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复活(节选)》的相关内容。
2.通读文本,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作品的艺术手法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经典文化作品往往涵蕴着深刻的社会道理,有着璀璨的思想光芒、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复活(节选)》,一起来感受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教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三、作品介绍
教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文章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四、课文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文章的思想内涵,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解读:
1.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2.在《复活》中,道德问题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大量的说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价值。过去很多观点认为,书中充满了托尔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说教,并把这些视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有些批评家甚至干脆认为《复活》是托尔斯泰变成道德家之后艺术走下坡路的一个证明。比如小说中含有教会无法接受的渎神言论,也含有社会批判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书中所反映的司法环境:诉讼过程不公正,监狱关押缺少人性,只会增加犯罪率;另外,根据福音书的说法,人也没有权力审判别人。
3.《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作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人若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人一旦自觉,则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不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
【作业布置】
1.简述《复活》的故事梗概。
2.简述《复活》中玛丝洛娃的故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0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话剧活动,激趣导入,研习人物,深入分析,写作特色,分析鉴赏,拓展作业,延伸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教案及反思,共6页。
人教统编版9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9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