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整册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教课课件PPT
2021学年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课件ppt,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降水量越大盐度越小,海水盐度影响因素,蒸发量,降水量,温度越高盐度越大,蒸发量越大盐度越大,入海径流,海域封闭程度,结冰与融冰,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你知道黄河的流向吗?真的到海不复回吗?黄河入海后海水会增多吗?海水性质会变化吗?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及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表层海水温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表层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分布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了解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解释密度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一、水圈的组成【材料一】右图示意地球上水圈的组成。【材料二】下图示意地球水体总量与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中间的关系。
1、阅读课本34-35页内容,完成:1)、水圈特点:连续不规则, 数量最大的是液态水,分布最广的是大气水。 2)、水圈的组成部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主体是海洋水。3)、陆地水体的主体是冰川水。4)、我们目前主要利用的淡水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知识点一:海水温度材料一 图示材料一 甲乙丙三个观测站各自的纬度位置不同,表层水温在17℃至27℃之间不等。图1为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
材料二 下图为8月世界海洋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分布。材料三 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甲地年最高气温可达35~40℃,年最低气温一般在-14~-20℃。乙地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27℃,最冷月为-5 ℃ -20℃。丙地气候温和,1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0℃;夏无酷暑,8月平均气温在25~26℃之间。
1、读材料一甲乙丙三个观测站,均以海水深度1000米为界,描述自表层至深层海水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垂直变化规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归纳三条线的变化趋势!)深度小于1000米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降低速度很快, (观察变化幅度!)深度大于1000米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降低速度很慢,深层海水基本保持低温状态。
要点点拨:读坐标图,分清横纵坐标含义、方向、单位,做辅助线,总结曲线变化趋势和幅度。
2、对材料一甲乙丙纬度位置由低到高排序,并说明理由。材料二南回归线经过的非洲南美洲大陆东西岸温度相同吗?为什么?试总结水平方向,世界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甲乙丙 表层海水温度依次降低 水平分布规律:①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②同一纬度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③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海水运动等
3、结合材料三及常识,总结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影响人类的渔业活动。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2)影响海洋运输: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对点训练】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完成各题。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水热容量 C.大气环流 垂直变化 D.太阳辐射 水平温度随纬度变化2.若图中①曲线表示某地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 20多度,为低纬地区 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均匀递减 不均匀变化 C.在水深1 000米以下,水温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位于表层之下,变化幅度大
知识点二:海水盐度材料一 下图为表层海水平均盐度的纬度分布图。
材料二 径流量大的河流,淡水可扩展到河口外很远的海域。例如,长江在洪水期小潮时,淡水向东北扩散,一直影响到朝鲜半岛以南的济州岛,向南进入杭州湾海域。右图图4为长江口盐度分布(夏季)。材料三 山东省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毗邻渤海湾,在脊岭岛附近淡水海水交汇处,经过日积月累的天然日晒而成了珍稀天然盐田,周边水域的含盐量远超于天然海水3倍以上,高盐度海水能够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养殖的优质盐田虾近30万亩。 2014年夏季,青岛红岛蛤蜊因海水盐度高,个头迟迟长不大,因此大量滞销。 图为我国主要盐场景观。
1、读材料一,指出全球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纬度带在哪里?为什么?(从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说明)由此归纳全球海洋表层盐度分布有何规律?
海水盐度表层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双峰)
最高值:副热带海区 原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
2、读材料二,描述夏季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成因。思考除材料一二,海水盐度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 等盐度线从河口地区呈舌状向外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主要受河流径流影响。
总结:红海盐度最高、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从气候、河流径流、海区封闭程度方面)?
等值线描述角度:数值大小及递变规律,弯曲方向,疏密程度等
红海地处副热带,终年炎热干燥,蒸发旺盛;降水稀少;河流发育少,淡水注入量小;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波罗的海纬度较高,全年温和湿润,蒸发弱;降水较丰富;河流发育多,淡水注入量大;加之海域封闭,成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越小
相对封闭的海域,与外海交换弱。(加剧作用)
结冰时海水盐度高,融冰时海水盐度低
同纬度,暖流增盐,寒流减盐
3、运结合材料三,归纳海水盐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晒盐:(条件:淤泥质海岸,晴天多)(2)制碱:例如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3)盐度的稳定性影响海水养殖。(4)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如海水淡化、冲厕、工业冷却水。
新加坡御咸蓄淡 变海湾为水库
【对点训练】读四个海区表层海水年均温示意图(单位:℃),完成1~2题。1.图示为南半球海域的是(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2.造成四个海域表层水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水深度 B.海水运动 C.太阳辐射 D.径流注入量
1、观察等温线规律,向南水温降低的为南半球。2、四个海域表层水温显著不同,是太阳辐射差 异导致。
知识点三:海水密度材料一 课本38页“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1、读材料一,找出海水密度曲线,并回答表层海水密度最低的海区是哪里?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从纬度位置)试总结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读材料一,60°N海区比60°S海区海水表层密度____(大或小),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从陆地面积)小 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较多,大量入海径流注入而降低了海水盐度,进而减小了海水密度。 (正相关)
蓝色曲线 赤道偏北海区 原因:纬度低,海水温度高,密度小。关系:一般来说,表层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小。(负相关)
材料二 海水密度大,海水的漂浮能力强。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不同,这与海水的密度有关。3、一艘满载的油轮从波斯湾出发,先向南途经马六甲海峡,再向北到达上海港东侧外海区,最后抵达上海港,分析沿途油轮的吃水深度变化?①从波斯湾向南途经马六甲海峡,吃水深度增加(纬度越低,水温越高,密度越小);②再向北到达上海港东侧外海区,吃水深度减小(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密度增大);③到达上海港,吃水深度又会增加。(有河流注入,密度减小)
关系: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
材料三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的海底。导致129名船员全部遇难。4、根据海水密度垂直分布特点,推测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最可能的原因。
海水密度垂直规律:①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② 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变化很小;③中高纬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一般来说,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有时候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长尾鲨号核潜艇可能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导致突然下沉到海底而失事。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日夜巡逻防守,真可谓固若金汤。然而德国的潜水艇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原来,德军的潜艇在发动机关闭的情况下,可以浮到表层和降到底层随洋流进出,没有发动机噪音很难被英军发现。5、德国潜艇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
由图可知,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海水盐度不同,地中海海区水温高,盐度大,表层海水密度大,海水下沉,导致大西洋的海面较高,海水从大西洋流向地中海;而深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德军正是利用了密度流原理,顺洋流出入地中海的。
【对点训练】读世界表层海水密度分布图,回答1-2题。1.影响图中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深度 D.海水运动2.关于大洋表层海水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赤道处最低 赤道偏北最低 B.在两极地区高C.纬度低,密度低 D.纬度高,密度高
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温度影响
三、海水的运动及影响知识点一:波浪材料一:灾害性海浪在近海常能掀翻船舶,摧毁海上工程,给海上航行、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捕捞等带来危害。在岸边不仅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海塘、码头和各类构筑物,还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珍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材料二:常见海岸地貌,海蚀拱桥、海蚀柱、沙滩。说出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最常见的海浪由风力形成的。 2.结合材料一,归纳灾害性海浪的类型及成因。
海啸——海底地震风暴潮——台风
3、结合教材及材料一、二,举例说明波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波浪影响港口建筑、航运、船舶停靠等,港口一般建在背风的海湾处。(2)波浪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再次悬浮和污染加剧。(3)可开展冲浪、帆船等海上运动。(4)还可以利用波浪能发电。(5)塑造海岸地貌。
知识点二:潮汐材料一 潮 白居易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材料二 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溯江而上,在海宁附近河道急剧收缩,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河道,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水位暴涨。 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发生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材料三 江夏潮汐电站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潮汐发电站。1.结合材料一,总结潮汐概念、规律及成因。
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一天内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为潮,夜间称为汐,合称潮汐。每周期内的最高水位叫高潮,最低水位叫低潮。
2、结合材料二,总结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条件。
①钱塘江口形状似喇叭形,使潮水易进难出。②农历十五,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③夏季风(东南风)加剧了潮水的涌进。④钱塘江较深,加上农历八月十五河流径流量大,易于大潮的形成。
3、 结合材料三,总结归纳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掌握潮汐规律,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2)充分利用潮间带发展水产养殖业。(3)潮汐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可以利用发电(1日4次),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知识点三:洋流材料一 下图示意南北半球海水水温分布以及洋流流向示意图。1、结合教材,判读四幅图各自属于哪个半球的寒流或暖流。
暖流——水温高的流向水温低的海域;寒流——水温低的流向水温高的海域。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相同。
知识点三:洋流材料二 几位秘鲁青年人决定一起参加“从秘鲁经太平洋去冰岛,体验异域风情”的环球之旅活动,他们从秘鲁出发,乘船经太平洋至冰岛环球旅行,途经以下地区:(1)停靠的第一站——赤道横穿的科隆群岛。船员们到岛上休息,增补生活必需品,发现岛上有企鹅的踪迹。(2)船只继续前进,12月份到达北印度洋,细心的船员发现船速快了,并得到船长的确认。船长在餐桌上给大家讲了航海中利用洋流流向的故事——“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3)船只经过波斯湾、红海、地中海,来到大西洋东岸,途经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穿过英吉利海峡,停靠在英国伦敦港。船员们发现这里鱼船如梭。(4)船长上岸买了最新报纸,看到头版“破船泄漏,生灵涂炭”的新闻,得知有关“威望”号油轮泄漏燃油事件。报上刊登的图片触目惊心。
2、通过材料,归纳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并加以举例分析。
(1)影响流经海域及附近的气候——促进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变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比如赤道的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温度较低,有企鹅分布。(2)影响海上船只的航行速度。顺流加速,节省燃料;逆流减速,浪费燃料。此外,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如12月份自东向西到达北印度洋,此时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流,因此顺流速度快。
(3)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有一定影响。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如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4)洋流对海洋污染双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快海水的净化速度,降低污染浓度;但同时将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扩大污染范围。如威望”号油轮泄漏燃油事件。
【对点训练】 阅读下列描述海水运动的有关文字,完成1-5题。①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②上午,当我驾车沿着海岸线走的时候,看到了怪异的景象。海水呈现白色,上面满是泡沫,6米高的巨浪冲上海岸。——英瓦尔《马来西亚槟榔屿》1.①描述的海水运动属于( ) A.波浪 B.潮汐 C.洋流D.风暴潮2.下列活动和现象与①无关的是( ) A.观潮 B.赶海 C.船舶进出港口 D.风暴潮3.引起②所描述海水运动的力量来源最可能是( ) A.风 B.太阳引力 C.月球引力 D.海底地震
1、钱塘江大潮属于潮汐运动,每年八月十五前后最为壮观。 2、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波浪运动。 3、海啸是海底地震引发。
4.下列对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海水的定期涨落现象 B.它是一种波速很快的巨浪,往往破坏力巨大C.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引起它的原动力 D.它是台风风暴引起的巨浪5.有关①叙述错误的是( )A.它是一种旅游资源 B.有时会造成灾害C.利用它一天可发四次电D.日、地、月呈直角时潮势最猛
4、海啸与海底地震特点密切相关,速度快,破坏力大。5、潮汐在日月地三者呈直线时,引潮力合力最大,潮势最猛。
四、水循环过程及意义材料一 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写出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动力以及水循环联系的圈层?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重力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2、在图中序号处填出水循环环节的名称。3、指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包含的水循环环节。(环节名称用序号表示) 海陆间循环:③①④⑤ 海上内循环: ③② 陆地内循环:③④
4、参与水量最多的水循环类型是?最少的是?使陆地水体得以不断补充更新的类型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5、台风“利奇马”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海上内循环(登陆前)、 海陆间循环(登陆)。
材料二 “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材料三 走在路上,“海景”随处可见;待在家中,却一不小心成为“海景”。2019年7月,一场大雨浇透江城武汉,久违的“看海”,又成为市民们的调侃词。材料四
6、读材料二,该工程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产生明显影响?主要改变了水资源的哪种分配方式? 地表径流、蒸发、下渗等环节 时间分配7、读材料三,武汉市“海景”随处可见的原因之一是硬化道路建设,请思考城市地面硬化对水循环有何影响? 加大降水变率、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和地下径流。
8、读材料四,说明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无植被的河流洪峰更大,且来的快退的快;有植被的河流洪峰更小,且来的慢退的慢; ②无植被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大,有植被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更小,全年径流较为平稳。9、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增加下渗,进而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植被还能增加蒸腾量,一定程度增加降水量,使降水变率更小。
材料五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季节性断流问题严重,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断流现象停止。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有持续减小的趋势。10、结合材料五,说出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蒸发蒸腾、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其中干预最多的是地表径流。
11、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12、分析近年来黄河三角洲面积持续减小的原因并说明可能造成的后果。
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调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措施
原因:中游黄土高原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河流泥沙减少;中游修建了水利枢纽工程,拦蓄泥沙;中上游工农业过度引水,使黄河下游水量减小。可能造成的后果: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降低,加剧土地盐碱化等。
材料六 某高中生做了水循环部分环节的模拟实验。13、①②③分别模拟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14、沙堆上的部分沙子被冲入水槽中,反映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还有哪些? 促进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其他意义: 水循环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名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①—蒸发 ②—降水 ③—地表径流
水循环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蒸发、蒸腾有利于减缓地面或者植物温度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降水也可降低地面和近地面大气的温度。 水循环可以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如尼罗河所流经的下游地区,荒漠中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 水循环的过程还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比如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等。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1-2题。1.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 ②④
水蒸气直接在膜下凝结,故无水汽输送环节;水滴进入容器,无下渗及地下径流环节。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完成3-4题。3.遵循全球水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分别是( ) A.79 13 B.79 8 C.21 13 D.21 84.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79、87分别代表海洋降水量和蒸发量,21代表陆地降水量,13代表陆地蒸发量,根据总降水量=总蒸发量,故二者的差值8单位为入海径流量。
人类可利用淡水形式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1-2题。1.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解析:第1题,a表示蒸发,植被增加,蒸腾加强,故A正确;植被会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及地下径流,故b地表径流减弱,c下渗减弱,d地下径流减弱;选A。
2.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第2题,城市硬化面积较大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易发生内涝,故植被浅沟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对雨水的滞留,减轻内涝。B正确。
右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完成3-4题。3.城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解析:第3题,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降水更多的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B正确。
4.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第4题,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顺透水岩层最终流入乙河,故甲河的径流减少,乙河增加。同时总的下渗量增加,径流量减少。D正确。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教学演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学前预习,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水圈的组成,海洋水,大气水,地下淡水,高海拔,太阳辐射,变化不大,冷中间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评优课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水圈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按冷暖性质分类,水循环过程及意义,为什么,能量交换,物质转移,塑造地表形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教学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下河,石芽与溶沟,天生桥,课堂总结,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