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黔龙学校、黔峰学校、金成学校实验班八年级(下)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黔龙学校、黔峰学校、金成学校实验班八年级(下)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新冠”持续肆虐,为提振经济,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德阳旌湖两岸地摊盛行。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榨甘蔗汁B.切桃片糕C.现制冰粉D.烤羊肉串
2.《中国诗词大会》引导青少年传承诗词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下列诗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3.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熔点较低,受热易熔化
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D.石蜡可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
4.如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铜片B.点燃酒精灯
C.读取液体体积D.闻药品的气味
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8mLB.大于8mLC.小于8mLD.无法确定
6.用托盘天平称量5.2g药品时,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移,这时则应( )
A.增加砝码B.添加药品
C.调节平衡螺母D.减少药品
7.某人用托盘天平称量10.2g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了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A.9.9 gB.10.2 gC.10.4 gD.9.8g
二、填空题
8.将相应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
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不可燃烧 ,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9.如图是常见的仪器,用适当仪器的名称填空:
(1)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
(2)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的是 ;
(3)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
(4)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 ;
(5)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
三、实验题
10.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 (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2)然后,由 (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3)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 。
11.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同上)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12.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 (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这说明动物呼吸消耗 ,生成 。
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做了如下实验:
(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① 层,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② ;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并有水珠生成,证明石蜡燃烧发生了③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④ ,同学们对焰心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提出问题】焰心物质含有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氧气不足时,蜡烛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石蜡蒸气遇冷会凝结为白色固体。
【猜想与假设】假设I:焰心气体只含一氧化碳
假设Ⅱ:焰心气体只含石蜡蒸气
假设Ⅲ:焰心气体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
【设计实验方案】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无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Ⅰ⑤ ;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⑥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⑦ ,说明假设Ⅱ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⑧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⑨ ,说明假设Ⅲ成立。
【获得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确定了焰心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
【反思与交流】焰心处之所以会产生一氧化碳,原因是⑩ 。
14.如图1是某泡打粉的部分说明,它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于蛋糕及西饼的制作,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发现并提出问题】泡打粉如何能使面食膨胀松软?
【查阅资料】
(1)面食的疏松多孔主要是因为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2)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3)碳酸钙不溶于水,与小苏打不反应,900℃以上才能分解。
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 。
【猜想与假设】根据使用说明,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① 。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小明取少量泡打粉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①,请把猜想①补充完整。
(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 ,小聪取一定量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珠,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经验证为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解释与结论】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 ,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
【反思与交流】为什么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 。
【仪器的洗涤与整理】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 。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即可)。
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黔龙学校、黔峰学校、金成学校实验班八年级(下)第一次联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新冠”持续肆虐,为提振经济,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德阳旌湖两岸地摊盛行。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榨甘蔗汁B.切桃片糕C.现制冰粉D.烤羊肉串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榨甘蔗汁、切桃片糕、现制冰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榨甘蔗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切桃片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现制冰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烤羊肉串,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中国诗词大会》引导青少年传承诗词文化,落实立德树人,下列诗句中隐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下列有关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熔点较低,受热易熔化
C.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D.石蜡可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
【分析】物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石蜡的熔点较低,硬度较小,故描述错误;
B、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故描述正确;
C、石蜡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且密度比水小,故描述正确;
D、石蜡可燃,燃烧时光、放热,故描述正确。
故选:A。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石蜡的物理性质,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4.如图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铜片B.点燃酒精灯
C.读取液体体积D.闻药品的气味
【分析】A、根据物品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铜片时要用坩埚钳,不能用手直接拿着加热,防止把手烫伤,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且学生面对刻度,他首先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8mL,倾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 )
A.等于8mLB.大于8mLC.小于8mLD.无法确定
【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高。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高,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8毫升;他倾倒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小,实际体积应大于10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8毫升。
故选:C。
【点评】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度数大,实值则偏小,仰视度数小,实值已超出.
6.用托盘天平称量5.2g药品时,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移,这时则应( )
A.增加砝码B.添加药品
C.调节平衡螺母D.减少药品
【分析】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称量指定质量的药品,此时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指针偏左,说明药晶体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
【解答】解:用托盘天平称量5.2g药品,步骤应该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5g砝码,再将游码移至0.2g刻度处,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左,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故应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D。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明确使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量的药品质量药品时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某人用托盘天平称量10.2g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了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
A.9.9 gB.10.2 gC.10.4 gD.9.8g
【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即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如果位置放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食盐质量=10.0g﹣0.2g=9.8g。
故选:D。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8.将相应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物理变化 D.化学变化
碳酸氢铵是一种固体 A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D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A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C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A ,不可燃烧 B ,但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D .
【分析】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白色固体,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
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
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
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属于物理变化.故填:C;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故填:A;
不可燃 属于化学性质.故填:B;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故填:D.
【点评】判断一种性质是否属于化学性质的方法是要分析这种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一种变化是否属于物理变化的方法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9.如图是常见的仪器,用适当仪器的名称填空:
(1)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集气瓶 ;
(2)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的是 烧杯 ;
(3)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试管 ;
(4)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 铁架台 ;
(5)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胶头滴管 ;
【分析】熟记仪器的名称与用途,根据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的的要求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
(2)加热时需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
(3)可以直接加热的是试管;
(4)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铁架台;
(5)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
(1)集气瓶;
(2)烧杯;
(3)试管;
(4)铁架台;
(5)胶头滴管。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三、实验题
10.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同的,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首先,由 A (填“A”或“B”)导管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低 。
(2)然后,由 B (填“A”或“B”)导管呼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高 。
(3)比较以上两次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 高 。
【分析】(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
(3)根据(1)、(2)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要从导管中吸气,只能从A,空气的中的二氧化碳因含量较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首先由导管A吸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2)要从导管中吹气,可从B吹入,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由导管B吹气约2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3)由(1)、(2)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碳高。
故答案为:(1)A;无明显变化;低;(2)B;变浑浊;高;(3)高。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的区别、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打开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关闭 (同上)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关闭 ,活塞B 打开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分析】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用澄清的石灰水。
【解答】解:(1)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I瓶进入。
故答案为:打开、关闭。
(2)吸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II,二氧化碳的存在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I和II的装置不同,I是吸入气体的装置II是呼出气体的装置,故其作用分别是去除与验证。
故答案为: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打开、关闭。
(2)关闭;打开;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点评】此题是利用实验对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的进行验证,涉及到原空气的二氧化碳去除,产生二氧化碳的验证等问题。
12.某同学为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 向左移动 (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这说明动物呼吸消耗 氧气 ,生成 二氧化碳 。
【分析】观察装置图,青蛙需要进行呼吸作用。然后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有二氧化碳生成,红墨水向左移动,说明瓶中的压强变小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解:青蛙呼吸会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所以实验过程中将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带刻度的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左移。
答案:变浑浊;向左移动;氧气;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考查动物的呼吸作用,是物化综合题,将气体压强和化学联系在一起,只要明白试剂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即可解决,属于基础题。
1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做了如下实验:
(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① 3 层,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焰心② 温度低 ;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并有水珠生成,证明石蜡燃烧发生了③ 化学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④ 可燃性 ,同学们对焰心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
【提出问题】焰心物质含有什么气体?
【查阅资料】氧气不足时,蜡烛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石蜡蒸气遇冷会凝结为白色固体。
【猜想与假设】假设I:焰心气体只含一氧化碳
假设Ⅱ:焰心气体只含石蜡蒸气
假设Ⅲ:焰心气体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
【设计实验方案】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无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Ⅰ⑤ 成立 ;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⑥ 没有蓝色火焰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⑦ 有白色固体 ,说明假设Ⅱ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⑧ 有蓝色火焰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⑨ 有白色固体 ,说明假设Ⅲ成立。
【获得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确定了焰心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
【反思与交流】焰心处之所以会产生一氧化碳,原因是⑩ 焰心处与氧气接触少,燃烧不充分 。
【分析】(1)根据火焰的分层以及木条燃烧情况来分析;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2)根据物质性质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反思与交流】根据物质不完全燃烧的生成物来分析。
【解答】解:(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内焰部分没有变色,这证明焰心温度低;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并有水珠生成,说明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证明石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填:3;温度低;化学;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具有可燃性;故填:可燃性;
【设计实验方案】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无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Ⅰ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没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Ⅱ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Ⅲ成立。故填:成立;没有蓝色火焰;有白色固体;有蓝色火焰;有白色固体;
【反思与交流】火焰的焰心部分与氧气接触不充分,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故填:焰心处与氧气接触少,燃烧不充分(合理答案均可)。
【点评】本题从平时常见的蜡烛燃烧设置考点,体现了化学是生活化,这就要求同学们不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能力。
14.如图1是某泡打粉的部分说明,它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于蛋糕及西饼的制作,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
【发现并提出问题】泡打粉如何能使面食膨胀松软?
【查阅资料】
(1)面食的疏松多孔主要是因为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2)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3)碳酸钙不溶于水,与小苏打不反应,900℃以上才能分解。
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 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 ,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 受热易分解 。
【猜想与假设】根据使用说明,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
① 泡打粉溶于水时能产生气体使使面团膨胀松软 。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小明取少量泡打粉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①,请把猜想①补充完整。
(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 装置气密性 ,小聪取一定量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珠,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经验证为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酸氢钠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
【解释与结论】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 小苏打在受热时产生气体 ,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
【反思与交流】为什么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 碳酸钙在900℃以上分解,不与小苏打反应 。
【仪器的洗涤与整理】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 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 试管外壁有水或没有预热或试管触及灯芯等 (写一条即可)。
【分析】需要提供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是因为碳酸钙在900℃以上分解,不与小苏打反应。
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外壁有水、没有预热、试管触及灯芯等。
【解答】解:【查阅资料】
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猜想与假设】
①泡打粉溶于水时能产生气体使使面团膨胀松软。
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
故答案为:泡打粉溶于水时能产生气体使使面团膨胀松软。
【设计并进行实验】
(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实验前应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钠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故答案为:装置气密性;碳酸氢钠碳酸钠+二氧化碳+水。
【解释与结论】
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小苏打在受热时产生气体,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
故答案为:小苏打在受热时产生气体。
【反思与交流】
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是因为碳酸钙在900℃以上分解,不与小苏打反应。
故答案为:碳酸钙在900℃以上分解,不与小苏打反应。
【仪器的洗涤与整理】
最后清洗试管时,清洗干净的标志是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后,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试管外壁有水、没有预热、试管触及灯芯等。
故答案为:试管内壁附着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试管外壁有水或没有预热或试管触及灯芯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87,贵州省兴仁市黔龙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化学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里,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碳及其氧化物性质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兴仁市真武山街道办事处黔龙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下列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贵州省兴仁县黔龙学校化学九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发生如下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