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下课外古诗词默写练习题
展开选修下课外古诗词默写
《拟行路难》
1.《拟行路难》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
2.《拟行路难》用比兴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 。
3.《拟行路难》中“ , ”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认命,不再忧愁。
4.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解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起首两句运用比兴,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托物寓意,比兴遥深。但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这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客至》
1.《客至》中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2.《客至》写出了“草堂”清幽的居住环境。表现诗人闲适而有些寂寞的心境的诗句:
,
3.《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意趣相似的诗句是: ,
。
解析: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客至”之情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已足够,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登快阁》
1. , 一联,写诗人登快阁亭时所览,也是诗人胸襟抱负的写照。
2.《登快阁》中“ , ”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3.《登快阁》中巧用典故,其中“ ”,化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 ”化用阮籍青白眼事,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中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4.《登快阁》中“ , ”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解析: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临安春雨初霁》
1.《临安春雨初霁》是作者远离政界多年后重新奉诏入京所作,他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体会极深,以至起笔就说“ , 。“
2.《临安春雨初》中“ ,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这两句与自己的落寞情怀形成鲜明对比。
3.用来描写诗人因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以自嘲的句子是“ ,
“
解析: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感受。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形象而有深致。作者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终于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答案:
1.人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4.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3.朱弦已为家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4.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