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事件回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材地位
《活出生命的精彩》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第四单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绽放生命之花》包括“感受生命的意义”和“活出生命的精彩”两部分。而“活出生命的精彩”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七年级“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点和升华点。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热爱生命、关切他人生命的情感。通过自身的努力丰富生命的过程,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能力目标:
课堂采取“一例到底”案例探究,通过思辨、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依据案例事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知识目标:
认识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懂得善待他人生命的道理。认识生命平凡和伟大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透过人情冷漠,彰显人性温情。
教学难点:在社会生活中关切他人生命,实现自身生命价值。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重要阶段,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浅薄,对生命价值的探寻还缺少理性思维,对身边社会问题缺乏整体认知和深度剖析,该阶段的学生的性格养成和道德培养还需社会和学校重视,家庭和教师积极引导。需要培养学生关注自身成长问题的同时也学会关注社会发展。
三、教学理念
通过提炼、探究、思辨、践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宽度、铸就生命高度、传递生命温度,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四、教学方法
通过选取学生生活中具有争议性的典型案例,以“复旦黄山门”事件贯穿整课,以“一例到底”为探究方式,以有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质疑、探究、感悟中明白人生充盈应是“德才兼备”,学会用温情激发温情,在平凡中创造伟大。一堂课的教学最佳效果应该是学生有所“习”、有所“得”。真正的“习得”并能反思、改变、践行,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教学过程
【整体思路】 ★活出生命的精彩一例到底探究
冷漠对待生命 不敢承担责任
遗失道德情怀 造成冷漠原因
问题思辨导入
奋斗目标铺垫
高分不是高德
情感总结升华
冷漠对比伟大
温情激发温情
【具体环节】
【具体环节】
六、板书设计
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体验,以名校、优生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引出“高分≠高德”的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做到“德才兼备”。深度挖掘“复旦黄山门”事件,通过警察尽职保护学生生命而牺牲,对比学生冷漠对待英雄的牺牲。继而引发思考造成冷漠的原因,“理性过头,就是冷血”凸显学生的道德缺陷和警察的平凡与伟大。最终促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变”。
本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形成阅读素养:通过视频信息和文字材料的提取和认读,形成理解和评价;思辨素养: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透过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质联系,形成新的思想,获得新的发现,制定出新的决策;态度素养: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无比珍爱生命;品性素养:学生对自己、对生命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
但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艺术!在设计本堂课时存在内容难度较大,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暴露出分析不到位、思维深度不够的问题,也存在课堂气氛沉闷。这也是对学情把握不到位的一个表现。老师存在讲得过多,多数问题是由老师设置,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较少。但思之则活,思新则进,教学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进步和成长。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问题思辨导入
高分不是高德
老师呈现复旦大学校徽,让学生猜校徽。
呈现这所知名学府在国内外的各种权威排行中,始终保持全国前四强。而从录取分数线来看,这所大学的录取分数也是高于重本150分。可以说,能考上这所大学的学生算是“天之骄子”。作为象牙塔里的高材生他们拥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有着无可比拟的超高分数,他们所就读的大学也是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提问:“好的学习和高的分数以及强的能力”一定代表他们的人生就是充盈的吗?
(生)不一定。(师)为什么?(生)因为一个人的充盈不仅仅是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增长自己的知识,更应该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师)确实人生的充盈既是知识的丰富,学习的提升。也是道德的体验,情感的丰满。是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我们的生命得到滋养。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看复旦大学的这么一群“天之骄子”,在他们身上发生的“黄山门”事件。
以学生的奋斗目标为兴趣激发点,通过“学习、能力、高分一定是人生充盈?”的思辨性问题呈现,激发学生思考欲望,为后面剖析“复旦黄山门”案例中的“高分低德”奠定基础。
一例到底
探究
剖析
冷漠
成因
一、「事件回顾」
(播放视频)
提问:在此事件中,哪些行为使得复旦学生陷入危险?(提醒学生关注里面所讲到的细节)
探险本身是件充盈自己生命阅历的事,但是在此次探险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
未开发区域:当地人有“夜不上黄山”的说法,在大雨时前往未被开发的野黄山是极度危险的。同时未提前向相关部门报备,这也属于不安全的。
未接受训练:18人中有4人没有户外探险经验,应急能力较差。
准备不充分:只准备了冲锋衣、指南针、登山鞋,未带雨衣和充足的食物
结论:他们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
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此事件持续发酵,在网络上引发了舆情争议。
二、「舆论聚焦」
(播放视频)
提问:从上述观点,请你解析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缺陷?
呈现观点:1.记者追着问;车门重重的关上。那一刻,有些东西比天气还冷。(急于离开,没有任何悲伤、悼念)
2.夺班抢权,危机公关。(学长教学弟学会建立秩序、控制老人、协调关系、利用资源。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利用招数去精心谋划,丧失了人性本来的单纯和善良。)
3.归因于警察不懂技术。(推卸责任)
4.幸好只死了一个,死了活该。(任何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值得被关心和尊重。说出这席话彰显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漠不关心)
结论:他们推卸责任, 对生命冷漠!
三、「思维碰撞」
从上述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观点是:“我知道错了,也默哀了,不就可以了,警察救人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救援是国家应该做的,公民是不是无需感谢?
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有些会说应该感谢,解释原因。
如果没有说感谢的,引导思考,警察救人、国家救人是“职责”,警察除了抓捕违法犯罪分子,也要保护人民利益。(可举例:抓小偷追问被盗财物;消防除了救火,还要帮市民取马蜂窝、被关在家里帮忙破门。)那么国家也好、警察也罢尽职尽责是他们的本职,正如这个事件中一位参与救援的警察说:“如果要牺牲,都只能牺牲警察”。谁又应该去牺牲自己,拯救别人的性命?谁又应该失去爱人,儿女,去成全别人的团圆……理解是相互的,这世上本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帮助和感谢。这些觉得别人为他付出理所应当的人,大概是被“国家”和国家的英雄们,保护太好了,成了被溺爱的巨婴。祖国不是我们的保姆,没必要照顾我们的全部需求。警力资源是有限的,然而巨婴永远不会想到,没人应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盲目冲动买单。
再看这些无私救援的英雄们,还记得吗?他们也是人,也只是血肉之躯。在灾难和危险面前,他们没有躲,他们冲在了前面。他们做到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而是需要我们理解感谢的事。“谢谢你”“没关系,应该的。”这句“应该的”不该由你来说。在关键时刻给人心带去温暖,彰显一个人的修养。
四、「合作探究」
提问:那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些冷漠学生?
(教师提示:学生分为4个组,分组讨论造成冷漠的因素)
分组情况:个人、家庭、学校、社会
要求:分组探究,呈现观点。时间:3分钟
(学生表述观点,教师引导和挖掘)
个人:1.懦弱:害怕舆论谴责,不愿承担责任。
2.自私:他人死亡由他人负责,保住自己最重要。
3.无知:遇到危机不知如何自处,显示人格不健全,对生命无敬畏、尊重和关心。
家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集家里老人、父母宠爱于一身,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教育缺少让孩子承担责任和懂得感恩,孩子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切都是父母、长辈、社会应该的。
学校:1.道德教育缺位。局部存在的重知识和能力培养,轻道德教育的问题。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时,重视强调“才”而忽视了“德”的重要性。
2.功利主义。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最终追求,注重教育的功利性。
3.唯高分论。缺少情感养成教育,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社会:1.存在一种社会风气认为:成功=金钱+权力。这是一种现实而又功利的市侩文化。
2.社会里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结果导向,忽视了我们成长过程的收获。
3.追求利益最大化,只顾自己的利益。
4.遗忘初心,遗失公义道德。
思考:假设你是这群学生,发生此事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要求:将你的想法写下,并与我们分享。时间:2分钟
学生表述,教师引导。(生)去悼念英雄,看望英雄父母……(师)在此过程中,学生要逐渐学会感恩,同时学会敬畏生命、关心和尊重生命。那么除此以外,家庭可以做些什么改变呢?(生)……(师)改变教育观念,加强感恩和责任教育,培养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学校呢?(生)……(师)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怀。使之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那社会环境和风气可以怎么改变呢?(生)……(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以“复旦黄山门”这个社会事件为“一例到底”的主线。
通过四个环节:“事件回顾、舆论聚焦、思维碰撞、合作探究”为串联。
实施“问题化教学”,设计一连串有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的真实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试图让学生在问题的追寻中,形成一个个新的知识结构。
实施“感悟化教学” 学生经过讨论反思、争辩提炼,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悟出相应的结论。形成综合核心素养。
情感
总结升华
平凡
创造伟大
不管怎样,复旦学子在经过这件事之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改变和成长。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封来自获救复旦学生的忏悔信。(文字展示,配上有声朗读音频)
和学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是英雄张宁海在生前留下的最后话语,提醒大家:“请跟我走,我来为大家照亮……”
张宁海在职责上是平凡的,在人格上伟大的。
他的伟大在于承担责任,勇敢善良地贡献社会价值。
而同样当过兵的英雄的父亲在面对独子去世这样的巨大伤痛时,他选择的除了坚强以外,更是宽容。在回复复旦学子的道歉和悼念的短信中提到:“保护人民是公安的责任,不要有负担,安心学习,今后努力工作,用最好的表现来告慰宁海。”
张父的伟大在于选择宽容,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了人情的冷漠。
人生的充盈不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应是情感的丰满和道德的充盈。
冷漠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而不自知,成为理所当然,冷漠是可以传染的。温情同样如此,对待生命中的温度,我们选择:让温情激发温情,在平凡中创造伟大。这个世界会更好的!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生命中各种瞬间,愿意选择用自己的温暖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以一封真实的道歉信作对比,烘托学生的冷漠自私和英雄以及英雄父亲的平凡伟大。
情感总结升华。使学生学会静心思考认知、改变、践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活出生命的精彩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展示学生活动图片,你会怎么做,最帅的交警,剑津学子---靳志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