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相关知识:肉眼可见的物质是存在的。但是不知道肉眼看不到的,是否存在。本节课就带领学生探究肉眼不可见的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②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②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
六、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
问题
情境
导入
引入
课题
化学
研究
些什
么?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明确范围。
科
学
探
究
一
科学探究一: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课件展示从古到今,科学家的探索历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出很多的猜想。
让学生敢
于猜想,
发散思维。
古语道“抽刀断水”,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假设,有一杯水我们不断的用刀去一砍分为二,并且持续不断的砍下去,大家想象一下,最小会分成多小?
学生试图用质量和体积描述最终分割得到的单位。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的奥秘。无法具体表达,产生知识需求。
展示课件图片,从一桶水到一滴水,再到一个水分子。
了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开启微观世界大门,真正了解微观世界结构。
科
学
探
究
二
分析数据
思考:下图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1 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
这一滴水聚集了约 1021 个水分子,如果10 亿人来数这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数 3 万多年才能完成。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数据让学生惊叹物质的奥妙之一:如此小。
引用诗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培养比较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取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 5 mL 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体积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空气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大, 水不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小。讨论总结实验结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思考讨论,活动天地,投影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重点,关键点,教学方法,化学改变了世界,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