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认识厘米
【年级】
聋部2年级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材】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四册认识厘米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编写有效学案的先行条件。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学案,就会无的放矢。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因此,学情分析是对“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为了方便通常将其分为两类。
(1)一般性分析:学习态度与习惯分析,学习兴趣与需求分析,学习风格与效果分析,年龄特征与学风分析,生活经验与学习环境分析。
(2)具体性分析:是否具务了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的语言特征与能力。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四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尺子和厘米应该有一些感性认识,且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量长度的知识。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为什么一样长的物体得数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再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习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很重要的。
“认识厘米”教材分析包括了前后知识联系、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编写及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等内容,但它们的排序和语言组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实,案例中的教材分析只是狭义的教材分析,完整的教材分析应该包含诸如教学重点等内容。
【教学内容】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四册“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树立学习数学信心。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
采用以讲解结合操作法为主的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量课桌
(1)量课桌边的长。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橡皮擦、文具盒等物体,测量自己的课桌长。
(2)汇报每个人量得的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2、思考
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3、导入揭题
量同一个物体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就学习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动手操作,认识厘米
1、认识直尺
(1)找一找。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2、认识1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
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比一比。
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是否准确。
(3)记一记:请小朋友先看看1厘米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你还能在尺上长到其他的1厘米吗?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扣子的“宽”等)
3、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 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就有几个1厘米。
4、用厘米量
(1)测量铅笔长度。
让学生各自用直尺测量铅笔长度。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班级交流测量长度的方法。讨论得出正确量长度的方法。
(2)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图,让学生判断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5、画线段
(1)学生试着画出4厘米的线段,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师示范并明确:画线段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几厘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在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然后讨论得出正确量长度的方法,变学生间接接受为积极发现,并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在画线段中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始至终,学生都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大约是几厘米?
(1)先估不要量。
(2)再用尺量一量,看看你的估计准不准。
2、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
(1)每人剪一个长为1厘米的纸条。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剪得准确。
(3) 然后再量一量。
【设计意图】
课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案例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等活动。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形成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
【设计意图】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激发学生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课后调查:生活中空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时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各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些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话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一般地说,分析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教学内容在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去纵横联系,知道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在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明确教材的编写及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数学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观察操作,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2页。
人教版1 长度单位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1 长度单位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练习巩固,实践应用,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