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语文九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作业(第一课时)第1页
    统编语文九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作业(第一课时)第2页
    统编语文九下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作业(第一课时)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课时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  然无恙  B.小未孚  难以置C.公问其  无缘无  D.弗敢  变本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来源~:中教^*网&%](1)又何焉(                   (2)小大之         [中国教^#育出~&版网%](3)神弗也(                 (4)望其旗         3.下列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树(《醉翁亭记》)C.万钟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D.苟全性命乱世(《出师表》)4.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又何间焉?  B.忠属也,可以一战。C.公将驰              D.彼竭我盈,故克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1)①牺牲玉帛:。 作出牺牲:。(2)①小大之:。   逃跑:。[来源:^*中&%教网@](3)①虽不能察,必以:。   动人:。[ww@w.z#~z&st*ep.com](4)①之属也:。   于人民:。6.仿照示例,在理解加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成语。示例:三而殚精竭虑观其南辕北辙(1)伐我:(2)齐人三(3)惧有焉:(4)望其旗(5)小信未(6)夫大国,难也:(7)未能远(8)之:[中国教@*育出&版网~#]课内阅读阅读课文曹刿论战完成725[www.z&^zs#tep.c*o~m]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7.解释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肉食者()(2)忠之也()(3)公将之()    (4)惧有焉()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请见见多识广          义勇为           各抒己B.小未孚        言而有          杳无音信信手拈来C.公与之乘乘风破浪          虚而入           兴而来[来*%源:中教^网&~]D.遂逐齐        未捷          百万雄           仁义之[中~国&^教育出#*版网]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来源:中@教网*^&%]A.①又何焉②中力拉崩倒之声B.①忠之也②引凄异C.①战则从②俟其欣悦,则又[来源%&^@:中#教网]D.逐之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齐师我/竹取道[中国教@育出版#~^网*]B.牺牲玉帛,弗敢也,必以信/大王惠,以大易小,甚善C.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D.既克,公问其/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A.又何/不容发                 B.望其旗/所向披C.公将/喧天                 D.未孚/手拈来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肉食者谋②莲出淤泥而不染B.①可一成②君之力[来源:z~@z^step.#*com]C.①战长勺②所患有甚死者D.①登轼望之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来源^:中~#&教*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惠未遍,民弗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zzstep*.^com]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翻译:(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中^国教育~@出*版网#]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的诉讼事件,与“小惠”和“小信”相比,更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具备了迎战的条件。【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理解:曹刿能敏锐地观察战场形势的变化,他根据“辙乱”“旗靡”判断齐师撤走了伏兵,认为可以追击敌人了。[来源:zz%ste*&p.c~o^m]15.请写出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16.对“齐师伐我”一事,曹与“乡人”的态度有何不同[来源:zzs%t&ep.^c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阅读第二段,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理在哪些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来^源:@中教网*&#]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来#源:z~zstep*.co&m%]22.从全文看,对鲁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庄公大敌当前,能礼贤下士,虚心纳谏。B.鲁庄公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能够取信于民,获得国人的支持。C.鲁庄公在战场上能审时度势,把握好反攻和追击时机。D.鲁庄公在作战中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充分信任曹刿的军事才能。2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2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来源~:zzste%p.c&*#om]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曹刿的言论,而一概不提战争的经过,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叙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来*源%:zzstep.^com&@]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参考答案及解析基础训练[中国教育出@&^版~网*]1.【答案】C【解析】A项中加点的两个“安”的意思分别为:“养”和“病”;B项中两个加点的“信”的意思分别为:“信用”和“相信”;D项中两个加点的“加”的意思分别为:“虚报”和“更加”;C项中两个加点的“故”都是“原因,缘故”的意思。[中^国教育@%&*出版网]2.【答案】⑴参与。⑵诉讼事件(或:案件)。 ⑶赐福,保佑。⑷倒下。【解析】⑴“间”是古今异义词,这里的意思是:参与;⑵“狱”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指的是案件。⑶“福”是词类活用,这里是动词,保佑,赐福;⑷“靡”根据句意: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可知其意。3.【答案】C【解析】例句中的“于”和A.B.D三项中的“于”均为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4.【答案】B【解析】A.C.D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分别指代“这件事”“敌军”“敌军”;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5.【答案】(1)牺牲:①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②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狱:①案件    ②监禁罪犯的地方  (3)情:①实情    ②感情    (4)忠: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②忠诚[w#ww.&zz~s*t%ep.com]【解析】每小题中①②两句分别运用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结合语境解释每个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即可。6.【答案】(1)师出无名   (2)一鼓作气   (3)危机四伏   (4)所向披靡 (5)不孚众望(6)高深莫测   (7)足智多谋   (8)攻无不克【解析】所写的成语,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含有原句中加点词,二是所含的“加点词”的意思必须与原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如“齐师伐我”中的“师”和“师出无名”中的“师”都是“军队”的意思。课内阅读7.【答案】(1)目光短浅(2)职分(3)追击(4)伏兵【解析】(1)句意:当权的人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2)句意: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属:职分。(3)句意:鲁庄公要下令追击齐军。驰:追击。(4)句意: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伏:伏兵。8.【答案】D 【解析】A.见:拜见,觐见/见识/看见/意见。B.信:信用/信用/消息/随意。C.乘:乘车/趁着/趁着/趁着。D.师:军队。其余各项与之相同。9.【答案】D【解析A项,参与/夹杂;B项,这一类/连接;C项,请/请教;D项,前后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选D10.【答案】C【解析】A项中两个加点的“伐”的意思分别为“攻打/砍伐”;B项中两个加点的“加”的意思分别为“虚报/给予”;C项中两个加点的“虽”都是“即使”的意思;D项中两个加点的“故”的意思分别为:“原因/旧、原来”。11.【答案】B【解析】A项,“间”理解为“参与”/“空隙”;B项,“靡”理解为“倒下”;C项,“鼓”理解为“击鼓进攻”/“鼓声”;D项,“信”理解为“信用”/“随手”。12.【答案】B【解析】A项,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前后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在/比;D项,表承接关系/却,表转折关系。故选B[来%^源:中教网#~&]13.【答案】(1)做大官的人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2)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3)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4)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5)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6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解析】(1)中的“肉食者”指做大官的,“谋”指“谋划”,“间”指“参与”。第(2)句中,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第3)句中,惠:恩惠;遍:普遍;从:跟从。第(4)句中,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第(5)句中辙:车轮碾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遂:于是,就。逐:追赶,这里指追击。第(6)句中,竭:枯竭;盈:充盈;克:战胜。本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充出“士气”。[中~%&国*教育出^版网]14.【答案】【甲】  【解析】乙项,“撤走了伏兵”错,前面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的句子。说明曹刿还担忧齐军有埋伏。15.【答案】一鼓作气【解析】读通全文,关注文中出现的四字短句,如“衣食所安”“下视其辙”“一鼓作气”“彼竭我盈”等,理解这些短句的意思,从中找出成语。16.【答案】“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来源:zzst*#~ep&^.com]【解析】文中“曹刿请见”写出了曹刿对“齐师伐我”这件事的积极关注和参与意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写出“乡人”认为“齐师伐我”这件事是“肉食者”去谋划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紧扣以上两个关键句,分析曹刿和“乡人”态度的不同。17【答案】两军对垒,紧张的战斗形势。【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首先锁定第二段,逐句分析,“战于长勺”交代作战的地点,写出两军对垒的场面;“公将鼓之”写出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齐人三鼓”写出战鼓声声震天响,齐军蓄势待发的情景。读这些语句,从中筛选出“对垒”“紧张”等信息。[www&.z~z*s#tep.com@]18.【答案】肉食者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分析战前、战中、战后的肉食者和曹刿的不同表现来做答。19.【答案】①“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②善于抓住战机;③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解析】读题干,“借曹刿之口”提醒我们要把握住文中对曹刿进行语言描写的句子来作答。“忠之属也”是曹刿对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做法的认可,认为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夫战,勇气也……”表明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把握战机;“夫大国,难测也……”表现了曹刿的细心谨慎。综合上述分析,分条概括作答。[来源:*中%^~教网#]20.【答案】鲁国取胜的原因有: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解析】可以分别从时代背景和文章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结合当时背景来看:鲁国能以弱胜强,重要原因就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体现了鲁庄公的取信于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这也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21.【答案】A  【解析】应是详写战前,略写战中,战后。22.【答案】C 【解析】C项中应是曹刿而不是鲁庄公。23.【答案】A【解析】A项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但他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而非人格的卑鄙。 [来@源:z%zstep.&^co*m]24.D【解析】D项中“一概不提战争经过”是错误的,文中“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都是对战争经过的叙述。25.【答案】B【解析】“政治抱负”是指个人在国家治理和自身仕途方面所追求的目标。B项,“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是错误的。曹刿知道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显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战争中准确把握进军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相关试卷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一课一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课内阅读,课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随堂练习题,共13页。

    初中语文马说第一课时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马说第一课时练习题,共4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