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4分)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追求集大成 B.健康的基础的美
C.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无意间承传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好教育云平台()
2.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便认为“奸淫狗盗”,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
C.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薛宝钗是“金陵十二衩”正册中人物之一,你还知道正册中的哪些人物?写一写。(5分)
二、文言文阅读(59分)
(一)阅读《庖丁解牛》,回答下列问题。
庖丁解牛
《庄子》好教育云平台()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B.善刀而藏之。 善:爱惜,喜好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D.谍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视为止,行为迟B.虽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B.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C.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D.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这反映了他技术的精湛。
B.庖丁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说明他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鹜。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遇事不知变通的人和不懂规律固执蛮干的人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二)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片段,完成下面小题。好教育云平台()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以乱易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衣帛食肉 衣:穿
1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未之有也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3分)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以乱易整,不武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8、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名句默写(7分)
(1) 《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后,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暂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喜欢眼前 的上海的雪花。这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是从半空里落下来, 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春天流蜜时期的蜜蜂,它在忙碌地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 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它所带来的是阴沉与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花的气息,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婀娜的姿态;夜间,它发出银色的光辉, 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实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纷纷扬扬 而是 似乎 照耀
B.沸沸扬扬 而且 可能 照耀
C.沸沸扬扬 而是 可能 照射
D.纷纷扬扬 而且 似乎 照射
21.下列各项中,和上面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乱石穿空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池鱼思故渊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在我们的玻璃窗上扎实地绘就了各式各样的,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花卉和树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一)北京冬奥会吉祥物
冰墩墩:冰,象征纯洁、坚强,体现了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的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设计创作,以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是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冰墩墩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的理念。
(二)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
雪容融:雪,象征洁白、美丽,呈现冰雪运动的特点;容,意喻包容、宽容;融,意喻融合、温暖。容融,体现了世界文明 ① 、 ② 的理念,借此表达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以灯笼为设计灵感进行的雪容融的创作,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雪容融身体发出光芒,③寓意点亮梦想,温暖世界,④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一)中加点的两个词语均书写正确。
B.文段(一)(二)中画横线的语句均存在语病。
C.文段(二)中的加点词语应改为“特点”。好教育云平台()
D.文段(二)中③④两个画波浪线的语句,位置不能互换。
24.根据文意,在文段(二)①②处填入两个恰当的4字词语,使文段语义完整,内容贴切。(4分)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检测试题答案
论述类文本(14分)
【答案】
1.B A项,“追求集大成”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B项,健康的基础的美符合文意,原文是说“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C项,“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D项,“无意间承传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说“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故选B。
2.A A项,“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有“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由此可知,这种看法不是胡菊人先生的看法,是其他人的看法。
3、B B项,“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不能证明宝钗不“奸”,原文有“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
4. 秦可卿、史湘云、王熙凤、巧姐、妙玉、李纨、薛宝钗、林黛玉、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谐音记忆:秦始皇巧妙离雪林,原应叹息。
秦史王巧妙李薛林,元迎探惜。
二、文言文阅读(59分)
(一)【答案】
5.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善:通“缮”,修治,这里是试擦的意思。句意: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故选B。好教育云平台()
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行为:古义,行,动作,为,因为,“行为”,动作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B.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C.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D.未尝:未曾。古今词义相同。
故选D。
7.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族”做“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D;
“止”的主语是“视”,“迟”的主语是“行”,中间不能断开,“视为止”与“行为迟”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排除选项A。
故选B。
句子翻译: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
8、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庄子》也叫《道德经》”错误,《庄子》也叫《南华经》。
故选A。
9.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
B.“说明他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鹜”错,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说明技术一般。
故选B。
10.(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2)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好”,喜好;“道”,自然的规律;“进”,超过。
(2)“以”,用;“厚”,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厚度;“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11.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好教育云平台()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好教育云平台()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二)【答案】
12.D
句意: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用”是动词,宾语是“子”,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求”是动词,宾语是“子”,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13.A
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动词,代替,替换。故选A。
14.D
“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之”起到提宾作用。
A.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马”。
B.判断句,标志是“是……也”,翻译为“这是……”。
C.判断句,标志是“……也”。
D.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故选D。
15.B好教育云平台()
考生可以抓住“烛之武”“机智善辩”进行排除。
①是佚之狐的话,是侧面表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②④⑤都是烛之武对秦伯所说的话,都是直接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以乱易整,不武”是晋侯所说,表现晋侯的头脑冷静,随机应变。
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16、答案 C 解析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17、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可见应是晋国曾经答应用焦、瑕两地感谢秦国。 故选C。
18.①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事情
第一句中,“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其”,代词,这。
②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第二句中,“谨”,形容词做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颁”同“斑”,指头发花白。
19、名句默写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子路率尔而对曰
语言文字运用(17分)
20.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 。“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本句语境是形容“上海的雪花”,因此应选用“纷纷扬扬”合适。“而是”:连词,通常与“不是”连用,构成“不是……而是”的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而且”:连词,表示进一层,前文是“并不是从半空里落下来”,因此应选用“而是”合适。“似乎”:仿佛,有些像。“可能”:也许,或许。此处是说雪花飞舞的时候,像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等,因此应选用“似乎”合适。“照耀”:(强烈的光线)照射。“照射”:映照;光线射在物体上。此处是说雪发出银色的光群,光线强烈,因此应选用“照耀”合适。
21.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文“它好像比空气还轻”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显雪花轻;A.“譬如朝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时光比作朝露;B.“乱石穿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C.“孰能无惑”,“谁能没有疑惑?”此句是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D.“池鱼思故渊”,比喻,用“池鱼”来比喻“处于官场的人”。
22.①修辞效果不同:原句使用了排比手法,强调雪在窗上绘就的花卉和树木的不同形态,也增强了气势,而改句却没有这种效果。②侧重点不同:原句将“斜的,直的,弯的,倒的”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或定语后置),有强调意味和画面感,突出了不同形态;改句变成一个长句,既没有强调的意味,而且读起来也不够舒缓,甚至费劲。③从句式上来看,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而改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修辞上,原句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排比形式,突出雪在窗上绘就的花卉和树木的不同形态,也增强了气势。而改句“斜的,直的,弯的,倒的花卉和树木”则没有这种修辞,没有这种效果;内容与句式上,分析两句,出现了句式上的不同,也因此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原句将“斜的,直的,弯的,倒的”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形成倒装的句式形式,这样单独成句,就能有强调作用和画面感,突出了不同形态;而改句变成一个长句,读者读不出强调的部分,而且长句读和理解方面,都不如短句效果好;句式上,原句是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而改句变成了一个长句,长句在表达上不如长短句活泼,节奏感差。
23.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契合”“原型”书写均正确。B.文段(一)中“以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搭配不当,其中的介词“以”使用错误,应改为“将”;文段(二)中“以灯笼为设计灵感进行的雪容融的创作,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的主语应为“灯笼”,不是上一句的“创作”,应在“代表着收获、喜庆、温暖和光明”前加上“灯笼”作主语。C.“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中的“气氛”与“渲染”搭配合适,不可以改为“特点”。D.由前文“雪容融身体发出光芒”可知,下文应先解释其寓意是什么,然后再说明代表着什么,其顺序不可颠倒。
24.①交流互鉴 ②和谐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由前文“雪,象征洁白、美丽,呈现冰雪运动的特点”可知,这两空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对“容融”深意的注解,结合前文“容,意喻包容、宽容”可以推断出①处应该填写表达相互交流时相互借鉴之意,可以压缩为“交流互鉴”;结合前文“融,意喻融合、温暖”可以推断出②处应该填写表达和谐相处而共同发展进步之意,可以压缩为“和谐发展”。
作文(60)
25、【写作指导】本题考查“文明的韧性”,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的韧性、复兴伟大祖国有足够的认识。高考试题通过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祖国发展的关联,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考题由提示语、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的功能显豁、相互融合,形成一道完整的试题。考题的提示语部分共有四句话:①第一句话是对“韧性”这一概念的解释。②第二、三两句叙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其具有“韧”的精神,且每逢关键时刻表现得更为明显。③第四句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提示了文明的韧性在今天的时代意义。提示语为试题做了铺垫,既有对概念的解释, 又给出了思考的方向,有助于作答。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文明的韧性”,要求写议论文。明确文体要求,是对学生提出的限制。学生如果文体意识淡薄,写的不是议论文,那基本上就落入了四类文。
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凸显了文体特征,强调观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方面,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
总体而言,学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具有“柔软弹性”的一面,又要写出其具有“坚实刚强”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刻所起到的作用。
学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写起,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印度和古埃及,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了,而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虽历经战乱和王朝的更替,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既表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过程中。
在融合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弹性的一面,但是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因此, 中华文明才能够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由此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
【参考例文】
文明的韧性
韧,《说文解字》里将它解释为“柔而固也”。韧性,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汉字是世界上仍在大范围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得以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具有这种文明的韧性。从最早描绘物象的甲骨文,到渐趋整齐的大篆,再到始皇统一简化字体的小篆, 去繁就简的隶书,规矩严整的楷书,飞洒活泼的行书,笔画连绵的草书,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出简化汉字,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使用简化汉字。顺势而变, 应时创新,文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中华文化里。无论是汉唐国家一统、文化繁荣的盛大景观,还是五代十国社会动乱、文化发展停滞的衰微气象;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还是始皇焚书坑儒,汉武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中华文化发展虽历经坎坷,但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涵养;有了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够克服重重磨难,历经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民族精神中。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大地政权林立,社会动乱,“爱好和平,渴求统一”的精神让中国重归一统;近代中国,国家分崩离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无数有志青年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持续奋斗;当代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天下大同,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文明的韧性也蕴藏在中国人的品格中。顺而不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因为善良淳朴,所以国人待人接物很随和,但国人也有自己的“韧性”,不是盲目跟从别人的见解;我们讲求包容,努力寻找各事物间的共性,但同时也鼓励多元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好教育云平台()
如今中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路上,既有合作共享之柔,也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既有兼容并包之柔,又有中国特色之固,刚柔相济方增新篇。
激发文明的韧性,柔而固的中华文明必将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名师点评】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考生从《说文解字》的定义说起,提出“韧”的概念,并顺势提出观点: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衰,靠的就是这种韧性。之后继续强调,“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主体部分的论证阐释主要有四段,每一段均为总—分结构。起语均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中华文化里、民族精神中、中国人的品格中。四个段落的内容,巧妙地呼应了作文题所给的提示,也由实而虚,逐渐升华。
结尾两段阐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这种文明的韧性,有高度。尤其是“合作共享之柔、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与“兼容并包之柔、中国特色之固”并举,体现了考生缜密的思维,把柔与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再次强调关于“韧”的理解,力透纸背。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晓天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单元,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简答,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舒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