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概括归纳专题+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之概括归纳专题+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要点梳理,方法点拨,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阅读文学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
之
概括归纳专题
归纳概括
一、要点梳理
(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抓线索
比如有明显的时间标志词、地点标志词的文章就比较容易把握。我们特别来说明一下情感线。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文中有“从不大佩服”“厌恶”“憎恶”“有新的敬意”“怀念”等词语,很明显这篇文章是按照感情变化为线索的,也是现在初中语文考查比较多的。难度相对高些。
2.根据题材内容,分析结构层次
(1) 记叙文
记叙文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这四类型。
写事为主的文章应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写人为主的文章应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来分析。也可以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文章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所以要重在分析作者的情感。
由于中考时重在考查散文较多,所以记叙文这里我们不做重点讲解。
(2)散文
1写事为主的散文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层次。如《洞茶》一文,我们应按照“初见砖茶,不以为意” “茶砖相伴,温暖安慰”“误买茶砖,绝望黯然”“重逢茶砖,思念感动”这样的层次来把握文章结构。
2写人为主的散文:
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如《忆冼星海》一文,通过对其语言等的描写,重在突出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
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如:《我的国文老师》对老师的厌恶、对老师的敬佩、对老师的怀念这种情感变化,可以据此分清文章的层次。
3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文章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如《啊!平原》一文,作者描写了平原及平原上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平原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3)小说
小说分析结构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层次。特别要注意文章起承转合的关键情节。
(二)根据题目关键字锁定答题区域,整合作答。
“答准答全”,不仅是对文本信息题的要求,也是对整张试卷的要求,反映了一种答题的境界。要达到这一点很困难也很复杂,它对答题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这里,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从做题实践当中提出几点注意事项,以便考生逐渐达到“答准答全”这一要求。
1.注意筛选的范围
有的题目筛选的范围很明确,但多数考题没有明确的筛选范围,只提供了题干原句,这时,确定筛选范围对于答全要点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确定筛选范围首先是遵循“就近”原则。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点。确定了这一范围,就掌握了主要答题点。其次是适当扩大筛选范围,这个较大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的关键词语出现的其他地方,剩下的答题要点有可能在这些地方。
2.注意内容的层次
当筛选范围确定后再出现答题要点不全问题,恐怕就与未把握好内容层次有关了。一般而言,要对信息集中的段落仔细阅读,划分层次,分层提取要点,这样才可以保证要点不遗漏。
3.注意整合、概括的方法
大多数考生做此类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题的某个要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题靠的是对某些关键词语的组合,换个角度的转述,用一个更“上位”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自己挖掘概括。记住:全用原文的话太呆板,全用自己的话太危险,原文的话与自己的话相结合最保险。
4.要有“因分赋点”意识
这种题不像其他题一点两分,而多数情况下是一点一分。因此要根据分值的多少来大致确定要点的数目。
二、方法点拨
这里我们把归纳概括题的常考题型归纳为三种:
(一)情节梳理类
主要是以表格和填空题为主。多梳理文章的情节及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心理。
1.由已知推未知。根据已经给出的示例,总结答题结构:一般写人记事类的文章都为“某人+某事”,要结合具体示例来总结,有时还会有“时间/地点+人称+事件+结果”等。写景的文章多为“景\物+特点”。
2.定区间。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或要求,划出大体的答题区域。
3. 整理语言,按类答题。注意概括情感题时如果原文有比较合适的描述心理及情感变化的词语则选用原文中的词;如果原文没有合适的词,通过人物描写(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揣摩情感变化。
(二)直接概括类
直接概括类有两种类型:段落的概括及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1.段落的概括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段话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若无关键句,则可以通过辨认语句之间的关系,如把前面作铺垫、引入性质的话及后面解释说明性的话去掉后,来进行概述总括。
(3)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2.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
记叙文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则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即可。
散文对整篇文章进行内容概括重在把握作者所描写的对象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小说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则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归纳概括。
(三)原因分析类
归纳概括题除了典型的情节梳理类和直接概括类还有一些对原因、特点等的概括分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筛选及概括的能力,注意要点要全面。
常见题型: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不同树种的落叶,特点纷呈。请你把每种树落叶的特点加以概括,整理出来。
2.请仔细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梅州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神奇的狗
星新一
那天的电视新闻节目,十分吸引人。
屏幕上的画面是午后的一个宁静的公园,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正在园中散步,一个40岁上下的中年人牵着一条狗从后面追了过来。追到身边,那条狗突然汪汪吠叫,那男子不由自主地回转身来,狗的主人便出示了自己的证件,说:“你要想跑,我的狗就会把你撕成碎片。我是警察,奉命逮捕伪造证券的罪犯!”
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对方自语道:“怎、怎么,两年前的……”他意识到自己说走了嘴,但已来不及。犯人被警车拉走了。公园里只剩下了警察和那条狗,女播音员问警察:
“好厉害的狗哇!犯人竟不得不说出他两年前的事儿……”
“是呀,是这样。我们依靠的线索,仅仅是他伪造时用过的铅版。”
“这么说,是让狗嗅了犯人留在铅版上面的微弱气味喽?”
“是呀。不久前,我一直担任训练警犬工作。训练过好多警犬,可以说精于此业。但这条狗却尤为特别,所以给他起名叫‘阿特'。这名字并不响亮,但足以表明它具有其它狗不具有的能力。警犬在狗类中出类拔萃,阿特更是佼佼者。”
“根据两年前的气味破案,其本事难以用语言形容啊!”
“不过,正如刚才那样,确实抓住了犯人。这究竟是它的特异功能呢,还是有某种神灵附体,我只能称作不可思议。由于我能很好地训练、指挥阿特,所以,上司决定让我负责追捕犯人。”
看过这段新闻节目的人,尽管议论纷纷,但都无不感到惊异。
阿特又建功勋,电视台予以了现场报道。此后,因为有充分的把握,阿特一出动,摄影镜头就对准了它。阿特进到一座漂亮的公寓。在门口,公寓的管理员正想阻拦,见警察出示的证件,便点了点头。爬到三楼,阿特在一个房门前停住。警察上前按门铃,只听里面有人应道:
“谁呀?”
“是警察,想了解点情况……”
门开了,一个衣着讲究,神情紧张的男人探出头来,阿特趁隙钻进室内,吠叫起来。那个人顿时惊慌失措。警察说:
三年前有起肇事潜逃案,肇事者就是你,撞死了一位老人。”
“怎么,三年后竟找到了我,当时没有谁看见呀!”
“老人的衣服上留有你车子的汽油味嘛。”
“万没想到……”
就这样,警犬阿特解决了一个个又一个的疑难案件,不仅在日本国内风靡一时,而且在国际上也成了新闻,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有人认为:
“莫不是作案后,良心受到谴责,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而阿特在很远的地方,也可微妙地测知这种恐惧感觉吧。”
“我们感兴趣的是,犯人见了阿特便马上供认不讳。恐惧感固然是有,但迫使他交待罪行的,恐怕还是阿特的吠叫声。”
“我再提个假设,可能只有阿特才能和其它的狗类交流信息。一旦其它狗发现了犯罪行为,阿特立即会知道。”
无需说明,魅力就在于此。
《阿特之歌》出现了,灌制唱片时,在孩子们演唱中还加进了狗的叫声。这首歌虽不能说是大受欢迎,但也经常作为点播节目在电视台播出。每次阿特立功,电视新闻报道时也配上这首歌。
有一次,一个男人在出租车的收音机里听到了这首歌和歌中狗的叫声,不由惊恐万状,面色铁青,赶紧在警察局门前停下来,进去交待了自己往日的罪行。因为他认定总有一天狗会追到他身边吠叫,想逃也逃不掉。此事又成了一条新闻。罪犯想到与其有一天束手就擒,莫不如主动坦白,还可以减轻罪行,于是投案自首的人络绎不绝。
一天,那位警察被叫到上司的办公室。室内只剩下他们二人时,上司表扬说:
“阿特计划确实进展顺利。你的表演很充分,阿特的演技也很超群啊!”
“诚如您所说,且不要说特异功能,就是一般警犬的本事它都不具备。谁也没有发现,阿特的破案是预先策划导演的,完全是凭借检举信和查明的线索,几乎都清楚了谁是犯人后才出动的。啊,一切顺利。总而言之,自首的人不断增加,我们成功啦!”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有删减)
1.下面是警犬阿特的独白,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完整。(3分)
1.①我嗅了嗅老人衣服上的汽油味,抓住了肇事潜逃者。
②罪犯听到《阿特之歌》,就主动投案自首。
二、文学作品阅读
潇洒走一回
耿艳菊
①早晨的公园,明媚清新。红砖道上,稀稀疏疏有一些遛弯的人。一位老者走在我的前面,白衣白裤,清瘦、精神、步态矫健,颇有道骨仙风的模样。他的右手腕上戴着个小巧的录音机,正放着歌曲:“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是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很老很熟悉的歌。看着老者清瘦、潇洒的背影,我突然想起郑老师,想他如今也应依旧这般洒脱吧。十几年前,我们小镇中学里郑老师,便最喜欢唱这首歌。
②郑老师那时四十多岁,从市里的重点中学调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镇。传言说郑老师脾气又坏又执拗,才被下调。可是,我们见到的郑老师却没有失意人的落寞和惆怅,而是笑呵呵地哼着歌,意气风发。
③郑老师被安排教语文,又担任班主任,新来乍到,很是忙碌。学校开设了音乐课,却没有音乐老师,音乐课总被其他科老师占去,要我们做习题。不久,郑老师就自告奋勇,向学校毛遂自荐,又做起我们的音乐老师。
④郑老师教我们的第一首歌就是《潇洒走一回》。后来这首歌简直成了郑老师的代言,只要学校举办活动,让表演才艺,他就会潇洒地唱一回。
⑤郑老师不仅喜欢唱歌,还喜欢看书,写写画画,一手毛笔字写得更是行云流水。学校当时把大门口旁边的那一排平房给他分了两间,一间厨房,一间卧室,其实已经很宽裕了。可他的一车书放哪里呢?郑老师发愁,那是他的心肝宝贝呀。他转来转去,忽然灵机一动,有了主意。卧室在那排平房的最边上,他买来红砖青瓦水泥等材料,借卧室外面的那面墙自搭自建了一个八九平方米的小书房。
⑥起初,很多人看不上郑老师的这种讲究,还嘲笑了他一阵。郑老师依旧保持着他笑眯眯的风度,对谁都是一团和气。郑老师在他的小书房周围种了好几种植物,爬山虎、蔷薇、扁豆、红梅……春天,蔷薇花幽香静谧;夏天,爬山虎青碧葱郁,爬满了书房的墙壁房顶,书房成了最清凉养眼的地方;秋天,扁豆也爬上了墙,紫色的扁豆花在秋风里恣意悠闲;冬日里,梅花绽放,映着门前大雪,清美绝伦。
⑦郑老师的小书房成了校园里最别致的一道风景,而书房里也别有洞天。郑老师最崇拜他的本家郑板桥,洁白的墙壁上到处贴着郑老师自己写的郑板桥的对联诗词,如“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还有他临摹的墨竹图和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⑧郑板桥的很多故事都是郑老师讲给我们听的。有一回,班里两个男生因前后桌空隙问题动手打了起来。郑老师没有问原因,也没有批评他们,只淡淡一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讲起郑板桥做官时,他的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各自向前抢修围墙,以致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他,希望他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时便做了这一首诗。而邻居知悉此诗后,非常感动,双方遂各自退让三尺。
⑨真正让很多人对郑老师刮目相看的是那次教师评优。郑老师为了让年轻的小赵老师评上优秀,竟放弃了竞争。有人笑他傻,郑老师不多做解释,只是按他一向的作风和气地淡淡一笑,说,小赵年轻,又这么优秀,本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小赵老师家在城里,孩子又年幼,来回跑着很是辛苦。如果评上优秀,他有可能调到城里,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这全是郑老师的一片厚朴善意。
⑩后来,我们离开小镇,到外面读书,又踏入社会,同学们偶尔相聚,谈起过去,总要提到郑老师。他的为人风度和人生态度,在岁月里像一颗颗明珠,散发着温暖明亮的光芒。一辈子那么短,何不潇潇洒洒,抖落满身的风尘仆仆,细赏这人间万象、日月升沉呢?
(《羊城晚报》) 2019年09月29日第9版)
文章回忆了郑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快速浏览文章,根据故事情节,可知第②段叙述了一件事,可概括为:郑老师从城重点中学下调到偏僻的小镇,没有落寞和惆怅,而是笑呵呵地哼着歌,意气风发。第③④段,写郑老师的工作情况,主要情节可概括为:郑老师毛遂自荐兼任我们的音乐老师,《潇洒走一回》成了他的代言。第⑤⑥⑦段,写郑老师自建书房,享受诗意生活的事。第⑧段,写郑通过讲故事,化解学生矛盾的事。第⑨段,写郑老师为了让其他老师评上优秀,放弃了竞争的事。把这些事件概括起来,即为本题答案。
(1)郑老师被下调小镇,不见落寞只见意气风发;郑老师自荐代教音乐,《潇洒走一回》成了他的代言;郑老师在卧室边上自建小书房;郑老师用郑板桥的故事化解同学矛盾;郑老师礼让年轻教师评优。
三、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家的样子
吴克敬
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内,在装饰布置上,可谓费尽了心思,却总是感到难以尽如人意,不仅活动的空间小,而且缺少阳光的清明和地气的爽朗,尤其在炎炎的夏日,更感到热浪滔滔,苦闷难捱。不由怀念起绿荫匝地的农家小院,集纳着乡野的灵气,洒落着沁凉的清新,那是一种怎样舒心惬意的享受啊!
黄土平夯的院落里,有一棵枣树,有一棵桑树。枣树下置了一方捶布石,黑油油的石面上,光洁如一面镜子,母亲和姐姐织下土布,用心地浆了,在太阳下晒得还余一点潮气,收起来,折成一厚叠的布坯,平铺在捶布石上,母亲和姐姐便会轮换着举起两根枣木棒槌,很有节奏地在布坯上捶打。即使不在小院,老远也能听见母亲和姐姐的捶布声,节奏忽而紧,忽而慢,听着不啻一曲美妙的打击乐曲。听母亲讲,布坯只有浆了捶了,才更耐穿呢!
桑树下置了盘石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石磨还很忙碌,隔不几天,母亲会借来集体的牲口,套在磨道里拉磨,沉重的石磨转起来,轰隆轰隆地响。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讨厌石磨转动的声音,也怕见牲口戴着暗眼,绕着石磨转圈的样子,感觉一个鲜活的生命,非被那低沉的声音碾碎了不可。但极喜欢磨缝里不断流出来的碎麦粉,母亲用簸箕收起来,倒进磨道旁一个面柜的箩儿里,咣啷咣啷箩出细细的面粉来,那可是养命的蒸馍和面条啊!更细的面粉飞扬起来,扑在了母亲的手上和脸上,使母亲看起来白了漂亮了。后来通了电,石磨子不再用了,可是到我离家而去时,石磨还在桑树下盘踞着,显得很沉默的样子。
枣儿熟了会落下来。
桑葚熟了也会落下来。
一个在夏天,一个在秋天。桑葚枣儿落地的日子,最是小院热闹的时候,母亲会招呼几个大人,撑起一个布帐,摇着树枝,让桑葚枣儿落下来,接住了,收在一个篮子里,送给一村的人,都尝上一口。
小院里还开着一方小菜园,找来一块一块的半截砖,沿着菜园的周边,狗牙似的栽起来。春上的日子,母亲给小菜园先是施上底肥,把土刨得虚虚的,点上两行豇豆,栽上两行韭菜,又种上几窝丝瓜和油葫芦,以及三两株向日葵,地表的土一干,母亲就浇一遍水,菜苗长出来,扯出蔓来了,母亲就搭起架子,由夏至秋的那段日子,小菜园的收成让母亲的锅灶上总是特别丰富多彩。来客人了,也不用着急,摘一把豇豆,割一撮韭菜,还有丝瓜、葫芦什么的,也采来一些,或清炒,或干煸,或油焖,凑在一起,就是一顿好饭了。如果是朋友稀客,还会摆上酒杯,亲亲热热地碰了,吱喽一声喝下去,脸上便都起了红晕,嘴头上也就放得开了,说一说久不见面的相思之情,聊一聊听来的乡间趣事,这样的日子,是怎样的逍遥自在啊!
好读闲书的我,时常就坐在小院里,任凭蝉儿在树梢上聒噪,任凭蝴蝶从头顶飞过,我喝一口凉茶,翻开一本喜爱的书,钻进墨香四溢的文字中去,有滋有味地品读着,一忽儿可能手拍膝盖,怒骂出声,一忽儿又会眉喜眼笑,呵呵自乐……这才是家的样子啊!
离家太久了。怀念家的样子,感觉又清晰又模糊,意识里乡下的家便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画。
豆棚瓜架、蝶飞蝉鸣的农家小院,宛若世外桃源,梦里已回去了许多次,已经仙逝的母亲还坐在枣树和桑树下,忙着她的家常,我在一旁读着书。梦醒了,真想远离喧嚣的城市,抛开碌碌的功名,作别蜗居的楼屋,回到母亲留下来的农家小院里,让心通通透透地安静下来。
(凌河摘自《西安晚报》2019年3月8日)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12 题。
老罗师傅
王尚桐
老罗师傅是位送水工。我也记不清老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为我们小区送水的,他好像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瘦瘦高高的老罗木讷寡言,河南人,见人只是嘿嘿一笑。因为种田难以支撑儿子上大学的开销,年过半百,进城打工。除此之外,大家对他的信息知之甚少。人们也不知道老罗公司的名称,每次见水桶快见底时,只要拨打老罗永不关机的手机,即便是夜间八九点钟,老罗也挪着不慌不忙的步子,登楼送水,撩一把汗,换上塑料鞋套,将一桶
“阿依苏”矿泉水稳稳装在饮水机上。交接十二元水费,拎着空桶,嘿嘿一笑后转身离开。有时家中临时有事,锁门不在,老罗便会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再付费。一天又一天,老罗成了小区中的一员,家家离不开他。
炎热的夏天来了,小区时不时会陷入“水荒”,邻居们可能都觉不到老罗多年如一日的存在。老罗解释道,天热山上的泉眼越来越细,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拉水车每次都需要排队好长时间,小区也疯传老罗他们公司的水以次充好。山上的泉眼终于干涸了, 纯净水取代了矿泉水,价码也从十二元降成十元一桶。
小区的住户纷纷议论纯净水的水质,有沉淀了,出异味了,老罗听了,还是嘿嘿一笑,并不言声。人们也很快接受了老罗送来的纯净水,日子便又重回往日的平静。而老罗依然沉默寡言,依然及时送水,依然嘿嘿一笑。要说老罗送水有何不便,就是每次送水大家提前备好十元零钱,老罗不习惯移动支付。于是,有人调侃了:“老罗,我教你微信支付吧。”“老罗,再用现金支付就打折。”老罗依旧嘿嘿一笑,最多带着浓浓河南口音回一句话:“不中,小区里老人多,用现金支付习惯,不麻烦。”
老罗默默地送水,日子也静静地流淌。直到有一天,老罗的电话突然关机了,这可是从未出现的状况,人们种种猜测和抱怨。不久传来消息,老罗心梗,已经走了。这么突然!想想他的质朴和憨厚,想想他的尽职和尽责,大家叹息,好人一个。
老罗一走,大家只好按着水桶上的电话订购纯净水。一日,我打电话订水后,来了一位头戴棒球帽,戴耳机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很帅,很酷。我想以后就要和这位小师傅打交道了,便主动索要他的电话号码。小伙子头也不抬,“水桶上有电话,订水和公司联系。”我有点尴尬,不过这只是变化的开端。一次,打电话订水后,因临时家中有事锁门外出,回来时门口却没有往常一样的水桶。第二天,在小区碰到了小伙子,问起此事,他好一顿数落,抱怨我让他白跑一趟。还说以前都是师傅老罗替我们垫资,自己不会那样做的。
小伙子还规定了送水的时段,上午 A 区,下午 B 区,不再随叫随到,几乎一夜之间, 小伙子站在了舆论风口:送水不及时,态度生硬,只通过微信收费,老人们感到非常不便。不久,公司又开通了二维码订水,只需在平台上付费订水并填写地址,然后排队等候。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种送水方式。
从此,除了偶尔在小区照面,碰见小师傅的机会少了,生活也再度回归平淡。只是偶尔还会忆起憨厚的老罗,在楼道里晃动着瘦高的身形,剪开熹微的光影,扛着沉甸甸的水桶缓步走来。可是又有谁想过老罗师傅曾经在心里想过些啥呢?
老罗走了,和老罗一起走的,还有他的时代。
(有删改)
1、文章多次将老罗师傅与小师傅进行对比。请在下列相应处补写情节并分析这些对比的作用。(5 分)
五、阅读文学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父亲小记
舒婷
①父亲以诗书传家为自荣,可惜幼时贪玩好动,务多必杂。稍长,祖父年迈力衰,迫于一家十口生计,不再深造。考读财经任职银行,打得双手好算盘。非但双亲兄弟独自承揽,沦陷时期,侨信中断,还得接济泉州老家。一九四七年之后,与母亲结婚,也是将母亲的首饰当了又赎,赎了又卖,据说母亲亦无半句怨言。
②父亲年轻时玩点文字,假笔名发表于当时的报屁股上。兴趣嗜好五花八门,且季节阶段性地狂迷与衰减,终生不变的当是口腹之惠,善烹美食。发配三明山区挖煤,每信必列清单,从庆兰馅饼到黄金香肉铺,时逢三年灾害,此类高档食品绝迹。父亲并非不知,笔下走龙,聊慰肠腹之蠢动也。母亲流水邮去的都是炒面茶、鱼干和猪油,实际而珍贵。我姐妹俩托庇于外婆,外公略有家底,三餐雪白米饭照旧,不知窗外风雨飘摇,多少枝叶飘零。母亲不愿拖累娘家太甚,独自在食堂用膳,以便节约供应份额支援父亲,竟至全身浮肿,食细糠疗之。我与妹妹偷食母亲的炒糠拌红糖,香甜无比。只因当时,零食早已断绝。
③父亲从三明归,拉板车载货为生,一改文弱,腿脚健飞,肩膊鸟油有光。我兄妹三人插队,母亲逝,父亲深感寂寞,生活虽拮据,仍买一柄铁锄,劈园种花,起因于插队次年春节,我为攀一枝老梅几坠深崖。等我回城,屋旁小花圃略具规模,窗台、书桌常有鲜花。父亲的玫瑰在小岛居然有了名气,花友走动不绝。又转而去养黄鹂,见奇特造型的鸟笼必买,甚至扛回一综合大鸟橱。
④暮春时节,父亲泡一壶溪茶,装浅碟瓜子花生糖,卷一册武侠小说,将竹躺椅搬到花瓶边,此时“和平”玫瑰正肥硕,直径达二十一公分,头上各色黄莺长鸣短吟。怡然自得的父亲一展脸上的沧桑,遂撰两句短章自娱。
⑤右派改正后的父亲,虽不能“官”复原职,再当几年经理过瘾,却有了银行的退休工资,海外亲友也恢复了联系。开始背相机,以金庸小说为指南,寻访名山胜迹,登泰山,攀峨眉,走少林,自带乌龙茶小宜壶,饮遍天下第几泉,又嚼莼菜,食武昌鱼,筷子挑过桥米线,大快朵颐。拍无数这种姿态那种笑容的相片,闲来不仅自己回味,也待客。
⑥此时鸟笼常常大开,老鸟盘旋一周无奈归巢,新鸟当然投奔自由而去。十笼空了九笼。平台上玫瑰已瘦,惟常春藤窥机翻盆越栏,衍生出一片虚绿。众花委琐,不复当年矣。
⑦改革开放后,生活越加活络些。父亲以祖传残余的一点条幅扇面垫底,四下求字画;又搜罗几方寿石山,求名家镌刻“箴斋老人”几个字样。自编自印一册诗集,偶尔肯赐我一读,直言以告:触景生情者十中不过一二,大多读得;命题作文,酬祚应对者众,乃八股之外第九股。父亲怫然,嘿声:尔等新诗者,不解个中精髓也。
⑧那年父亲独自游杭州,逢“西湖诗会”,杭州诗友孙昌建扶我父同上游船,公刘、谢冕先生均在,与老父洽谈甚欢。公刘先生礼让,口称舒老先生。我父虽在兴头上,不觉抗声分辩:“我不姓舒,姓龚。”
⑨父亲对我将好端端龚舒婷三字砍伐成舒婷,一直耿耿于怀,几次与我商量改回去,却也知生米煮成熟饭了。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陈子善、蔡翔编)
(1)【散文·理内容】
文章开篇即说父亲“贪玩好动,务多必杂”,文中也记录了父亲五花八门的兴趣嗜好。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散文·品语言】
本文语言雅致有味。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暮春时节,父亲泡一壶溪茶,装浅碟瓜子花生糖,卷一册武侠小说,将竹躺椅搬到花瓶边,此时“和平”玫瑰正肥硕,直径达二十一公分,头上各色黄莺长鸣短吟。
(3)【散文·析闲笔】
有人认为第⑥段所叙花鸟之事与文章中心无关,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4)【散文·悟情感】
《朗读者》节目组正在筹备以“父亲”为主题词的新一期节目,准备邀请舒婷朗读本文。请你为节目组选择合适的朗读配乐风格,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配乐风格:A.温情舒缓 B.哀伤沉重
我选:
老罗师傅
对比
小师傅
1、
→
小师傅拒绝“我”索要电话号码的请求
住户不在家,老罗便将水放在门口,等下次再收费
→
2、
3、
→
只通过微信收费
对比作用: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练习考点30 议论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作者在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文章第一、二段文字有什么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议论文(论据概括),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作为引诱异性的信号 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