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教案设计
展开《12.2证明1》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一些观察、操作,并对获得的数学猜想进行试验验证,体验直观判断不一定正确,从而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证据,给出证明。
2、在交流中,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和严密性。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历试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并通过对获得的数学思想进行实践检测,直观地体现判断、实践操作有时不一定正确,从而体会论证的必要性。
2、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一、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教学情境设计: 猜猜老师的身高年龄
设计理由: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主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刚才在起立的一瞬间,你朝老师望了吗?你们观察老师的一瞬间,能不能谈谈你对老师的外观印象呢?随便谈。(学生猜年龄、身高、体重等)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有点伤心,这是我以后将达到的年龄,目前还没到。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或者我很荣幸,在同学们的眼里我还这么年轻,这是我几年前的年龄了。)
刚才同学们在对老师的评价中,用了“我看”、“我猜”这些词;“我看”这个词,是我们平时得出结论用得最多的手段,学名——观察;“我猜”这个词,则表明了我们的结论,学名——猜想,(板书)观察和猜想,从而得出判断,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下面,我们继续来进行“我看”、“我猜”活动。
2、观察与思考:提供丰富数学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发现“眼见不一定为实”,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设计理由: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得出可能错误的结果,让学生亲身经历猜想——观察——操作——验证的过程,激起学生对“眼见为实”的正确性的质疑,激发学生通过对图形进行测量、比较操作等方法进行对正确答案的探索。
具体操作: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图片。“考考你的眼力”(给出图片,学生先进行观察、猜想来回答问题,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1)在图1中的左图中有曲线吗?
生1:没有曲线。师:有不同意见吗?并说说你们判断的理由。
生2:没有曲线。初看好像是有一条曲线,但仔细一看,那是一条折线。
师:真像这位同学所说的一样吗?很多同学将信将疑。下面,把书翻到P127页,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条“曲线”的形成。请在图中把编号相同的点用线段连起来;
师:好好地欣赏一下你画的图,看着这条“弄真成假”的美妙的曲线,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师:我们继续来看第2题。
(2)图2中,两条横着放的线段(受背景干扰)AB与CD看起来那一条长一些?
生1:一样长。师:有不同意见吗?生2:一样长。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忽略了边上的箭头,只看里面的箭头,感觉他们一样长。
师:你真厉害!具有特异功能。能不看两边的箭头,来判断线段的大小。我们来看看,你们的判断对吗?(PPT演示测量过程)
师:同学们说,在刚才判断线段的长短时,要忽略背景,即:
观察和猜想会受到背景( 或 )的干扰。
师:带着刚才的经验,我们继续来看图3,(黑板上画好线段AB与CD,互相垂直,竖着的一条略短)
(3) 图三,两条线段AB与CD看起来那一条长一些?(学生的猜想是CD=AB或CD>AB,而事实上CD<AB,这与学生的猜想形成反差。)
师:刚才我们全班同学都有特异功能,忽略背景作出判断;而这次我们却集体失聪,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观察和猜想会受到背景( 或不同位置)的干扰。而当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有所怀疑时,测量、操作是比观察更为可靠的方法。
3、操作与思考【设计理由】:
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计算——观察——操作——质疑的过程,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观察、操作的正确性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学会有根有据的说理。
提供与数、形有关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计算、拼图。从而进一步发现通过计算、操作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从而激起学生对正确说理的愿望。
【具体操作】:师:在以上的活动中,我们看了PPT的操作,看了同学上黑板的测量操作,下面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动手、操作,完成一个有趣的实验。
如图(1),是一张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4块,按图(2)所示重新拼合。这四块恰能拼成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纸片吗?先拼拼看!
思考:从拼图操作中,你有何启发?
师:出示例题:你能否把图1中的沿实线剪开并拼成如图2的图形吗?
师:你发现问题了吗?
生:图1中,面积为64cm2,图2中,面积为65cm2;
师:从图1到图2,面积增加了1cm2,从理论上讲,这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
生:指出错误原因。角度不相等。不能拼合成一条直线。
师;从计算中我们理智的判断出:面积为64cm2的正方形不可能变为面积为65cm2的长方形;可是,我们在直觉上却发现不了问题,让我们很纳闷。
生:因为操作中存在误差
师:对!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推理中发现,图2中间有一个很小的空隙,而因为误差,我们看不出来。
得出结论:实验和操作的结果会有误差,所以计算和推理是比测量、操作更为可靠的方法。
师:通过以上实例的学习,说说你的感受。
生:观察、实验、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不正确
师:对!不过,我们别忘了,观察很久以来,一直是我们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PPT显示:1、实验、观察、操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常常是正确的;
2、但是,许多例子告诉我们,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
四、例题讲解:猜想并 有根有据的推理:
通过对同学们最熟悉的地球有关问题的猜想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有据的说理。
【设计理由】:
让学生体会如何用说理的方法说明事实的正确性,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具体操作】:
师:把地球看成球形,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5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猜想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有多大?(赤道周长为C)
(1)、能放进一颗草莓吗?
(2)、猜想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3)、你能走过去吗?
假如你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0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有多大?(把地球看做球体)能放进一粒草莓吗?能放进一个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能走进一个人吗?
学生猜想并回答。
师:大家的判断是否正确呢?我们只能凭空想象,因为地球实在太大了,我们无法实验。我们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地球的半径……
答:能走进一个人。
得出结论:计算与推理是比观察、测量、实验一操作更可靠的方法,所以,我们需要说理。
活动一:中学一矩形草地中间有一笔直的小路(如图1),为了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现计划修改为弯曲的小路(如图2)
五、课堂小结:
与同伴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感想,老师提问并总结。
【设计理由】:
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得到结论。
【具体操作】: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学生小结并交流)
生:小结:观察、实践、操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仅凭观察、实践、操作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还要学会有根有据的说理!
师:(出示小结要点:(即为板书))
一、观察和猜想,从而得出判断,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是,眼见不一定为实,观察和猜想会受到背景(或不同位置)的干扰。
二、测量、操作是比观察更为可靠的方法。
但是,实验和操作的结果会有误差;
三、计算和推理是比测量、操作更为可靠的方法。
承上启下至下一课说理
六、布置作业:
提供丰富数学情景,让学生分别予以实践检测、却发现通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结论有时也不一定正确。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的探索欲望。
【设计理由】:
提供丰富的实践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质疑的过程,激起学生对观察、实践的正确性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观判断、实验结果往往是假象。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2 证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 证明12.2 证明教学设计,共6页。
数学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12.2 证明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