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沪科版第十八章 电能从哪里来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沪科版第十八章 电能从哪里来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小结与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
2.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磁生电的条件,理解切割磁感线运动;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及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电池、开关、小灯泡、导线、线圈、发电机模型、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支架、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器材: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导线。
一、引入新课
对比实验
两组器材中有相同的灯泡、线圈和导线,第二组实验中没有电池,灯泡也能发光,是什么代替了电池?
进一步把磁铁接入电路,提问:是磁铁产生了电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引出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二、实验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1.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磁场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需要什么器材?
(介绍线圈、灵敏电流计,让学生观察灵敏电流计)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什么现象?
怎样连接电路?
3.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多种使导体中产生电流的运动方式,记录学生实验活动。
二、实验探究:磁生电的条件
4.归纳发现:在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分布图中描绘导线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切割磁感线运动”,并发现导体运动的特点。
5.提出问题:导体不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不能产生电流了吗?
让学生展示实验过程,明确导体运动有条件。
6.提出问题:电路的状态有什么条件吗?演示将开关断开,让学生观察。
7.总结:磁生电的条件: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在闭合电路中。
三、电磁感应现象
“磁生电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提出概念: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2.电路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四、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因素
1.提出问题:感应电流与电池产生的电流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是什么改变导致感应电流的方向改变了呢?
让学生回忆前面实验中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从而得知,感应电流的方向变了。
2.慢动作回放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介绍法拉第:他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在1831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根据这个发现,后来发明了发电机,使人类大规模用电成为可能,开辟了电气化的时代。
五、小结与应用
指出引入的第二组实验器材是发电机模型。
提出问题:我们能让线圈给小灯泡发电吗?为什么小灯泡不能发光?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增大感应电流的方法。
板书设计
18.2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磁生电的条件
电磁感应现象
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因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沪科版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第二节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新课教学,随堂思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