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 同步习题 初中物理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2022年)
展开第十八章 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某同学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为38℃,则该同学的体温一定不高于38℃
B.如果没有酒精来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C.使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用常用的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离开被测液体
【答案】A
【解析】A、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低于它原来示数的温度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值是原来的温度,没有甩过的体温计测量某同学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为38℃,则该同学的体温一定不高于38℃,故A正确。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沸水的温度为100℃,超出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会使体温计损坏,故B错误;C、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超出了它的测量范围,故C错误;D、实验用温度计测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故D错误
2.a、b两物质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 )
A.a 固体是冰 B.b 是晶体
C.a 的凝固点为 80℃ D.b 的凝固点为 80℃
【答案】C
【解析】由图可见,a图象中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此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凝固点为 80℃,因此a物质是晶体,b物质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因此b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点;故ABD错误,C正确。
3.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ab段不吸热 B.甲的熔点是49℃
C.甲在第2min时是液态 D.乙是蜡烛
【答案】D
【解析】AB、由图知,甲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甲是晶体,熔点是48℃,故AB错误;C、由图知,甲在第2分钟,还未开始熔化,所以是固态,故C错误;D、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属于非晶体,应该是蜡烛,所以D正确。故选:D。
4.带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人温暖的家中,眼镜片立刻变模糊了;为高烧的病人额头擦少许酒,能较好地帮助降温。以上两种热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汽化吸热
B.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吸热
C.前者是凝固吸热,后者是升华放热
D.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也是熔化吸热
【答案】A
【解析】戴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的温度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为液态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液化放热;酒精易挥发,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在汽化过程中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故可以给发热病人降温;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下列做法,能够减慢蒸发的是( )
A.蔬菜装入保鲜袋 B.粮食晒在阳光下
C.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D.积水向周围扫开
【答案】A
【解析】A、把蔬菜装入保鲜袋,控制了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动的影响,可以减慢蒸发,符合题意;B、把粮食晒在阳光下,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以加快蒸发,不符合题意,C、通风处晾衣服,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快,蒸发加快,不符合题意;D、把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不符合题意;故选:A。
6.下列四种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冰雪消融 B.热气腾腾 C.白霜皑皑 D.露珠消失
【答案】B
【解析】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错误;B、热气腾腾是指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正确;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C错误;D、露珠消失实际上是变为了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故D错误。故选:B。
7.冬天,车窗密闭的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玻璃窗很快出现“白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白雾”是液体
B.“白雾”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热
C.车外水蒸气的温度高于车内水蒸气的温度
D.“白雾”出现在车窗的外侧
【答案】A
【解析】寒冷的冬天,车窗紧闭的客车行驶在公路上,车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的内侧,形成“白雾”,“白雾”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放热,白雾是液体,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如图所示,甲试管装酒精(酒精沸点为78℃),乙试管装水,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至使里面的水沸腾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都不沸腾
B.甲试管内的酒精和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C.甲试管内的酒精先沸腾,乙试管内的水后沸腾
D.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沸腾
【答案】D
【解析】在大烧杯底部加热使烧杯内的水温度升高,由于水的沸点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温度首先达到酒精的沸点,由于继续加热,所以甲试管内的酒精会沸腾;而乙试管内的水温度虽然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从同温度的大烧杯里的水中吸热,所以试管内的水不能沸腾。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5℃的水放人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B.给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加热,冰会立即熔化
C.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D.90℃的水也可以沸腾
【答案】D
【解析】A、把5℃水拿到0℃的房间里,虽然能达到了凝固点,但是水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水不能放热,所以水不会结冰,故A错误;B、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冰加热不会立即熔化,因为冰熔化需要吸热达到熔点,故B错误;C、冬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气温,眼镜片的温度也高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高的眼镜片不会液化形成小水滴,故C错误。D、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强将降低;液体的沸点随着气体压强的降低而降低。因此水在90℃时也会沸腾,故D正确。故选:D。
10.在观察碘升华的实验中,小刚同学将碘锤浸入开水加热,小明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碘锤中都会出现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碘升华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B.甲图中固态碘可能先变为液态,再由液态碘变为气态碘
C.选用甲图加热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碘锤受热均匀
D.做碘升华实验,选用图甲装置更加合理
【答案】D
【解析】A、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所以碘升华就是指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故A错误;B、甲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故B错误;CD、乙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甲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甲实验,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11.我们的家里每天都“上演”着大量的物态变化,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A.放进冰箱的水结成了冰
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C.煮菜时锅盖内侧出现大量水珠
D.用湿手从冰箱取冻肉时,手会与冻肉粘在一起
【答案】B
【解析】A、放进冰箱的水结冰,是凝固现象,此过程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B、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故B符合题意;C、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锅盖液化形成的,此过程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D、湿手接触冻肉时,手表面的水会凝固,此过程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关于雨、露、霜、雾跟物态变化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是( )
A.雨水是水的升华形成的
B..露水是水的汽化形成的
C..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雨水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草地上形成的,故B错误;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附着在灰尘粒上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
二.多选题(共6小题)
1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冬天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利用了酒精蒸发吸热
【答案】ACD
【解析】A、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使气温降低,水蒸气液化为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落到地面形成雨。故A正确;B、电风扇吹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电风扇加快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感动凉快,不能降低气温。故B错误;C、冬天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使菜窖内气温不至于太低。故C正确;D、用酒精给高烧病人擦拭降温,是利用了酒精蒸发吸热,达到体温下降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ACD。
14.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ABD
【解析】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故A错误;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B错误;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C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所以下雪时,温度不是很低,故D错误。故选:ABD。
15.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品体的熔点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固态水银 | 铜 | 固态酒精 | 锡 | 铝 | 钢 | 纯铁 |
﹣38.8℃ | 1083℃ | ﹣117℃ | 232℃ | 660℃ | 1515℃ | 1535℃ |
A.钢的凝固点是1515℃
B.零下117℃的酒精一定是固态
C.可将锡块放在铁锅中熔化
D.冬天北方气温低于零下40℃,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
【答案】AC
【解析】A、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钢的熔点是1515℃,故凝固点也是1515℃,故A正确;B、零下117℃的酒精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故B错误;C、纯铁的的熔点是1535℃,高于锡的熔点,故可将锡块放在铁锅中熔化,故C正确;D、水银的凝固点为﹣38.8℃,零下40℃水银已成为固态,故零下40℃不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故D错误。故选:AC。
16.下列对图所示四幅图的阐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用寒暑表测得某地的气温是16℃
B.乙图可以表示海波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C.丙图,刚剥开包装纸的雪糕会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D.丁图,人游泳后从水里出来感觉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答案】BD
【解析】A、由图知:寒暑表的最小刻度值是1℃,液面在零刻度以下,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16℃;故A错误;B、根据图象可知,物体的温度是下降的,并且有一段时间此物质温度是不变的,所以此物质是晶体,这段温度不变的过程就是晶体在凝固,此图象是海波的凝固图象,故B正确;C、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由其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从游泳池中出来的人感觉更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而蒸发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故D正确;故选:BD。
17.关于厨房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锅可以使锅内液体的沸点降低
B.烧水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C.将手沾些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因为水汽化吸热
D.煲汤时,汤沸腾以后,把火调小是为了降低汤的温度
【答案】BC
【解析】A、高压锅内的气压很高,提高了液体的沸点,从而能够使食物熟的更快。故A不正确;B、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C、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C正确;D、汤沸腾后,把炖汤的火调小,此时汤继续沸腾,汤的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BC。
18.目前家庭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汽车发动机中喷出的水汽化形成的
B.汽车内玻璃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D.空调制冷时,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答案】BCD
【解析】A、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B、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内表面,故B正确;C、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故C正确;D、空调制冷时,液态制冷剂在车内热交换器内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气态制冷剂又由压缩机压入车外的热交换器,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即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故D正确。故选:BCD。
三.填空题(共7小题)
19.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来工作的,将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在温度计示数上升过程中,温度计示数显示的是 水银 (填“水银“或“水“)的温度。
【答案】热胀冷缩;水银。
【解析】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工作的;将水银温度计放入热水中,在水银温度计示数上升过程中,由于水银受热膨胀,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此时温度计示数显示的是水银的温度。
20.如图是一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它的测温原理是利用 液体的液热胀冷缩的性质 使感温液体积发生变化来显示温度的,它的示数为 ﹣16℃ 。
【答案】液体的液热胀冷缩的性质;﹣16℃。
【解析】(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由图可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越往右越小,是零下,则温度计的示数为﹣16℃;
21.体温计是医院和家庭必备的用品。一次,某医院的护士用用过后示数为37.6℃的体温计先测量一位病人的体温为38℃,接着她直接给另一个病人(已测体温为37℃)测量体温,则此温度计的最后读数为 38 ℃(选填“37.6”“38”或“37”);在观察体温计读数时,护士是沿B方向进行观察的(如图),这样易于读数,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 放大镜 的原理,在体温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体温计中水银的 质量 (选填“温度”、“质量”或“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38;放大镜;质量
【解析】(1)体温计的缩口使水银不可能自已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会下降,用这支体温计测37.6℃及以下的病人时,其示数仍为37.6℃,用它测38℃的病人时,则可以升温到38℃,再去测量乙的体温时,温度计示数仍然是38℃;
(2)体温计的内部的玻璃管很细,直接观察不易读出示数,利用放大镜的作用,使玻璃管放大,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如图只有在位置B观察,体温计的横截面的中间比边缘厚,才能起放大镜作用;
(3)在体温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体温计中水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体温计中水银的质量一定,无论温度如何变化,质量不会改变;由公式ρ=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水银体积增大,而质量不变,所以密度减小。
2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分度值是 1℃ ,如图所示是温度计的一段截图,读数是 ﹣3 ℃。
【答案】热胀冷缩;1℃;﹣3。
【解析】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一小格表示1℃,故其分度值为1℃,此时温度在0℃以下,所以此时的示数是﹣3℃。
23.今年惠来县进行了几次人工降雨,在人工降雨时,用火箭弹向高空撒干冰,由于干冰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下落时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小水珠,落到地面上成了雨。
【答案】升华;凝华;熔化
【解析】人工降雨是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会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下落时吸收热量就会熔化为液态的水,形成降雨。
24.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液态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然后向外拉动活塞,拉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几乎全部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为了乙醚蒸气;再向里推动活塞,可以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了,这说明: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案】汽化;压缩体积。
【解析】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25.29.用同一热源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则下列三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对应的图线分别为(选填图中“a”、“b”、“c”或“d”)
①仅增加水的质量;对应的图线为 c ;
②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对应的图线为 b ;
③既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对应的图线为 d 。
【答案】c;b;d。
【解析】(1)仅水的质量增加,水温度升高的速度减慢,但沸点不变,所以应为c;(2)仅增大液面大气压强,水的质量不变,则水温度升高速度相同,但沸点升高,所以应为b;(3)增加水的质量,同时减小液面大气压强,水温度升高速度减慢,且沸点降低,所以应为d。
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
26.如图甲所示,晓辉同学用海波和石蜡“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的装置要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安装;
(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 使物质受热均匀 ;
(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所示,在A、B、C三种观察方法中正确的是 B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42 ℃。
(4)图丙是晓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5)图丁是晓辉绘制的石蜡的熔化图象,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1)自下而上;(2)使物质受热均匀;(3)B;42;(4)不变;(5)吸收。
【解析】(1)实验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侧壁,故组装仪器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此实验中没有直接对物质进行加热,而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其目的是使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3)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如图乙所示,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故A、B、C三种观察方法中正确的是B;如图乙所示,温度计分度值是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42℃;(4)图丙是晓辉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海波是晶体,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不变;(5)图丁是晓辉绘制的石蜡的熔化图象,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27.小强对热现象的有关实验进行如下探究:
(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①如图甲所示,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图甲中还有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的温度为 ﹣2 ℃。
②用“水浴法”加热,固体颗粒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物质受热均匀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强换用其它装置继续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是图甲中的 B 图。
②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是当地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
【答案】(1)①自下而上;﹣2;②使物质受热均匀;晶体;(2)①B;②低于;(3)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解析】(1)①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和侧壁,故组装仪器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图甲中温度计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下,此时的温度为﹣2℃;②用“水浴法”加热,固体颗粒尽可能用粉末状,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物质受热均匀;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时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有一定的熔点,所以冰是晶体;(2)①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气泡上升时会逐渐变大,所以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是甲中的B图;②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图乙,水的沸点低于100℃,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当地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3)结合两次实验图象可知: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28.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t/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T/℃ | 80 | 84 | 88 | 92 | 96 | 96 | 96 | 96 |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2)从表格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96 ℃。
(3)烧杯加纸板盖的目的是 减少散热,缩短加热时间 。
(4)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不断 吸 热,但温度 不变 。
(5)水沸腾时,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形成的。此过程要放热。
(6)小明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B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答案】(1)热胀冷缩;(2)96;(3)减少散热,缩短加热时间;(4)吸;不变;(5)液化;(6)B。
【解析】(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96℃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6℃;
(3)烧杯加纸板盖是为了减少散热,从而缩短加热时间;
(4)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5)水沸腾时,上升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为液态的小水珠,从而形成“白气”;
(6)水在沸腾前容器底也会产生气泡,但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的水温度较低,这些气泡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故气泡会逐渐减小,如B图所示;
水沸腾时,沸腾是在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周围的水也逐渐变为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会汇集在气泡中,使气泡越来越大,如A图所示。
29.小明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如下实验: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酒精,如图中A、B、C、D所示,并测出它们变干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s、100s、50s、80s。
(1)“水变少”的过程其实是物理学中的一种 汽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分析图 A 和图 D 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在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时,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的结论。
(3)分析图A和图B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在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相同时, 液体表面积越大,汽化(蒸发)越快 的结论。
(4)分析图A和图C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汽化(蒸发)越快 的结论。
(5)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如图甲、乙所示,实验发现乙杯中没有水时,甲杯中还残留有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控制开始实验时杯中水的 多少 (多少/表面积/温度)相同。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小明发现当乙杯无水时,甲杯中减少的水和原来乙杯中的水相等。由此可知:水蒸发的快慢和水的多少 无关 (有关/无关)。
【答案】(1)汽化;(2)A;D;(3)液体表面积越大,汽化(蒸发)越快;(4)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汽化(蒸发)越快;(5)多少;无关。
【解析】(1)水变少的过程其实是物理学中的汽化现象,即水蒸发的过程;
(2)分析A、D实验可知看出,酒精的质量相同、表面积相同、温度也相同,只有空气流动的情况不同,A变干所用的时间为200s,D变干所用的时间为80s,因此,可得出结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液面上的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汽化(蒸发)越快;
(3)分析A、B实验可知看出,酒精的质量相同、酒精的温度相同、空气流动的情况也相同,只有表面积不相同,A变干所用的时间为200s,B变干所用的时间为100s,因此,可得出结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液体表面积越大,汽化(蒸发)越快;
(4)分析A、C实验可知看出,酒精的质量相同、表面积相同、空气流动的情况也相同,只有酒精的温度不同,A变干所用的时间为200s,C变干所用的时间为50s,因此,可得出结论: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液体温度越高,汽化(蒸发)越快;
(5)小明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因为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控制水的多少;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小明发现当B杯无水时,A杯中减少的水和原来B杯中的水相等。即说明水蒸发的快慢和水的多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