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 视频2021_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pptx
    • 视频
      朱元璋的发展.mp4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1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2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3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4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5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6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7页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第8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集体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pptx、朱元璋的发展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 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 济的发展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书,理解其影响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探究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1.背景: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2.目的: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
    问题思考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发展:明成祖成立东厂 ,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4.作用: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 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就使皇权 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史料研读 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探究点: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限制: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答卷格式——“八股文”: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八股文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知识拓展 “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3.影响: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比较: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异同。

    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之一。
    结合上图,说说明代手工业有何特点。
    特点:(1)明代商品经济相当活跃。(2)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3)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皇都积胜图》(局部)
    《南都繁会图》(局部)
    “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和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人团体。他们“无货不居”,主要经营食盐、粮食、布匹、茶叶、木材的贸易和典当业。徽商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团。晋商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以及金融典当行业。其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遍布全国,远至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号称“足迹遍天下”。
    材料一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高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材料二 甘薯者,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陆耀《甘薯录》材料三 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边防备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进的农作物有何特点?(3)明朝引进农作物有何意义?
    (1)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2)引进的外来物种易种植、产量高。(3)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可以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1.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最具特色的是( )A. 废丞相,设三司B. 内阁制度的形成C. 废丞相,权分六部D. 设厂卫特务机构7. “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相关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优质课件ppt,文件包含第14课明朝的统治pptx、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mp4、朱元璋的发展mp4、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mp4、清朝统治者解释八股文mp4、锦衣卫刺探消息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优秀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4课明朝的统治,藩王可在封地上,明朝科举考试说明,“比屋皆工织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文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4课明朝的统治,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3分散兵权,徽商的房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