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例名称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初中地理
教材版本
鲁教版
章节
第八章第二节
年级
七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分析其气候成因;能说明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对农业、城市、交通、资源开发带来的影响;掌握西气东输线路以及会分析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技能目标:运用相关材料如视频、图片等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地形图、交通图、城镇分布图等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能说出主要的影响因素;运用相关图文资料,学会描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开发与生态保护。
教学难点:东西部地区的联系与发展。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学习了第一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后,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已基本掌握。
2、能力基础:对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学生在前面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都有所学习。但这一问题落实在西北地区则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
3.情感特征: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思维活跃;对身边的事物所呈现的案例、视频音频以及电子产品的使用等比较感兴趣。
教学方法
教法:
1、组件教学法。通过五个组件创设情境,不断设问启发学生思维。
2、启发式讲授法。通过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分析总结地理现象及其成因。
学法:
自主学习法。通过结合starC系统共享资源功能,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法。通过starC系统学生平板互动功能,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播放音频:《是真的吗》,进入今天的大型求真课堂——是真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求真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starC思维导图的优势,将音频、视频、图片等不同类型的资源链接到课堂。
导入
播放视频《航拍中国第一季之新疆》中有关胡杨林的片段,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求证“胡杨树不倒不死不腐”是真的吗?
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呢?给出地形图、气候图,并发送到学生平板,学生在平板上圈画。
利用随手写功能,学生代表到讲台前边说边圈画出重要地理事物,进而得出塔里木盆地干旱的成因。
【设计意图】利用starC教学平台,可实现人机交互,学生可在学生平板上圈画地理信息,也可在教师端电子显示屏上圈画,进行讲解展示。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活动一:
“胡杨树不死不倒不腐”是真的吗?
展示新疆塔里木盆地各地瓜果图片与塔里木盆地卫星云图,学生求证“新疆瓜果香又甜”是真的吗?
【设计意图】利用starC教学平台,双轨展示,左屏展示各地瓜果图片,右屏展示塔里木盆地城市与绿洲分布图,有利于有效调动学生全脑学习,减少学生的语言认知负荷,有利于加速地理思维发生。
活动二:
“新疆瓜果香又甜”是真的吗?
教师将白板发送截图至学生平板,引导学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河流、绿洲、城市、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完善白板上的思维导图板书。利用starC系统自带的倒计时工具,限定完成时间。
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将结果发送至教师端进行反馈。
教师将学生反馈结果随机发送给班级学生,学生对其进行批改,再将批改后的结果发送回教师端。教师选择其中几组答案进行展示及现场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完善思维导图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定位能力、归纳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要素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学生互评的形式可让学生发现自己与其他学生思维的不同,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印象,拓展思维。
活动三:
“丝线上的绿洲”是真的吗?
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图
提出问题:在塔里木盆地广布的沙漠与戈璧中,我们看到汽车与火车在沙漠与戈璧奔施。你们认为这是真的吗?
引导学生:1.找一找哪些公路与铁路可以看到我们图片中的景观?它们是沿什么方向分布的?为什么要这样分布? 2.沙漠上的公路会不会被流沙吞食?为了公路不被流沙吞食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要在沙漠中修公路?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设问,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定位地理事物,分析其分布规律及原因以及分析地理事物的意义的能力。
活动四:
“莽莽沙漠中的公路”是真的吗?
1给出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图及其储量数据
将“西气东输”路线图发送至学生平板,学生在图上圈画出其起止点
展示文字材料与图表材料,利用“即时讨论”中的“分组贴纸”功能,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将讨论结果发回至教师端,选取代表进行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starC教学平台 “即时讨论”功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即时反馈学生讨论结果,使学生人人参与;突破“东西部联系与发展”的教学难点。
活动五:
““莽莽沙漠中的油田“是真的吗?
左屏显示starC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是真的吗”的情境主线,右屏电子白板显示本节课板书设计,明确该区域特点,双屏结合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
发送答题卡至学生平板,学生答题后提交,利用starC系统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呈现答题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塔里木盆地的特征——干旱的宝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利用starC教学平台答题卡功能,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数据反馈
教学反思
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本校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分钟,教学各个环节变得相对紧凑。
2. 为了进一步突破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联系,如果在这个环节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家庭天然气、煤气的使用对生活的改变设计问题情境可能会更有效。
3.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后一个合作探究环节,让每个小组都能表达其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更好。
4.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新疆地理位置对其气候的影响,如果能结合使用谷歌地球等三维软件或许会更有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小结,达标检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