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练习)(全国通用)
05 天气-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练习)(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05 天气-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知识点05天气知识点讲解docx、练习05天气解析版docx、练习05天气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浙江·高三阶段练习)下图示意美国春季某一锋面气旋,在其发展、移动过程中,不同锋面移动速度不同,某一锋追上另一锋,形成新类型的锋,云层增厚、雨区扩大,造成美国中部地区的恶劣天气。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锋线2和锋线3的类型及成因判断正确的是( )
A.锋线2为冷锋冬季风北移所致B.锋线2为冷锋槽线暖空气爬升
C.锋线3为暖锋冷空气南下所致D.锋线3为暖锋槽线暖空气爬升
2.符合甲、乙两地沿线剖面天气系统分布的是( )
A.B.
C.D.
【答案】1.D 2.A
【解析】1.锋线2为冷锋,冬季风南移所致,A错误;锋线2为冷锋,槽线暖空气向东北方向移动,被冷空气抬升,B错误;锋线3为暖锋,暖空气北上所致,C错误;锋线3为暖锋,槽线暖空气爬升,D正确。故选D。
2.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冷空气在锋面下,CD错误;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两侧冷空气运动方向一致,后方冷空气撵上前面的冷空气,把暖空气抬到高空,A正确,B错误。故选A。
(2021·浙江·高三阶段练习)锋两侧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差异,下图为北美洲部分气象观测站点在某日8:00测得的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数据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锋面位置、锋面类型的判断( )
①甲冷锋②乙暖锋③丙暖锋④丁冷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此时站点a到站点b之间的部分气象要素变化示意正确的是( )
A.B.C.D.
【答案】3.A 4.C
【解析】3.锋面位置、锋面类型可根据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数据的差异来判断,锋面位于两侧风向差异最大的位置,气温高低和风速大小判断冷暖气团的主动性,从而判断锋面类型。甲为冷锋、乙为暖锋、丙为冷锋、丁为暖锋,因此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
4.站点a到站点b之间应该有冷锋面存在,气温变化是逐步升高,不会有先降低的过程,A错误;降水和云量应该是冷气团一侧的站点a较多,站点b因冷锋面未到达,降水和云量比较少,B错误,C正确;气压根据图示数据判断应该站点b低于站点a,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2021·江西·高三阶段练习)《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以来,受到人们的热捧。古诗词常能形象地反映地理环境和地理原理。读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诗描述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天山山脉B.长白山区C.珠江三角洲D.秦岭山地
6.诗词中“新雨”成因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受台风影响B.暖气团过境C.冷暖气团势均力敌D.弱冷空气入侵
7.对于“清泉石上流”的相关分析,可信的是( )
①清泉来自高山冰雪融水②清泉流量较为稳定③植被茂盛,涵养水源能力强④该地很可能有断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5.D 6.D 7.C
【解析】5.天山山脉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不符合诗中描述,A错误;“天气晚来秋”说明此时是秋天,而长白上位于东北地区,降水其中在七八月份,秋天已是秋高气爽,B错误;诗句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描述山区的河流,珠江三角洲位于平原地形,C错误;秦岭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分界线,在秋季降水较多,D正确。故选D。
6.诗句中“天气晚来秋”说明此时是秋季,所以此时“晚来秋”的“新雨”应该是秋季的弱冷空气入侵,导致形成锋面雨,D正确;台风主要出现在夏季,A错误;暖气团过境主要出现在春夏交际时,B错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降水时间长,不符合诗句,C错误。故选D。
7.根据诗句“空山新雨后”是指雨后形成的清泉,说明河流的补给方式是雨后泉水,不是高山冰雪融水,①错误;清泉水属于地下水泉水,泉水可能是雨后地下水沿着断层上涌形成,且地下水泉水补给稳定,受外界的影响小,②④正确;小河清澈,含沙量小,说明该河流沿岸植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③正确。C正确,排除A、B、D选项。故选C。
(2021·江苏·高三阶段练习)江淮气旋通常是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锋面气旋,其形成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密切相关。当其进入黄海和东海后会影响渤海海域,使渤海海域产生风暴潮。下图为江淮气旋的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江淮气旋最为活跃的季节是( )
A.冬季和初春B.春季和初夏C.夏季和初秋D.秋季和初冬
9.随着江淮气旋的移动,东海海域的主要风向变化为( )
A.西北风→西风→西南风B.东南风→南风→西南风
C.东北风→东风→东南风D.西北风→北风→东北风
10.江淮气旋使渤海海域产生风暴潮,与其相关性最小的是( )
A.海湾的形状B.气旋移动方向C.风力的大小D.海水温度变化
【答案】8.B 9.B 10.D
【解析】8.江淮气旋的发生与锋面雨带的移动有关,冬季,该地区主要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A、D错;春季,陆地升温快,冷暖气团交汇频繁;6月份,雨带移到江淮地区,形成梅雨天气,B对;7-8月份,本地受副高控制,晴天多、降水少,C错。故选B。
9.由图可知,最初气旋中心位于东海海域西北侧,东海海域吹东南风;随着锋面气旋向东逐渐移动到东海海域北侧,东海海域开始吹南风;锋面气旋继续向东移动,移动至东海海域东北侧,东海海域的风向将转变为西南风。故选B。
10.渤海湾的半封闭形态有利于江淮气旋带来海水的能量聚集,从而加大风暴潮的势力,A错;江淮气旋的移动方向直接影响渤海海域的风向,从而影响风暴潮的势力,B错;江淮气旋的势力强弱直接影响渤海海域的风力大小,从而影响风暴潮的势力,C错;江淮气旋主要通过风力、风向以及渤海特殊的海域形态影响风暴潮,与海水温度变化关系最小,D对。故选D。
一、选择题部分
(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为M市一周内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观测记录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这一周内,M市( )
A.星期四迎来天气系统过境B.天气比较稳定
C.经历了一次气旋过境D.星期六阴雨
12.与星期四、星期五相比,星期六的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特点的成因是( )
A.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道辐射作用增强
B.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地面辐射作用增强
C.大气削弱作用减弱,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D.大气辐射作用减弱,地面辐射作用增强
【答案】11.A 12.C
【解析】11.从图中可看出,星期四最高气温迅速下降,说明有天气系统过境,A正确。图中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明显波动,说明天气不稳定,B错误。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下降,符合冷锋过境的特征,C错误。星期六气温日较差增大,说明天气开始转晴,D错误。故选A。
12.图中显示星期四、星期五气温日较差较小,最高气温较低,说明这两日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星期六气温日较差增大,说明天气转晴,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最高气温升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减弱,最低气温降低,B错误、C正确。地面辐射增强不能直接影响气温日较差,B、D错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会发生明显变化,A错误。故选C。
(2021·山东临沂·高三期中)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称之为“海风锋”。当海风锋与较弱的冷锋相遇时易形成强对流雷暴天气。下图示意渤海湾地区夏季某日一次典型雷暴天气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最易形成海风锋的时间是( )
A.傍晚B.上午C.正午D.午后
14.海风锋对该次渤海湾地区雷暴天气起到的作用主要有( )
①提高地面温度②带来丰沛水汽③维持风向稳定④加剧气流抬升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13.D 14.C
【解析】13.由材料可知,海风锋是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说明其形成的条件之一是陆地上有较热的空气层。傍晚和上午由于太阳高度小因此气温偏低,排除AB。由于近地面气温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因此一天当中近地面气温最大值出现在午后,大约14时,此时陆地空气较热,最易形成海风锋,排除C,选D。
14.由材料可知当海风锋与较弱的冷锋相遇时易形成强对流雷暴天气。海风锋起到的作用有降低地面温度,为水汽凝结提供温度条件,因此①提高地面温度错误,排除AD;由于是形成了强对流天气,因此③维持风向稳定错误,排除B;由于海风锋从海洋移动到陆地,因此海风锋带来丰沛水汽,且海风锋气温相对陆地气温低,因此使得陆地气团被迫抬升,加剧了气流抬升,因此②带来丰沛水汽④加剧气流抬升正确,选C。
(2021·山东青岛·高三期中)图示意某气旋(较稳定)经过我国江西省某城市前后该城市的气压、风向和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推断3~5日该气旋位于城市的( )
A.东部B.西部C.南部D.北部
16.该地6日气压最低的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强烈B.大气降水较多C.大气逆辐射弱D.气流上升显著
17.假如该地6日的日温差为10℃,则该地7日的最低气温最有可能是( )
A.5℃B.7℃C.9℃D.11℃
【答案】15.B 16.D 17.A
【解析】15.3~5日,气压尚未达到最低,气旋尚未过境该地,且该地吹东南风,北半球气旋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所以气旋位于该城市的西部,城市位于气旋的东部,B正确。如果气旋分别位于城市的东部、南部、北部,城市应分别吹西北风、东北风、西南风。故选B。
16.6日气旋过境,该地处于气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低,D正确。6日为中雨,云层厚,太阳辐射弱,地温较低,地面辐射较弱,A错。6日大气降水多,但不能直接解释为何气压低,B错。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C错。故选D。
17.读图,7日最高气温约为16℃,且7日晴天,吹西北风,昼夜温差应较6日更大,6日的日温差为10℃,所以7日最低温度应低于6℃,故选A。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地表等温线,是划分霜冻与非霜冻区的标志。霜冻是导致我国农作物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下图为某区域连续四天霜冻线位置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区域这四天的天气最可能出现的是( )
A.雾霾加剧B.持续升温C.大风降温D.阴雨连绵
19.图示时段最可能是( )
A.1月B.3月C.5月D.7月
【答案】18.C 19.B
【解析】18.由材料“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地表等温线”可知,霜冻主要是受冷锋过境影响,会形成大风、降温等天气特征。C正确。冷锋过境,雾霾会被大风吹散,雾霾减轻,A错误。冷锋带来降温,B错误。受冷锋影响如果出现降水,其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强度较大,不会呈现“阴雨连绵”的天气特点,D错。故选C。
19.我国冬春季节容易受寒潮影响,CD错误,再观察图中霜冻线的变化,从12日至14日,霜冻线逐渐向南推移,说明此时间段,冷气团势力比较强,降温明显。而在15日,霜冻线反而向北移动,说明南方的暖气团势力增强,所以最可能出现的季节是春季,B正确,A错误,所以选B。
(2021·山东青岛·高三开学考试)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下图示意该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时闪电发生的时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天气系统( )
A.多发生于春秋季节B.强度逐渐增强C.可能导致低温冻害D.易形成对流雨
21.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其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摩擦力小B.湖面温度较低C.水汽得到补充D.空气对流加强
【答案】20.D 21.B
【解析】20.结合材料“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天气”,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一般多发生于夏秋季节,A错误;夏秋季节,湖泊为冷源,过湖面温度低,气温下降,上升气流减弱,强度会逐渐减弱,B错误;暖湿气流,不能导致低温冻害,C错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易形成对流雨。D正确,故选D。
21.读图可知该雷暴天气系统在湖面上产生的闪电次数少,说明经过湖面时该天气系统减弱。在夏秋季节,由于比热容的影响,水体吸热速度慢,湖面水温较低。该雷暴天气系统经过洪泽湖时,气温会下降,上升气流会减弱,因此强度会减弱,B正确。湖面摩擦力小,会使该天气系统强烈旋转上升而加强,不会减弱,A错误;水汽得到补充和空气对流加强都是该天气系统会加强,不会减弱,与事实不符,因此CD错误。故选B。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下图为我国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山腰各月平均雾日多于山麓的原因是( )
A.风力微弱B.日较差大C.相对湿度较大D.植被茂盛
23.该山可能位于我国( )
A.甘肃省B.江西省C.陕西省D.贵州省
24.大雾天气多,其影响表现为( )
A.气温变化和缓,茶叶的品质优良B.空气质量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
C.视线下降,影响缆车运行D.天气多变,游客急剧减少
【答案】22.C 23.B 24.A
【解析】22.在山区,与山麓相比,山腰地带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大,材料信息表明,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雾。山腰相对湿度较大,地面降温时,空气中水汽容易达到饱和,从而易形成的雾,C正确;山腰的风力并不比山麓微弱,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日较差大及植被茂密并不是形成雾的主要原因,BD错误。故选C。
23.从图中可看出,该山区7月份山腰和山麓雾日数都少,说明降水少,水汽少,而7月降水少的地区,最典型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伏旱天气时,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会有伏旱天气,B正确;该地区雾日数较多,甘肃省和陕西省降水少,水汽不足,雾日数较少,AC错误;贵州省地处长江上游,并不会受伏旱天气影响,D错误。故选B。
24.由于多雾,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大,白天气温下降,夜间多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夜间气温升高,从而使气温变化和缓,而且大雾能削弱太阳辐射,利于茶树的生长,茶叶品质优良,A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此山为我国风景区,空气质量优良,大雾天气不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B错误;大雾天气会导致视线下降,会影响公路和航空等,但对缆车影响不大,C错误;大雾天气,天气多变,景色也多变,旅游资源增加,游客数量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少, 但不会出现急剧减少,只有受恶劣天气影响,游客才可能急剧减少,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部分
25.(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7月17-21日,河南郑州市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周边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特大暴雨。下面左图示意2021年7月20日我国500百帕等压面的等位势线(单位:10米,如588线的位势高度就是500百帕等压面距海平面的高度为5880米,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就是以588线为边界)分布状况,右图是河南省地形图。
(1)说出副热带高压对台风“烟花”的影响。
(2)解释郑州市本次暴雨形成的原因。
(3)说明台风“烟花”减弱为温带气旋的原因。
【答案】(1)①影响了“烟花”生成的位置,只能在副热带高压以南;②影响了“烟花”的移动路径,副热带高压的外围气流引导“烟花”向偏西、偏北方向移动;③影响了“烟花”的强度,副热带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抑制台风的上升气流,会削弱台风,甚至使台风消亡。
(2)①郑州市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侧边缘,高空受东南风控制;②受郑州附近的低压吸引,东南风势力加强;③台风从洋面吸收大量水汽,被东南风输送到郑州上空;④郑州市西侧是山地,湿润气流被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地形雨;⑤天气形势稳定,高压(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和台风长时间滞留,水汽源源不断输入到郑州市上空,降水持续时间长,形成暴雨。
(3)烟花从舟山登陆后,失去水汽来源,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地面摩擦力大,对台风消能作用强,台风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与南部海域相比,渤海湾纬度偏高,海水温度偏低,热带低压无法得到足够的热量和水源,势力减弱,逐渐演变成温带气旋。
【解析】本题以河南暴雨为材料,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台风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本题主要从“烟花”的位置、移动路径、强度及气流运送状况等方面来分析。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烟花”生成的位置只能在副热带高压以南;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外围气流的引导,使“烟花”向偏西、偏北的方向移动;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中心气压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从而削弱台风的势力,甚至使台风消失。
(2)本题主要从充足的水汽、气流的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等方面来分析。由图示信息可知,郑州市位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侧边缘地带,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高空风为东南风;郑州位于近地面低压中心附近,受其影响,东南风势力加强;台风形成于太平洋,从海洋获得充足的水汽补充,被东南风输送到郑州上空;由河南省地形图可知,郑州市西侧是山地,被东南风输送的湿润气流遇到山地阻挡后,抬升形成地形雨;由于副热带高压和台风长时间滞留,天气形势较为稳定,导致水汽源源不断输入到郑州市上空,使得降水时间长,出现持续性暴雨。
(3)由材料信息“台风“烟花”登陆舟山普陀区,减弱后的热带低压中心”可知,烟花从舟山普陀区登陆后,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失去了海洋水汽的补充,导致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减少;由于地表摩擦力的影响较大,对台风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台风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由“热带低压中心由7月30日运动到渤海湾海面上,继续向东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变性为温带气旋”可知,由于渤海湾纬度较高,海水温度较低,热带低压中心势力减弱,无法在该海域获得足够的热量和水源的补充,导致热带低压中心逐渐演变成温带气旋。
26.(2021·山东文登·高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北半球西风带内,大气运动呈波浪起伏式,向北凸起的波峰称为高压脊,高压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北伸。当它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在北侧出现一个孤立的闭合暖高压中心。暖高压中心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很少移动,阻碍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于是称之为“阻塞高压”(图1)。近年来,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半球冬季极寒天气增多等现象与“阻塞高压”密切相关。
乌拉尔阻塞高压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以晴朗天气为主,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较大。按照乌拉尔阻塞高压移动情况,可分为东移型、准定常型和西移型,不同类型的阻塞对冬季海冰面积有不同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同类型的乌拉尔阻塞发生频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图2)。
(1)说明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2)以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为例说明北冰洋海冰面积减少原因。
(3)分析乌拉尔阻塞高压对我国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影响。
【答案】(1)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温差变小,西风势力减弱。
(2)西风从较低纬度向北冰洋输入大量热量;西风输入大量水汽、空气水汽增多,大气热力作用增强;天气以晴朗为主,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
(3)阻塞高压形成后,到达我国的极地寒冷气流增强,寒潮频发或寒潮频发,导致冻害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环流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难度较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结合图例可判断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发生频次整体变化趋势是增多的;根据材料,当北半球西风带槽脊在向东移动时,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而形成的乌拉尔准定常型阻塞高压。由材料“近年来,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半球冬季极寒天气增多等现象与“阻塞高压”密切相关”,可知,近年来频次增多的趋势形成原因,有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冬季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北极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南北温差变小,西风势力减弱。使其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从而形成准定常型阻塞高压。
(2)根据材料“北半球西风带内,大气运动呈波浪起伏式,向北凸起的波峰称为高压脊,高压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北伸。当它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冷空气切断后,在北侧出现一个孤立的闭合暖高压中心”,在其作用下,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受阻,沿阻塞高压北部分支流向北冰洋,西风从较低纬度向北冰洋输入大量热量;同时西风也向北冰洋输入大量水汽,由于空气水汽增多,大气热力作用增强;由材料“乌拉尔阻塞高压盘踞在乌拉尔山和新地岛上空,以晴朗天气为主”可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使北冰洋海冰面积减少。
(3)根据材料“暖高压中心持续时间比较长且很少移动,阻碍西风带内天气系统向东移动”可知,阻塞高压形成后,西风急流在阻塞高压地区受阻后,分成南北两支,南支与影响我国的亚洲高压源出的冷空气汇合,一旦阻塞高压崩溃,西风急流会使到达我国的极地寒冷气流增强,寒潮暴发或寒潮频发,导致冻害加强。
27.(2021·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急流位于对流层顶附近,是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而快速流动的高空气流。极地急流是与极锋并行的西风急流,其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且其移动路径越弯曲,大气运动越强烈。研究发现,北美极地急流冬季风速为125km/h,夏季约为冬季的一半。下图示意1月北美极地急流分布。
(1)说明北美极地急流夏季风速小的原因。
(2)说出北美极地急流位置的季节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图中L气压中心近地面的天气状况及形成原因。
【答案】(1)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美大陆北部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南北温差小,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较小。
(2)夏季(7月)向北移动,冬季(1月)向南移动;极地急流与极锋并行,其位置变化受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影响。
(3)天气晴朗。冬季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解析】本题以1月北美极地急流分布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常见天气系统及成因,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可知,急流是“巨大的地面温差造成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而快速流动的高空气流”,可分析出急流会因地面温差的变大而风速变快。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美大陆北部纬度虽高,但白昼时间长,气温较高。北美大陆南部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因此南北温差小,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所以急流夏季风速较小。
(2)因为“极地急流是与极锋并行的西风急流”,结合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所以北美极地急流位置也会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时北移,冬季时,急流位置也应偏南。
(3)联系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的关系,结合图示200hPa等压面高度的分布状况可知,L处高空为低压中心,所以,此时L处近地面应为高压中心,以晴朗天气为主。因为,1月正值北美冬季,陆地气温低,近地面形成冷高压,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4 选修地理-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练习14选修地理解析版docx、知识点14选修地理知识点讲解docx、练习14选修地理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2 区域地理环境-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练习12区域地理环境解析版docx、知识点12区域地理环境知识点讲解docx、练习12区域地理环境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0 产业活动-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知识点10产业活动知识点讲解docx、练习10产业活动解析版docx、练习10产业活动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