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自然概况
1、位置范围
2、黄土地貌
二、水土流失
1、危害
2、成因 自然原因:①植被 ②降水强度 ③土质 ④坡度
人为原因
3、措施
四、课后反思
优点:
学习者为七年级学生,4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特征分析)。本教程以学生能力为基础,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与教师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学习法、问题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逻辑思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亮点是有完整的情感主线,结合时事,落实“人地和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堂结构清晰,教学效果好。
不足: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初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在初次讲解中会出现口误,乌鞘(sha)岭读法错误,不应该多重复学生的话。
课题
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时
1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下册进入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本节内容在要求基本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以及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之外,最突出的是以黄土高原为例,探究“水土流失”问题,课堂以实验探究进行水土流失危害、成因和措施的知识目标教育,更重要的是落实“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点;
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形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所跨主要省级行政区划,并作出简单的评价;通过图文阅读,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和黄土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通过视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动手实验探究,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对应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动手实验探究,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黄土高原区域发展历程,树立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和措施;
人地和谐观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黄土地貌的准确判断;
2、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和措施。
教学
方法
【教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问题导学法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
自主探究法、观察、归纳、动手实验等
教学
设备
多媒体;黑板;水土流失实验相关器材;智慧课堂设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2分钟)
【过渡】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来描述一个地区,同学们来猜一猜。
【展示系列图片】“黄土高原文化”
中国有一片神秘的高原,这里辽阔、苍凉,却用黄土塑造了一段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文化古迹众多,有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矿占到全国储量的70%;另外,这里还是咱们中国革命的胜地和摇篮,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里的人们住在窑洞里,戴着白羊肚头巾、骑着驴,唱着高亢的信天游,骤雨狂风般的安塞腰鼓响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同学们猜到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土高原。
【板书】
学生欣赏图片,齐声回答:黄土高原。
设置情景,
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和生动图片导入,吸引学生兴趣,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示黄土高原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讲授新课
(33分钟)
【过渡】 在学习一个新的地区之前,首先要了解它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
【提问】
1、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怎么描述?
2、黄土高原主要跨过哪些省级行政区划?
【板书】
【过渡】黄土高原这片神秘的地区,引起了摄影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现在我们就跟随他们的脚步去探究一下这片神秘的高原。
【展示图片】“黄土地貌”
【讲解】首先,摄影家给我们展示了黄土地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不能发现黄土的地形地貌具有什么特征?(进一步引导)比如跟一望无际、平坦的内蒙古高原相比,其地表较破碎,也就是具有“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
这一组照片展示的是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黄土塬—原本完整的高原面四周受到流水侵蚀而残留下来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黄土梁—黄土塬进一步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长条状山梁;黄土峁—黄土梁进一步被流水侵蚀,切割分离而形成的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从老师刚才的描述,概括一下黄土地貌各自典型的特征,来正确地判断出黄土地貌?
【讲解】除此之外,黄土高原还有一种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川。黄土川是由沟谷发育形成的,因其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再加上黄土本身疏松肥沃,所以是黄土高原地区人口集中、农业较发达的地区。
以上就是黄土高原四种典型的黄土地貌。
【板书】
【展示图片】“西安—长安”图片
【过渡】那么历史学家又为我们带来什么呢?“西安”是今天陕西省的省会,那同学们知道其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吗?
【讲解】西安,历史上被称为“长安”,取自“久治长安”。西安城有着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包括周、秦、汉、隋、唐在内的13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可见,这座屹立在黄土高原的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的经济。
【过渡】那有的同学就有疑问了,这跟我印象中的黄土高原不一样?黄土高原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并且思考以下问题:
视频中描绘了怎么样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播放视频】“水土流失”
【讲解】(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
视频中给我们描绘了“土地荒芜、降水稀少、植被稀少、人烟稀少、人们吃水困难、生活水平差”。
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板书】
那么水土流失带来怎样的危害?视频中怎么描述的?
【讲解】视频中说水土流失把村庄和农田都冲走了。那下面我们来有逻辑地整理一下水土流失的危害(逻辑—填空)。
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表层土,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中游河段成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段。
水带着泥沙继续流向黄河下游,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一遇暴雨容易形成洪灾。
……
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使得黄土高原的经济与同时期其他城市相比处于衰退状态。
【板书】
【过渡】那水土流失和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一起做实验探究。
探究其与“自然因素——植被、降水强度、坡度、土质”和“人为因素”的关系,并结合黄土高原区域环境提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师指导试验进行)
【总结】
水土流失主要跟两大因素有关——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植被覆盖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矿修路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
治理水土的措施一般分为四类。植树种草、修林草带等生物措施;建护坡挡土坝、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合理采矿修路等生产措施;控制人口等人口措施。
【过渡】黄土高原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有没有取得成效?
【播放视频】“朝闻天下——黄土高原绿色版图不断扩大”
【讲解】视频告诉我们黄土高原的一系列治理取得非常大的环境效益,使黄土高原环境变好了,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不仅如此,环境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使得黄土高原的经济从衰退重新走向了发展。
【提问】回顾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历程,从繁荣到衰退,再重新取得发展,同学们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
【讲解】(引导学生)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就是像习主席讲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遵循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板书】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学生列火车一个接一个回答:山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学生继续思考回答:黄土塬——顶部开阔平坦;黄土梁——长条状山梁;黄土峁——馒头状山丘。
学生回答:长安
学生观察视频,带着问题思考,并做好记录。
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动画,思考回答:“水把山整个给冲走了、水下来直接冲到地里、把粮食冲走了、再不想办法就没法生存了”
学生感受黄土高原的区域经济发展从繁荣走向衰退,体会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探究
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让带着问题学生观察视频,从中提取信息。
学生畅所欲言:(课堂现场收获惊喜答案)发展经济要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等。
让带着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过渡巧妙。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概括黄土地貌特征,突出关键词,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准确判断黄土地貌。
设置情景,引发学生兴趣,话题轻松,主要用来引出主线,为后面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打下铺垫。
视频传递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提高分析、综合素质。
而后进行逻辑总结,有利于学会建立知识结构。
完善情感主线。
学生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将实验分步骤进行,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观察中提取信息,注重不同假设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态度;突出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措施,突破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再进行总结,建立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态度;突出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建立联系。
完善情感主线,结合时事,培养学生的大局观,真正贯彻“人地和谐”的地理理念,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当堂练习(5分钟)
【课堂练习】
(2017山东潍坊中考)下图是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图中表示黄土墚地貌的是( )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③
(河南驻马店平舆期中)下列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中,属于人为原因的是( )
过垦过牧 B.土质疏松
C.植被稀少 D.降水集中在7、8月份
【讲解】第一题: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等高线稀疏的地方面积较,大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如图③;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成典型的长条状,如图②;黄土峁是四周低,顶部高而平坦的小土墩,如图①。故选B。
第二题:A为人为原因,其余为自然原因。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解题,回答问题:1——B;2——A;
以课堂练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切实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补缺补漏,或者进一步总结,检验学习效果。
总结课程(5分钟)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黄土高原的两大方面:一、自然概况,包括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黄土高原四种典型的黄土地貌。
二、水土流失,包括其危害、成因和治理。
【作业】课后梳理知识结构,把相应的学案做完,多多练习。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简单总结重要知识点,有利于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目标的教育。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当堂练习,课程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 (五四制)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评测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