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3章 有理数的运算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学设计
展开【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能体会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相乘时的符号确定。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含有负有理数的乘法在计算时如何确定积的符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例如,年全年耕地面积减少了万公顷,年耕地面积减少了万公顷。
下面的三个问题,需要采用哪种运算?
1.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增加万公顷,那么从今年起,年后,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多少?
2.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万公顷,那么年后全国耕地面积将减少多少?
3.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万公顷,那么年前全国耕地面积比今年多出多少?
本节教学围绕“层层设问→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归纳运用”这一主线展开,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思路清晰、流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而发现规律,进而归纳运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的引路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融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于一体。较好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学生能理解法则及运用法则。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如果规定增加为正,减少为负,那么上述个小题该如何列式呢?
(2)在上述个式子中你发现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之间有什么关系?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
(1)小组内合作交流,根据上述提示完成:
两数相乘,同号得 ,异号得 ,并把
(2)计算
结论:同任何数相乘都得 。
3.精讲点拨:
例1:计算
;;。
解析:按照运算法则先看是两个什么样的数相乘从而确定出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得出结果。
解:
你能仿照上式给出另外两个题的解答过程吗?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1)5×(-3);
(2)(-4)×6;
(3)(-7)×(-9);
(4)0.5×0.7。
计算:
(1)6×(-9);
(2)(-6)×(-9);
(3)(-6)×9;
(4)6×(-9);
(5)(-6)×0;
(6)0×(-6)。
2.能力提升:
(1)||= ;
(2)||= ;
(3)|-7|×|-3|= ;
(4)(-7)×(-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存在哪些疑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过程中,增强观察、归纳、猜测和验证的能力。
2.能针对题目特征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使之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乘法运算律并会应用。
2.使学生比较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符号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你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并请说明理由。7×5=5×7,(7×5)×2=7×(5×2)。容易看出,它们是小学所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么,在引进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还成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从学生原有知识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大家进行有理数范围内的探索发现。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不仅可使知识由旧到新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而且也为学生探索新知识作了铺垫。此法适用于知识间内在联系紧密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计算下面算式:比较因数位置和运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6)×(-5)=
b.(-5)×(-6)=
c.(-17)×=
d.×(-17)=
(2)计算:
a.(-0.75)×(-
b.(-0.75)=
c.(-4)×(-5)×0.25=
d.(-4)×0.25×(-5)=
(3)计算:
a.
b.
2.合作交流:
比较(1)中的题目,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化设计:
比较(2)中的题目,由四个小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
由(3)中的题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指导:正如你刚才看到一样,小学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适合,即有理数的乘法也满足: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b+ac
阅读教材例2和例3,注意书写格式,计算过程,小组讨论教材小博士提出的问题。
点拨指导: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为正;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注意: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
3.精讲点拨:
(1)教材例2关键是根据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计算又快又准。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换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2)教材例3先确定积的符号,使运算简便。这样的题目确定积的符号时只考虑负因数的个数,无需考虑正因数的个数。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4)×(-5)×0.25=
(2)(-5.679)×
(3)=
(4)=
2.能力提升:
(1)-=
(2)36×=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的成果是探究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并进行了应用。可见,运算律的运用十分灵活,各种运算律常常是混合应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较好掌握运算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要寻找最佳解题途径,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说出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
2.掌握求有理数倒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求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倒数。
3.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有理数的运算。
4.体会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时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会叙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会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2.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能根据题目特点,比较恰当地选择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颖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米,共走了分钟;问小颖家离学校有 米,列出的算式为 。(米)
2.小颖家距离学校米,小颖以每分钟走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 分钟,列出的算式为 。(分)
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距离问题,体会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数学上加与减,乘与除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计算:;
2.合作交流:
比较大小:
3.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乘积为的两个有理数。
互为倒数,如:与互为倒数,与互为倒数与互为倒数,并与小学里学习的乘除方法进行类比与对比,归纳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从有理数除法法则,容易得出:
两数相除,同号得_______,异号得_______,并把绝对值相_______,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_______。
独立完成课本例5,然后对比课本上的解答,思考交流:在两个________数相除时,积的符号为正,在两个_______数相除时,积的符号为负。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
计算:
(2)
(3)
(4)
2.能力提升:
(1)
(2)
温馨提示:
1.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应把除以一个数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统一成乘法来进行计算。
2.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学一样。
3.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算律可简化运算。
(四)课堂小结:
1.乘积是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不能作除数。
3.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的数,都得。
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青岛版七年级上册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设计,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教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