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综合训练题,共17页。
唐雎不辱使命
第二课时[中%&国教*^育出版~网]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选文,完成第1~4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源~:zzs*^te@%p.com]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中教网]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一、阅读《唐雎说信陵君》,完成第1~6题。[来源:zzs@t%ep.~c&*om]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①杀晋鄙②,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③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信陵君:信陵君,名魏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晋鄙:秦国大将,率军围困邯郸,信陵君窃来兵符假传王命救赵,被壮士朱亥锤杀。③赵王:赵孝成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存赵国( ) (2)人之有德于我也( )
(3)愿君之忘之也!( ) (3)唐雎谓信陵君曰( )
2.下面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中一致的是( )(2分)[来源:zzs&%tep#*.c~om]
A.何陋之有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怎样的意见?是否合理?为什么?[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唐雎不辱使命》中与秦王的对话方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信陵君的回答“无忌谨受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唐雎对信陵君的劝说中,在为人处事方面又有哪些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郑同北见赵王》一文,完成第1~6题。
郑同北见赵王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环,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荆庆之断,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敢不对乎?( )(2)亲尝教以兵( )
(3)许由无天下之累( ) (4)其将何以当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有强贪之国 臣南方草鄙之人也
B.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C.时宿于野 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D.王若无兵 若士必怒(《唐雎不辱使命》)
3.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标2处)
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1)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www.~z#zste&*p%.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别概括本文(《郑同北见赵王》)在的郑同和《唐雎不辱使命》在唐雎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z^step.#*com]
6.同为劝谏君王,郑同和唐雎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z*step^&.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晏子使楚》,完成第1~6题。[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晏子使楚[来源:~中教&%*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①,张袂②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③?’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④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⑤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⑦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⑧也,寡人反取病⑨焉。”
【注释】①临淄:齐国首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三百间:周制,二十五家为间,三百为七千五百户。这里是虚指,极言人口众多。②袂(mèi):袖子。③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④曷:何。⑤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避席即站起,表示敬重。⑥枳(zhǐ):即枸橘,与橘树不同种。果状似橘,但肉少而味酸。橘化为枳的说法无科学根据。⑦得无:莫不是,表委婉或推测的问话。⑧熙:同“嬉”,戏弄,开玩笑。⑨病:辱,没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今方来,吾欲辱之( ) (2)吏二缚一人诣王( )[w~ww.#z%zst*ep.c@om]
(3)圣人非所与熙也( )(4)晏子避席对曰( )
2.对下面各句中“使”字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晏子使楚 ②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③使子为使
④齐使使各有所主 ⑤使使贤主 ⑥何为使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⑤⑥/④
3.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吾欲辱之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B.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
C.吾欲辱之,何以也?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生于淮北则为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中~教&%网]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zz&st*ep#.com]
6.读了《晏子使楚》和《唐雎不辱使命》两篇文章中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ww.#zz*step.com%@~]
四、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第1~4题。
荆轲刺秦王(节选)
刘向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来源:%中*&教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⑪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卒]“猝”,突然。⑪[郎中]宫廷的侍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 (2)至陛下( )
(3)荆轲顾笑武阳 ( ) (4)秦王还柱而走(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轲 逐 秦 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来&%源^:中~教@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荆轲刺秦王》(节选)和《唐雎不辱使命》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B.《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C.《唐雎不辱使命》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D.《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荆轲刺秦王》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五、阅读《唐雎说秦王发兵》,完成第1~5题。
唐雎说秦王发兵
秦、魏为与①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③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④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⑥,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释】①与:党与,同盟者;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约:准备;④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⑤任:能力;⑥“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齐、楚约而欲攻魏(想要) B.老臣请出西说秦(游说)
C.魏来求救数矣(多次) D.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任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B.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C.大王之救不至 先生坐,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
D.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3.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魏 使 人 求 救 于 秦 冠 盖 相 望 秦 救 不 出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⑤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唐雎说秦王发兵》和《唐雎不辱使命》两文里,唐睢都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不同之处在于《唐雎说秦王发兵》凭 让秦王信服,《唐雎不辱使命》靠
让秦王屈服。
拓展延伸
1.拓展题: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写作: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你写一段话,举例歌颂这类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质。(字数:200左右)
示例: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中^%&国#教育@出版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参考答案及解析
比较阅读[www.~z#zste&*p%.com]
1.【答案】①只,仅仅;②出使;③告诉;④固执。
【解析】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徒:只,仅仅。②句意为: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到秦国出使。使:出使。③句意为: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谕:告诉。④从“三问,三以其人对”“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可以看出吕蒙正坚持己见,执:固执。
2.【答案】AA.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不同,介词,用,拿/介词,因为;D.不同,代词,那个/副词,难道;故选:A。
3.【答案】①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②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解析】如下重点词要准确译出:①而,连词,表示转折,但;逆,违背;与,同“欤”,疑问语气词。②既而,不久;卒,最终;果,果然。
4.【答案】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特点。
【解析】“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结合前文“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可知,唐雎照用秦王口吻,反唇相讥,表现了唐雎义正辞严,敢于斗争的特点。“尔”兼词,意思是“而已”“罢了”。这句话针对太宗的“卿何执耶”来说的,表现了吕蒙正寸步不让,据理力争的特点。这两个语气词的运用,表现了唐雎和吕蒙正义正辞严、据理力争的特点。
【乙】文参考译文:乙太宗想派一个人出使辽国,告诉中书省选一位能够认真负责的人把差使交给他。吕蒙正把一个人的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再次问人选好了吗?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还是不同意。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太宗说:“你为什么如此固执呢!”吕蒙说:“哪里是臣固执呢?明明是陛下对这个人有偏见吗。他坚持说:“出使辽国,只有这个人最称职,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太宗走下朝堂后,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如吕蒙正的气量大呀!”不久,最终让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类文阅读[来源:中@教^网*&%]
一、唐雎说信陵君
1.【答案】(1)保存,使……保存 (2)对于 (3)希望 (4)告诉,对……说[来源#~:z%zst@e^p.com]
【解析】要结合语境释义,如,第(1)句中的“存”是个使动词,第(2)句中的“于”是个多义的虚词,在句子中和“我”组成介宾短语,应解释为“对于”或“对”;第(3)句中的“愿”不能译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愿意”;“谓”在古汉语中有如下义项:①告诉;对……说。②说。③叫做;称为。④以为;认为。⑤是;说的是。结合语境,第(4)句中的“谓”的意思应为义项①。[www.*z@z&step.~c^om]
2.【答案】B 【解析】例句中的“之”和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余三项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分别为: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C.D两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3.【答案】别人对我有恩德,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德,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如下重点词语要准确译出:“于”译为“对”;“不可不”是双重否定,翻译的时候不要把意思说反了。
4.【答案】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的意见。合理。因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而对别人的憎恶不可表露出来。
【解析】提出的意见在唐雎对话的开头部分能找到,其合理性可根据唐雎对话的后半部分来分析。
5.【答案】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温和谦虚尊敬。唐雎劝说秦王的方式:强硬坚决。
【解析】可从选文中唐雎对话的内容和语气及《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对话的内容和语气的角度分析对话方式的区别。
6.【答案】可以看出他是个虚心学习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错能改的明君。我的收获:要知恩图报,谦虚谨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
【解析】第一问可分别从接受别人意见的态度、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角度分析;第二问可分别从唐雎和信陵君的角度谈自己的收获。
《唐雎说信陵君》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遵照你的话去做。”
二、郑同北见赵王
1.【答案】(1)回答 (2)兵法 (3)牵累 (4)抵御,抵挡[来源:zzs%te^p.~co#&m]
【解析】要结合语境释义,如,第(1)句中的“对”,结合郑同对话的内容,应是“回答”;第(2)题中的“兵”在古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有:①兵器;武器。②军队;士兵。③战争;军事。④兵法,战略。结合语境,意思应为义项④。第(4)句中的“当”可结合后面的宾语“之”理解为动词。
2.【答案】 C 【解析】解答这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即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如C项中的第一个“于”是介词,意思为“在”;第二个“于”虽然也是介词,但相当于“从……”,故其意义不相同。其余三项分别为:A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中的“尝”均为副词“曾经”;D项中的“若”均为连词“如果”。
3.【答案】欲宗庙之安/ 壤地不削 /社稷之血食乎?
【解析】要根据句意断句,画线句的句意为:“(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据此可将画线句断为三个分句(标2处“/”)。
4.【答案】(1)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2)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解析】如下关键词要准确翻译:第(1)句中的“兵”译为“兵法”;“狙”本义是“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故”译为“原来”;“意”译为“猜想”;“好”译为“爱好”或“喜欢”。第(2)句中的“圉”,通假字,通“御”,即“防御”;“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
5.【答案】郑同: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答这题,要通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然后结合文中对人物的相关描写来分析,如《唐雎不辱使命》中,通过写唐雎和秦王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正气凛然;而从《郑同北见赵王》中“寡人请奉教”可以看出郑同不仅善于辞令,还谦虚文雅。
6.【答案】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意思对即可。)
【解析】《郑同北见赵王》《唐雎不辱使命》两文同为劝谏君王,但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各有不同:唐雎面对秦王的无理和挑衅是针锋相对,直言相谏,不留余地;而郑同劝诫赵王是间接提示,婉言相劝。
附《郑同北见赵王》译文: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随侯之珠,持丘出产的美玉,揣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荆庆那样的果断,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三、晏子使楚
1.【答案】(1)羞辱 (2)到……去 (3)同“嬉”,戏弄、开玩笑 (4)座位
【解析】要结合语境释义,如,第(1)句中的“辱”,根据后面的宾语“之”,应是动词“羞辱”。“诣”在古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有两项:①到……去;前往。②拜访。第(2)题中的“诣”结合语境应为义项①。第(3)句中的“熙”是个通假字。第(4)句中的“席”要结合前面的动词解释为名词“席位”或“座位”。
2.【答案】D 【解析】题目中所选句子里“使”的意义分别为:①②(出使)/③⑤⑥(让、派)/④(使者)。
3.【答案】A 【解析】A项中加点的两个“之”都是代词;其余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为: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介词,“在”\介词,“从”。
4.【答案】(1)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2)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3)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解析】如下关键词要准确翻译:第(1)句中,袂(mèi):袖子。阴:同“荫”。比肩继踵(zhǒng):肩靠肩,脚靠脚形容人多。比:并列,靠着。踵:脚后跟,这里代指脚。何为(wèi):怎么能说。为:同“谓”。第(2)句中,酒酣:酒兴正浓的意思。诣(yì):到……去。第(3)句中,徒:只,仅仅。实:果实。
5.【答案】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
【解析】答题时,可从选文内容(情节)中分析二者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方法。如,在强敌面前,不畏强暴,能够镇定自若;同时也表现了唐雎机智,勇猛过人,敢于挑战强敌的精神。晏子则是纯靠幽默机智的语言战胜对方的。
6.【答案】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解析】可从晏子和唐雎身上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所具有共同具有的品格。如,二者都爱自己的国家,为维护自己的国家与对方交涉;二者在出使他国后,都表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特点等。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五尺高的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人挨着人,肩并着肩,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使者被派遣出使贤明的君主那儿,不肖的使者被派遣出使不肖的君主那儿,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委屈下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大王您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国家的人?’他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说,‘他犯了什么罪?’我们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国家的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人,我反而自讨没趣了。”[来%源:&~中*^教网]
四、荆轲刺秦王(节选)
1.【答案】(1)两手捧着(2)殿前的台阶 (3)回头看(4)通“环”,绕
【解析】要结合语境释义,如,第(1)句中的“奉”要结合后面的宾语“樊於期头函”(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来解释;第(2)句中的“陛”不能和“下”和起来解释为“对帝王的尊称”,是名词“台阶”;第(3)句中的“顾”课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入门而不顾”中的“顾”来理解;第(4)句中的“还”是个通假字。[来源@:中教*网&~%]
2.【答案】方急时/ 不及召下兵/ 以故荆轲逐秦王[来源:zzst%ep#.&@com^]
【解析】要根据句意断句,画线句的句意为:“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据此可将画线句断为三个分句(标2处“/”)。
3.【答案】(1)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2)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3)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解析】如下关键词要准确翻译:第(1)句中,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第(2)句中,剑坚:剑插得紧。第(3)句中,卒,通“猝”,突然。
4.【答案】A 【解析】A项中“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的理解和分析不合文意。根据文中第三段内容可知,其余臣子并非“袖手旁观”,
而是“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加上按照秦国的法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所以不是其余臣子不想救秦王。[中国^教#育~出&版%网]
《荆轲刺秦王》(节选)译文: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野蛮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扎着站起来,扯断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五、唐雎说秦王发兵
1.【答案】D【解析】D项中的“任”的意思是“能力”,而不是“任务”。
2.【答案】C
【解析】C项中的两个“至”都是动词“到”的意思。其余三项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为:A项,副词“将要”/连词“况且”。B项,动词“认为”/介词“用”。D项,名词“党与,同盟者”/语气词“吗”。
3.【答案】魏使人求救于秦| 盖冠相望| 秦救不出
【解析】要根据句意断句,画线句的句意为:“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据此可将画线句断为三个分句(标2处“/”)。
4.【答案】(1)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予太无能了。(2)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而且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中@国教^育%&*出版网]
【解析】如下关键词要准确翻译:第(1)句中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是”译为指示代词“这”;“任”译为“能力”。第(2)句中的“是”译为“这”,“亡”译为“丢失”,“强”译为“增强”。
5.【答案】利益(道理);武力
【解析】在《唐雎说秦王发兵》一文中,从“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的言辞看出,唐雎着重是从秦国的利益的角度来劝说秦王的。而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先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是用武力让秦王屈服的。
《唐雎说秦王发兵》译文:
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魏国有个叫唐且的人,年纪有丸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泰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佑出发。唐且见到了秦王,秦玉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且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予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凭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将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而且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匝下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且游说的结果。
拓展延伸
1.【答案】示例: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
【解析】列举的人和事必须是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言之有据即可。
2. 【答案】示例: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为争取民主自由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仰。
【解析】列举的人和事,只要是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的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测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后复习题,共13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10*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同步练习题,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