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设计
展开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习目标 | 重点难点 |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 重点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基础知识
1、重点字
歌谣(yáo ) 契合(qì )旷远( kuàng )
苟安( gǒu ) 拘泥(jū ) 桥堍( tù )
驱遣(qiǎn )怅然( chàng ) 舒适 ( shì )
萌生( méng ) 激昂(áng )
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ì”,不读“qiè ”。
2.重点词
受用:受益。
契合:投合,意 气相投。说计(旷远]广阔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必记词语
歌谣 契合 旷远 海啸 苟安 拘泥
词语解释
歌谣[ gē yáo ]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包括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等。能唱的一般叫民歌;只说不唱的叫民谣。是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创作形式。
契合[ qì hé ]1.符合。2.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远[ kuàng yuǎn ]1.空旷辽远。2.久远。
海啸[ hǎi xiào ]由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特大海浪。它传至近岸时,浪高有时可达十余米,对沿岸地区往往造成巨大灾害。
苟安[ gǒu ān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 jū nì ]1.固执;不知变通。2.拘束;不自然。
【重点01】整体感知
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交流点拨】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⑧—⑩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荒凉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重点02】文章精析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重点03】拓展思考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①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近日在谈到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差距时,举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这样一个例子:不少北京观众一看《天鹅湖》就等着四小天鹅出场,或是数天鹅是24只还是25只,黑天鹅是不是旋转了32圈。
②北大教授、美学家叶朗指出,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只是为了考级,为了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自然也谈不上欣赏音乐和绘画之美了。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就不是美育。
③最应该发现美、享受美的艺术教育中都没有了美,那么在其他知识教育中,美更是一件近乎奢侈的事了。比如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的“数奥赛”,多半是对同一题型的反复练习,如此机械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在“数奥赛”中获奖的人都不愿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个别人甚至表示一辈子不愿再接触任何数学符号。
④读一读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话,我们会汗颜不已的。他说:“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这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数学有很多简单而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人废寝忘食,经年不决。一旦发现了光明,其快乐是不可形容的。”这位老人在弥留之际,仍舍不得数学,“我要走了,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
⑤“天堂里,一定也有数学之美”,这成了很多报纸的大字标题。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不独数学,很多大师都曾向我们描述过这类科学之美。当年,读懂了陈省身—韦伊定理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他感到“真的有触电的感觉”,而且还不止于此,“还有更深的、更触及心灵深处的地方。到头来,忽然间领悟到,客观的宇宙奥秘与纯粹用优美这一价值观念发展出来的数学观念竟然完全吻合,那真是令人感到悚然”。
⑥其实,并不是只有世界一流大师才能发现科学之美,普通人也能。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就说过:“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不妨碍我们欣赏科学中的美。”那么,为什么生活中美盲比科盲还要多呢?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又是什么时候偷走了我们的美感呢?
⑦美在功利之外。一个人过于汲汲于名利,他的眼界就会非常狭窄,就无法欣赏更高层次的美。而如果没有了美感,只剩下技巧、分数,那么培养出来的只是考试机器。在他们中间,是产生不了大师的。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一样。人们常说如今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太急功近利,把科学和艺术变成了敲门砖。门敲开之后,砖自然就丢了。美,夫复何言?
⑧只要应试教育的病根不除,那么,我们可能永远要在科学、艺术的大门外徘徊,我们还得不厌其烦地数舞台上有多少只天鹅,黑天鹅转多少圈。这样数的结果是,我们的数学没见有多大长进,而我们和艺术的距离却越来越远。(选自《文汇报》)
一、语基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驱遣(qiǎn) 桥堍(tù) 契合(qì)
B.掠过(lüè)接触(cù)鉴赏(jiàn)
C.萌生(měng)怅然(chàng)苟安(gǒu)
D.怒吼(hǒu)拘泥(ní)潜水鸟(qián)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荒凉 耀眼 无关紧要
B.静寂 受用 得意扬扬
C.考察 矿远 怅然凝望
D.解释 忧惧 不声不响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B.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C.海鸥在暴风雨前头哼着,——哼着,在海面上窜着,愿意把自己对于暴风雨的恐惧藏到海底里去。
D.那意境是什么呢?就是不避“生活的战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图画,不能看成图画的,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得到人生的受用。
二、课内精彩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5.阅读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6.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怎样理解画线句“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的含义?
三、课外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听,阅读的新姿势
毕飞宇
①关于阅读,我至今是一个老派人物,还死硬。我坚持认为,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是最佳的阅读方式。
②手上有一支笔,它对阅读的速度就会有一个调整。你在书上划拉几下,再写上几个字,这一来阅读的速度就下来了,它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我和年轻人闲聊的时候时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讨论到作品的某个局部时,他会这样说:我没注意啊。问题来了,这个细节你没有注意,那个细节你也没有注意,那你到底读到了什么呢?不客气地说,故事梗概而已。面对真正的文学,这里的遗漏就有点大。
③前几天我和余华一起做评委,我吃惊地发现,余华阅读的速度甚至比我还要慢,我高兴坏了。我一直以为我读书慢是因为我的智商不够高,现在好了,我知道了,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
④事实上,我的阅读也快,大部分时候,一目可以十行。但是,在我阅读经典的时候,我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知道字和词的意义,它意义重大,它是一个作家的终极,它也许就是本质。在许多时候,你把字和词错过了,你就把整个作品错过了,甚至于,你把这个作家就错过了。
⑤然而,我想说,无论我们是怎样好的读者,阅读都有它的局限。这个局限不是来自我们的能力,而是来自文字自身的属性。
⑥文字的基本属性有两个,一个是“形”,这是供我们阅读用的,它作用于视力;但是,文字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属性,那就是“音”,这是供我们说话用的,它取决于我们的听。“形”和“音”并不构成彼此矛盾的关系,然而,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兼顾。比方说,我们说话了,我们接受的是“音”,我们自然就会忽略文字的“形”;同样,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自然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
⑦举一个例子吧。在《雷雨》的第二幕里头,有一段后母蘩漪与长子周萍的对话。他们之间有不伦之恋。在剧本里,周萍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蘩漪说:“哦,你是你父亲的儿子。”
⑧这一段文字我是读大学时读的,这两行“字”就那样从我的眼前滑过去了。但是,有一天,在剧场里,我的耳朵终于听到这两句台词的“音”了,我承认,我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深为曹禺先生的才华所折服。
⑨——“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这是周萍的狡诈。是周萍想结束与后母的不伦之恋,他要用伦理与虚伪来压垮蘩漪。
⑩蘩漪的声音却是惊悚,她想不到周萍会这样说。蘩漪的声音也是对始乱终弃的控诉,是惊天的嘲讽与谩骂:你和你的老子是一路货。是彻底的绝望,是疯狂之前最后的克制,离泼妇骂街只有一步之遥——“你是你父亲的儿子”啊!
有一个问题是现实的,如果没有语言的“音”,我没有“听”,我真的能够“读懂”《雷雨》吗?我真的可以获得如此强烈的审美震撼吗?事实上,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该放弃我们的耳朵。
阅读无比宝贵,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它的历史其实很短。在人类认知的历史长河中,“读”不是“听”的孪生兄弟,“读”是“听”的儿子、孙子,也许还是重孙。在印刷术被发明之前,我们认知的历史是“口口相传”的历史,一句话,是“音”的历史,是“听”的历史。文学是这样,宗教也是这样。
时代变了。但时代之变未必就是向前,有时候,它也向后。谁能想到科技的发展会如此这般?在我们使用视力即将抵达极限的时候,我们终于想起来了,我们还有耳朵呢。音频来了,“听”的时代哗然而至。人类的耳朵高兴坏了。它们骄傲,智慧在充血,耳朵在脑袋的两旁都翘了起来。
(选自2018年3月4日《现代快报》,有删改)
8.“是我和余华都有类似的好习惯”中“类似的好习惯”指的是什么?这种习惯的好处是什么?
9.结合选文分析产生阅读局限的原因是什么,能否克服这个局限,并说明理由。
10.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1.近年来,《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节目火爆,联系选文,说说这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1.A B项,“触”应读“chù”;C项,“萌”应读“méng”;D项,“泥”应读“nì”。
2.C C项,“矿”应为“旷”。
3.A A项,括号应放在句号前。
4.D 原文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5.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含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没有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从而得出了结论:无论是到过北方还是没有到过北方的读者,驱遣着想象来读诗,都能得到审美的愉快,如果只死盯着文字,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
6.作者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自然得出了鉴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的结论。
7.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驱遣想象还原描述的形象,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8.坐下来,打开书,一手提笔,边读边记的阅读方式;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9.原因:文字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形”和“音”。“形”供我们阅读用,它作用于视力;“音”供我们说话用,它作用于听力。出于生理的特征,我们在面对文字的时候很难两者兼顾。这个局限可以克服。如果把“阅读”和“听读”结合起来,则可以克服这个局限。
10.示例作者举从“读”《雷雨》到“听”《雷雨》这一切身体验,证明了我们的阅读仅专注于文字的“形”,很难体会文字的“音”,有时,通过“音”,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在我们强调“阅读”的时候,也不可放弃“听读”这种形式,“听”也应该成为阅读的新姿势。
11.示例当我们习惯了“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听”这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形式,借着新科技的东风,正冲击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见字如面》《朗读者》《声临其境》等这些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听(声音)”为切入点,用播音主持和口才表演的技巧,通过朗读、配音的形式弘扬经典文化艺术,诉诸“听”觉,让观众重温中国故事。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7* 溜索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7* 溜索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千钧之力,战战兢兢,重点01,重点02,重点03,重点04,交流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9 枣儿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9 枣儿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点0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梳理结构,重点02,重点03,重点0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4 海燕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4 海燕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重点01,重点02,品味亮点词语,重点03,感悟精彩句子,重点04,分析主体形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