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展开“到实验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共分三个学时,本节课的教学是第2学时,学生已经从化学学科角度认识了空气、氧气、水等物质,对燃烧与灭火的现象以及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都有所了解,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以及定性研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学生具备了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第2学时的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生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帮助他们学会提取信息和应用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联的已有知识,帮助学生在新情景中将知识溶入已有知识体系中,让已有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好的服务,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可以从燃烧——学生较为熟悉的化学变化入手,复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可燃性研究的模型认知;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帮助学生对物质研究进行初步建模,这也是后续定量分析的依据与手段。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可以运用实验观察、对比实验、小组合作实验等多种科学方法,并继续引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本章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燃烧、灭火,让学生更准确、科学的认识物质,有利于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常见仪器的基本操作,可以设计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为完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所以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回顾和点到为止的操作上,而是要将学生已有知识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运用到新情境中,提炼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第2课时)
教材
鲁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上册(2012年7月第1版)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本课时教学目标
1. 通过剖析新闻中一则“燃烧的石头”,回顾复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
2. 通过新情境下求知物的层层“剖笋”式的探究,建立物质可燃性研究的模型认知。
3. 通过对物质组成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迁移与应用。
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通过具体情境问题引入与生活贴近的素材,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任务,在设计学生任务时注重挑战性和趣味性,以达成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关注生活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学手段】
用视频导入新情境,在情境中生发学习问题,基于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利用演示实验进一步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实验验证猜想和假设;运用电脑手机同屏,展示小组合作情况,便于全体学生共同观察、思考;利用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技术准备】
视频;实物投影;PPT;手机电脑同屏技术;学习支架--课堂活动理解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新情境下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建立物质可燃性的模型认知。
【教学难点】
建立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流程
石头燃烧的原因
可燃物
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灭火的三种措施
过氧化钠等燃烧现象的探究
燃烧的三个条件
总结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物质可燃性研究的认知模型
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电石燃烧情景中的分析与探究
教学过程(核心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视频1】新闻链接
下雨天,装载这种电石的货车自燃,洒落了五六百米燃着的石头,场面震撼。
今天我们就以这种石头为载体,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揭开石头疯狂背后的原因。
观察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新闻、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一】
请你推测火灾中可燃物是什么?
通过实验和组图,请你说说为什么说这种石头很疯狂?
演示实验和组图中都发生了燃烧这种化学反应。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回忆刚刚的实验,满足燃烧的哪个条件? 此火灾中的可燃物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
【演示实验】直接在酒精灯上灼烧电石,不燃烧。
为什么会想到可能是电石和水发生了反应呢?
资料显示:电石遇水即剧烈反应,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和白色固体。
这里的可燃性气体可能是什么?猜测依据是什么?
哪种猜想可以直接排除?
如何验证【猜想】?请大家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猜想的这三种可能的气体。
【视频】电石与水反应生成气体的燃烧实验
你观察了什么现象?
刚刚的猜想中哪种又可以排除?
视频中如果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烧杯内壁也会有水雾。这些现象证实这种气体中确实含有碳、氢元素。是否刚刚的猜想三是正确的?
【定量计算】
收集2.6g该种气体,充分燃烧后,收集到8.8g二氧化碳和1.8g水,通过计算该种气体的元素组成及一分子中每种原子的原子个数比。
推断出可燃性气体是乙炔。
猜测石头可能有的性质
疯狂原因一:它能发生燃烧!疯狂原因二:一般用于灭火的“水”能促进它的燃烧!
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氧气接触,燃烧的是电石。
直接在火上烧。
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电石无可燃性。
方法小结:猜测依据:具体情境提供的信息。
结论:电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猜想一】H2
【猜想二】CO
【猜想三】CH4
【猜想四】O2
方法小结: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猜测依据:元素守恒
O2没有可燃性
【猜想四】可以排除,因此在猜想时还要考虑物质的性质。
【设计方案】将气体收集起来点燃,看火焰颜色,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不是氢气。剩下的两种再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壁有水雾是CH4,没有是CO
黄色火焰,集气瓶壁变黑
氢气可以排除,因为变黑说明有碳元素存在。
1.在情境中生发学习问题,基于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
2. 复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
下雨天、不能用水浇
3. 科学探究的证据来源之一:具体提供的信息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
4.科学探究的证据来源之二:元素守恒
5. 模型认知:间接验证物质的推理方法
6.科学探究的证据来源之三: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
用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起“问题”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探究二】
电石与水反应放热吗?
刚才我们探讨了燃烧的3个条件,有2个已经满足,还需第三个条件: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温度从哪里来呢?
【演示实验】电石和水的反应。
根据什么现象你能得出这个反应放热?为什么这个实验中没有发生燃烧?
火灾现场:一车电石,20t,雨不断在下,教室现场:一颗电石,少量水,虽然都放热,但因为反应物的量不够所以导致放出的热量不够。
实验改进:将电石放在冰块上,并点燃。
对于发生事故的货车可以采取哪些灭火措施?
小结灭火的方法。
如何防止电石运输产生类似事故?
电石和水,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伴随有能量的改变,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用手摸,看到水雾。
温度不够。没有达到乙炔的着火点。
思考冰的作用。
冰的用途,一是反应物,二是控制乙炔气体的产生速率
回顾灭火的措施和方法。
对比实验
1.科学探究的证据来源之四:对比实验
2. 初步建立物质可燃性的模型认知
拓展应用
1.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黄色固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惊奇的发现棉花燃烧起来了。
2.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思考回答
在新情境中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体验猜想-假设-计划-实验-现象—结论。
课堂小结
认知模型的应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如何得到一一满足?
思考回答,回顾总结
小结物质可燃性研究的认知模型
思考并回答
通过层层剖笋式的问题串拷问了疯狂的石头,共同领略了石头燃烧现象背后的原因,建构了物质可燃性研究的认知模型,感悟并总结出4条科学探究的依据。
通过课堂小结,回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方法,建立物质可燃性研究的模型认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化学鲁教版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鲁教版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课时安排,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