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沪科版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沪科版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案,共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不等式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实际问题中不等关系,能综合利用不等关系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知识是更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
过程与方法
1.正确地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培养推理能力。
2.初步学会在排队问题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并能针对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培养探索精神以及互相协作的态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排队问题的数量,表示这些数量,构造不等式模型,设计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
对实际问题背景的理解,如何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排队等待的现象,如医院挂号付费、银行办理业务、车站购票等。有时由于排队的人很多,人们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在等,给他们带来很大影响;如果开设太多窗口又会造成浪费。如何使投入资源较少,而顾客对服务又比较满意,这就需要研究排队问题,下面我们一块来研究最简单的排队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据。
1.阅读教材问题1,并补充完成后面的表格。
2.思考问题
(1)根据表格,哪一位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排队的?求出他的到达时间。
(2)在第一位不需排队的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为这些顾客服务共花费多长时间?
(3)求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二)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填好表格后同桌相互交流讨论,解决后面的问题,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分析数据,总结思路,解决问题得出结果。
解:
顾客
…
到达时间
0
0
0
0
0
0
1
6
11
16
21
26
…
服务开始时间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1
26
…
服务结束时间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3
28
…
顾客
…
等待时间
0
2
4
6
8
10
11
8
5
2
0
0
…
由表格可知是第一位到达服务机构而不需要排队的顾客,他的到达时间是21分钟。
10位顾客,共花费了20分钟。
(0+2+4+6+8+10+11+8+5+2)÷10=5.6分钟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做好板书使学生清楚明白解题的过程和思路,不至于疑惑。
(三)展开问题
教师活动:上面问题中,如果问题的条件变复杂(如,当窗口开始工作时已经有很多顾客在等待),使用列表方法就很不方便,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出上面的数量,总结上面表格中的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请阅读教材问题2并试着解决问题(1)、(2)、(3)。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问题1的解决过程类比思考、前后桌4人一组交流讨论思路和解法。
师生互动:师问:在第一位不需要排队的“新顾客”到达之前,已经服务了多少位顾客?共花费了多长时间?
生答:10+n位;2(10+n)或2n+20分钟
师问:“新顾客”到达时间是什么?引导学生从问题1中的表格找出表达式
生答:5n+1
师问:“新顾客”到达后不排队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文字,寻找答案。
生答:在“新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时间小于等于“新顾客”的到达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2n+205n+1
n
师问:问题解决吗?能否确定n+1的值?还需要什么条件?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新顾客”到达之前,该窗口为顾客服务时间大于“新顾客”的到达时间。
2n+18>5n-4
n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布置,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下册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下册7.4 综合与实践排队问题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课堂作业 必做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