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模拟试题(一)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模拟试题(一),共14页。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
(2)恃人不如自恃也
2.翻译下列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乙】文中表达公孙仪观点的句子是:___。
4.从公孙仪对受鱼与枉法的关系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高贵品质?
阅读甲乙二文,回答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③尝采药至衡 ( ) ④深入忘反( )
6.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8.【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 一词相仿。
9.【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窥谷忘反( )
(2)晓雾将歇( )
(3)林寒涧肃( )
(4)尝秋夜坐钓月矶(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甲】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选自《曾文正公全集》
[注释]①制义: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②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③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种诗歌体载。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专之咎也( )
(2)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年与时驰( )
1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B.可以告我共赏之
C.凡专一业之人D.诸弟各有专守之业
16.用/线断句,限两处。
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8.这两篇文章都告诫了我们治学之道,甲文重在强调________,乙文重在强调__________。
【古文阅读】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部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____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
③已有备而不能克:_____ ④帝自幸其第省疾:_____
20.对甲乙两文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多劝谏指导,发表言论。
B.布衣,原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后来借指平民,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他在乙文中采取了围祁山、围陈仓、接连进攻边境等措施。
D.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2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22.选出画直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3.依据甲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一个成语说说它的含义。
参考答案:
1.(1)同“避”,躲避。
(2)依靠。
2.(1)不仅仅是品德高尚的人(贤人)有这种心。(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3. 舍生取义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4.清醒自律(防微杜渐),清正廉明(写上一点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恃:依靠。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
(1)非独:不只是;是心:这种心;
(2)夫:句首发语词;子:先生;嗜:喜欢;而:然而;者:……的原因。
3.
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提炼。
甲文开头,用“鱼和熊掌”设喻,说明遇到二者取一的情况时,要选择更珍贵的东西,引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因为“义”重于“生”,因此要“舍生取义”,这就是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
乙文中,通过回答弟子“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的问题,公孙仪阐明了“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能长自给鱼”的道理。文章最后总结的“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概括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从文中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以看出,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乙】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5. 不必 不值得 类 曾经 同返 返回
6.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7.(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个人感到很奇怪。
8.豁然开朗
9.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 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个虚幻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不足:不值得。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属:类。
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出来。反:通“返”,返回。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一闭一开”指的是水的南面“二石囷”的状态,应当与后句断开;“深广”和“不得渡”都是对主语“水”的修饰语,两个词应当断开。
所以停顿应该是: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本题重点词:
(1)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人迹:人活动的踪迹;异:对……感到奇怪。
4.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能力。
“开明朗然”意思是:眼前就明亮起来。分析甲文内容,“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思是: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所以“开明朗然”与甲文的“豁然开朗”一词相仿。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分析甲文,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知,渔人由山中小口进入,来到了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写出了桃源村民的淳朴好客,最后作者又以“不足为外人道也”来暗示渔人再次寻找世外桃源的结局;再分析乙文,“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和“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写出了刘子骥无法再次寻访石门仙境的结局;“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描写的穴中仙境也是不属于世间的奇特之地。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样更能说明是作者虚构的美好景象,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
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10. 同“返”,返回 消散 肃杀、凄寒 曾经
11.(1)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心意。
12.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3.月色美好,幽静
【解析】
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
(3)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4)句意: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尝:曾经。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
(2)然:表转折,可译为“但”;独往:独自前往;心:心意。
1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
“亦”为副词,译为“也”,应在“亦”前断一处;“以静意对之”形容作者在月下静静坐着,应在“以静意对之”前断一处;
故断为: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3.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展现了月色的美好,此时只有作者与张怀民在院中赏景,体现了环境的幽静;
根据【乙】文“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可知,作者半夜月亮升起来时来到虎丘,与月亮静静地对坐着,感觉与周围清净的景,体现了作者在虎丘体会到月色的美好,环境的幽静。
【甲】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建在高处供人乘凉赏月的楼台,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14. 过失 喜爱,爱好 达到 疾行,迅速逝去
15.B
16.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7.(1)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8. 专一(日专而已矣) 静心(夫学须静也)
【解析】
14.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首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1)句意: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咎:过失。
(2)句意: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嗜:喜爱,爱好。
(3)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4)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迅速逝去。
15.
此题考 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B.“之”为代词,代“心得”;
ACD.“之”都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能力。
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意思是: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不可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提精神”,故其后断开;“皆”是“都”的意思,指前文“随时随事”,据此断句为: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17.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
(1)精:精深。专:专一。而已:罢了。
(2)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8.
此题考查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题干已经说明两篇短文讲了“治学之道”,但各有侧重。认真阅读,结合甲文“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等句分析,甲文强调“日专而已矣”,即“专一”;乙文“夫学须静也”“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静”,即“静心”。
(甲)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乙)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9. 亲自 奔走效劳 取胜(制胜、战胜) 封建社会官吏贵族的大住宅(大的住宅)
20.A
21.(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班师。
22.A
23.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解析】
1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在南阳亲自耕田。躬:亲自。
②句意: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驱驰:奔走效劳。
③句意:(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战胜。克:取胜(制胜、战胜)。
④句意: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第:封建社会官吏贵族的大住宅(大的住宅)。
2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 表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选项中“言辞多劝谏指导”说法错误,“指导”一词使用不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希望、请求和建议。
故选A。
21.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报:报答。忠:忠心。分:本分。
②会:适逢。诏:下诏。还军:班师,将军队调回。
22.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句意: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先帝”为主语,“知”为谓语,根据主谓之间停顿,故划分为“先帝/知臣谨慎”;“故”在此处为副词,应在其后停顿;“寄臣以大事也”为状语后置句,正确顺序应为“以大事,寄臣也”。因此,划分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选A。
23.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与成语运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成语“三顾茅庐”的出处,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部队屯兵郿县,派遣张郃攻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手人说:“如果大将军亲自来,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杨条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过去叛投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得以平定。曹真意识到诸葛亮兵败祁山,以后必定带领人马来攻打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战胜。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封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穿履上殿,入朝参见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曹真认为“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前去征伐,如果派遣诸将分成数路并进,必定能获大胜。”明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当曹真带兵西征刘蜀之时,明帝亲自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从子午道南进入西川。司马宣逆汉水而上,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它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班师。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资赏赐不够,往往将家产拿出来赏赐将士,士卒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曹真去世后,谥为元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知识讲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既求同又辨异,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备考——记叙文阅读模拟试题(一),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