课内、外多元化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案例:近几年发生的地窖中毒或窒息身亡的事故。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储存粮食、蔬菜的地窖,会导致命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启本节的探究之旅,教师板书标题——《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
    分析教材实验
    1、教材实验原型: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通过问题驱动,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奠定基础)
    (1)为什么设置甲、乙两个袋子?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本实验的黑色袋子换成透明袋子可以吗?
    教师介绍课外操作教材实验的过程,引导大家思考导致教材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因素。
    2、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1)实验器材方面的不足
    黑色袋子与软管,组装不易、易漏气,给实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实验材料选取的不足
    采用蔬菜作为实验材料,需要进行遮光处理,黑色塑料袋也可能透光,影响实验效果。
    (3)实验方案设计的不足
    为了达成两个实验目的,教材设置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装置,浪费实验材料,耗时耗力。
    【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呢,接下来分别展示我们的实验创新方案,顺利引入下一个环节。
    实验改进与创新
    (一)教师展示创新实验
    本环节由教师介绍自己的创新实验装置和方案(出示实物)、实验过程及效果(视频播放),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重点介绍创新之处)
    1、实验装置展示(如下图)
    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黑色可乐瓶,黑袋子,保鲜膜,澄清石灰水,两个试管,滴管,试管架,两个50毫升的注射器,两个集气瓶,小木条,火柴,酒精灯,污物杯
    实验材料:两份等量的绿豆芽或菠菜(一份是新鲜的,另一份是煮熟的)
    实验方案:
    将两份等量的菠菜分别放入甲(新鲜的)、乙(煮熟的)两个相同的黑色可乐瓶中,用保鲜膜密封好瓶口,静置几个小时,用于进行实验。
    2、实验过程:(此处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1)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生二氧化碳
    ①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3毫升)澄清石灰水待用;
    ②用甲、乙注射器分别从甲、乙两个可乐瓶中抽取10毫升的气体,注入两个试管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补充]:由于实验一中注射器抽取的气体仅10ml,且抽取气体后就迅速用保鲜膜封好针眼,防止漏气,所以瓶中剩余的气体还可用于检验呼吸作用是否消耗氧气。
    (2)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①用甲、乙两个注射器分别从甲、乙两瓶中抽取等量的(50毫升)气体,分别放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
    ②把燃烧的小木条伸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小木条燃烧情况,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3、实验的创新之处:
    (1)更换实验器材:黑色瓶子外包裹黑色袋子,遮光效果更好,最大程度避免光合作用干扰。
    (2)改变操作方法:用注射器抽气法代替塑料带挤压法,不易漏气。
    (3)改变实验方案:用一套实验装置短时间内完成教材上的两个实验,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学生展示、交流表达
    本部分设置为两个教学环节:
    1、实验创意大比拼:各组组长介绍本组的创新方案、实验装置(出示实物)和预期效果;分享本组在实验设计中的创新之处或心得体会等;
    2、实验方案实施:各组介绍完设计方案之后,开始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比
    预期效果,分析并得出结论;老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大家自由发言、老师补充总结,从而系统地梳理本节所学内容:
    通过实验创新与实施,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
    多动脑、多动手,变废为宝,主动进行实验探究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疑惑。
    五、学以致用、链接生活
    PPT出示三个问题,试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释:
    1、花盆底部为什么要留个小孔?
    2、在密闭的卧室放置盆栽植物的做法科学吗,为什么?
    3、回归到课前的问题:如何进入地窖,才能保证安全?
    通过课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回归地窖中毒案例,前后呼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六、课外探究、体验乐趣
    1、植物的六大器官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并消耗氧气吗?
    2、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热量吗?
    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探索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更多奥秘,推动初中生物课外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实施,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创新实验反思】
    1、“一石二鸟”,省时省力
    创新改进后的实验,取材容易、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可在短时间内利用一套装置完成教材中的两个实验,减少了材料浪费,提高课堂效率。
    2、“变废为宝”,节约成本
    创新改进后的实验器具大部分由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改造而来,绿色、环保、安全,降低实验成本,引导学生树立“变废为宝”的意识。
    3、“勇于创新”,敢于探索
    在本次实验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新实验、动手操作、评价问题、表达交流的能力;对学生的创意方案给与肯定和鼓励,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材延伸到生活,通过课内、外多元化实践探究的有效结合,渗透创新意识,实现师生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
    【板书设计】
    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
    一、实验目的: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消耗氧气。
    二、实验原理:1、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在缺氧环境中,燃烧的小木棒会立即熄灭。
    三、实验过程(创新方案与实施,实验装置图贴在黑板上)
    四、实验结论:
    1、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一般情况下,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实验装置
    实验方案与实施
    创新之处



    拔掉两个注射器的推杆,分别放入两等份黄豆(甲放入萌发的)、(乙放入煮熟的),然后快速插上推杆,另一端的软管用夹子夹紧,确保注射器密封,静置几个小时用于实验。
    (1)更换实验装置
    用大容量注射器装入黄豆,两端密封,防止漏气;
    (2)改变操作方法
    用注射器推气法代替塑料袋挤压法,操作简便,不易漏气。
    (2)取下注射器软管的夹子,分别往两等份(5毫升)澄清石灰水中注入等量的气体(10毫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把两个注射器中剩余的等量气体分别注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把两支燃烧的小木条伸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观察小木条的燃烧情况,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装置
    (1)甲、乙两个相同的罐头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20毫升)澄清石灰水;用两块纱布分别把等量的两份黄豆种子(萌发的和煮熟的)包起来,然后悬挂于甲、乙两个相同的罐头瓶中,拧紧盖子密闭起来,静置几个小时用于实验。
    简化实验器材
    只用到罐头瓶、纱布、石灰水等,静置几个小时可直接观察到石灰水的变化,实验现象一目了然,方便快捷;还可再用于验证是否消耗了氧气。

    创新之处
    (2)几个小时后,直接观察到甲瓶(萌发的种子)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瓶(煮熟的种子)中的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拧开甲、乙两个罐头瓶盖,把两支燃烧的小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燃烧的小木条是否熄灭,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方案与实施



    (1)两份等量的黄豆分别放入甲(新鲜的)、乙(煮熟的)两个相同的锥形瓶中,用保鲜膜密封好瓶口,静置几个小时用于实验。
    (1)更换实验装置
    锥形瓶中装入黄豆,保鲜膜密封,防止漏气,还便于注射器扎孔抽取气体;
    (2)改变操作方法
    用注射器先抽石灰水,再抽气体,震荡,直接观察到注射器内石灰水的变化,注射器抽气法,操作简便。
    先用甲、乙两个注射器分别抽取等量的(5毫升)澄清石灰水,再用甲、乙两个注射器分别从甲、乙两个锥形瓶中抽取10毫升的气体,轻轻震荡,观察两个注射器中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把两支燃烧的小木条同时伸入甲、乙两个锥形瓶中,观察燃烧的小木条是否熄灭,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两份等量的黄豆分别放入甲(新鲜的)、乙(煮熟的)两个相同的果酱瓶中,密封瓶口,静置几个小时用于实验。
    改变实验装置
    用易挤压的果酱瓶代替黑袋子,小瓶盖易开闭,防止漏气,便于实验时直接往石灰水里挤压气体;实验一结束后盖好瓶盖,保存气体,还可以用于实验二,操作简便。
    (2)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待用;把甲、乙果酱瓶的少量气体分别挤压入两份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把甲、乙两个果酱瓶中剩余的气体分别挤压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把两支燃烧的小木条伸入甲、乙两个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的小木条是否熄灭,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以上表格中主要概述各组独特的创意,四个小组还有如下两处共同的实验创新点:
    更换实验材料:
    用萌发的种子代替新鲜的蔬菜,免去遮光处理的麻烦,避免植物光合作用的干扰;
    萌发的种子生命活动旺盛,呼吸作用强,增强实验效果。
    改变实验方案:
    各组都是用一套实验装置短时间内完成教材上的两个实验,省时省力,提高效率。

    相关教案

    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共2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