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教案,共3页。
用实验探究教学法突破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法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维持学生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例】片段1.《燃烧与灭火》的教学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过程:开始导入情境:给学生播放一则有消防队员灭火的视频,和一些有关燃烧的图片,教师讲述:“燃烧产生了火,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热情的源泉,火花是跳动的美,火星是流动的美。我们要让它为人类服务,把美好留在人间。”然后根据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那么燃烧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发生呢?
(2)猜想与假设:燃烧虽然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学生并不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将小石子、木条、纸张和水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发现木条纸张燃起来了,而小石子和水没有燃烧。
实验二:大小相等的两支蜡烛,点燃后一支放在空气中,另一支放在倒扣着的玻璃杯中,放在玻璃杯中的渐渐熄灭了。
实验三:木条和煤块同时放在酒精灯上木条很快就燃烧起来了。
三个燃烧实验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都很熟悉,可这与燃烧的条件有什么关系,学生却不曾考虑过。每做完一个实验后,就让学生猜想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且思考方向较明确,能够纷纷猜想出问题的答案,可能主要会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猜想二: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猜想三: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整理好各种猜想后,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假设A.三个条件只须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B.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
(4)解释与结论: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有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5)反思与评价:对实施的实验进行成功与不足的分析,再对燃烧的副作用----火灾提出问题:“如果发生了火灾,结合燃烧条件思考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灭火呢?”引发学生继续讨论。
(6)表达与交流: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7)拓展与应用:介绍易燃、易爆物知识,认识安全图标。
在以上整个过程中,教学活动达到了实验解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共享,且形成了共识,如燃烧是有条件的;并通过实验来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这样的实验探究式教学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有助于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愉快;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可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不但能有效地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达到轻松愉快的境界。
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突破
化学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复杂的现象进行分解和综合,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很好地体现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阶梯性。同时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变大为小,变小为大,还能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灵活多变,运用自如,还能一饱视觉盛宴,学生轻松愉快地去思考。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寻找最佳途径和方法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果有一天,能让学生觉得学习化学课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那将是我们老师最大的成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