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22年)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册 同步练习 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22年),共8页。
【同步练习】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古诗三首一、选择题(共5题) 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那一项是( ) A.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无关的( ) 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B.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C.日墓汉宫吹蜡烛,轻烟散尽五侯家。 D.中庭地白树西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下面几句诗,从“传统节日”看,选项( )与另三项不同。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B.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C.皎皎河汉女(织女星) 下列词语中相同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分量 分外 B.咽喉 吞咽 C.重复 重量 D.尽管 尽力二、填空题(共4题) 唐朝诗人王建中秋夜驻足凝望明月,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迢迢牵牛星》中表现牛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相视无言的诗句是:“ , 。” 根据意思写出诗句。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盈盈: 脉脉: 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如韩翃在《寒食》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 。”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写道:“ ,不知秋思落谁家。”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写道:“ ,殿前拾得露华新。”杜甫在《登高》中也写道:“ ,不尽长江滚滚来。三、判断题(共1题) 用“ ”划出每组中书写有误的词语,并依次改正在括号里。A.挽留 分娩 翁郁 雅雀无声B.胎生 杠秆 叛逆 发酵食品C.拍摄 遭殃 尝还 讳疾忌医D.剖析 欺骗 围棋 山蹦地裂四、选词填空题(共1题) 为下面句子中的“章”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我完全没有明白老师讲的第三章内容的重点。 3.对于那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人,我们要加大处罚力度。 4.这些限量发售的球队徽章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A.歌曲诗文的段落 B.佩戴在身上的标志 C.章程 D.花纹五、句子运用 先补充诗句,在诗句后面的横线内填上所描写的节日,然后将这几个节日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1) 春城无处不飞花, 。 (2) 千门万户曈曈日, 。 (3) ,不知秋思落谁家。 (4) ,路上行人欲断魂。 (5) 排序(写序号): 六、查字典(共1题) 我会查字典。(1) “脉脉不得语”中“脉”在句中读 ,与在“ ”这个词语中的读音相同。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组词为 。我们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2) “盈”是一个 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 。它的第一笔名称是 。它共有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七、阅读理解题(共3题) 读《十五夜望月》一文,完成要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按要求完成:(1) 给文中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里用“√”标示。地(de dì) 栖(xī qī) 露(lù lòu) 落(luò là)(2) 文中以下词语的意思是:十五夜: 中庭: [地白: 秋思: (3) 这首诗“前两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景物及其特点是什么?诗中“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一)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1) 将古诗(一)补充完整。(2) 这两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哪些习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两首诗中都提到的事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古诗(一)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月的空明皎洁却跃然纸上。你从诗中的哪个词语感受到的?这两句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古诗(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由古诗(二)中的“嫦娥”你想到了哪个民间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寒 食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 结合《十五夜望月》全诗,“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A.抒发自己远大的理想 B.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C.表达自己保卫国家信心 D.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2) “寒食东风御柳斜”中“御柳”是什么意思?( ) A.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B.皇帝赠送给大臣的柳树 C.翠绿的柳树的总称 D.乡间小路旁的柳树(3) “迢迢牵牛星”中“迢迢”是什么意思?( ) A.明亮的 B.遥远的 C.极小的(4) 《迢迢牵牛星》一诗与哪个民间故事有关? A.牛郎织女 B.夸父逐日 C.梁山伯与祝英台(5) 《迢迢牵牛星》一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表达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B.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表达对统治阶级的不满(6) 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以下哪项关于传统习俗的说法不准确?( ) A.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B.七夕节女子穿针乞巧 C.中秋节赏月 D.中秋节扫墓
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1. 【答案】D【知识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答案】B【解析】B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初春;乡村生活,与传统节日无关)【知识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完成本题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及生活实践完成。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A、C、D都是描写的中秋节。B.描写的是寒食节,与其他选项不同。故选:B。【知识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传统节日 4. 【答案】C【解析】A.正确,出自唐朝韩翃的《寒食》,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春城:春天的京城。B .正确,出自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观赏明月。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C .有误,出自汉朝佚名的《迢迢牵牛星》,意思是:明亮的织女星。河汉:银河。故选:C 。【知识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5. 【答案】A【解析】B 项中,“咽”分别读yān和yàn;C 项中,“重”分别读chóng和zhòng;D 项中,“尽”分别读jǐn和jìn。【知识点】重(chóng)、咽(yàn)、分(fēn)、重(zhòng)、尽(jìn)、咽(yān)、分(fèn) 二、填空题(共4题)6. 【答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此题考查对《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迢迢牵牛星》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中秋夜驻足凝望明月,委婉地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可以判断答案应该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根据题目要求“牛郎织女虽只一水之隔,却只能相视无言”可以判断答案应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知识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7. 【答案】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解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综上,本题答案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知识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 8. 【答案】清澈的样子;相视无言的样子。【解析】出自汉朝佚名的《迢迢牵牛星》,意思是: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盈盈:清澈的样子。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知识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 【答案】轻烟散入五侯家;今夜月明人尽望;玉颗珊珊下月轮;无边落木萧萧下【解析】第一句:出自唐朝韩翃的《寒食》,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第二句:出自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第三句:出自唐朝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意思是: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第四句:出自唐朝杜甫的《登高》,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知识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三、判断题(共1题)10. 【答案】A 雅(鸦);B 秆(杆);C 尝(偿)D 蹦(崩)。【解析】A“鸦雀无声”的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所以是“鸦”;B“秆”一般用在庄稼上,“杠杆”应为“木”字旁的“杆”;C“偿还”的“偿”为补偿之意,“尝”为品尝,所以错误;D“蹦”一般用于人物动作,“山崩地裂”为山的运动,所以用“崩”。【知识点】杆、偿、鸦、崩 四、选词填空题(共1题)11. 【答案】D;A;C;B【知识点】章、多义字 五、句子运用(共1题)12. 【答案】(1) 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2) 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中秋节(4)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5) (2)、(1)、(4)、(3)【解析】(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诗歌描写的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这原本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焚而亡,因此禁火就是寒食节中最为重要的节俗之一。(2)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旦》,诗歌描写的是春节的景象,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3)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诗歌描写的是中秋节,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出自唐代的诗人杜牧的作品《清明》,诗歌描写的是清明节的景象,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 4 月 4 日或 5 日,清明节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 108 天。(5) 按照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序如下:春节、寒食节、清明节、中秋节。即:(2)、(1)、(4)、(3)【知识点】春节、中秋节、寒食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六、查字典(共1题)13. 【答案】(1) mò;含情脉脉;mài;山脉;月;五(2) 上下;皿;横折折折钩;九;Y;yíng【知识点】脉、盈、部首查字法、音序查字法 七、阅读理解题(共3题)14. 【答案】(1) dì;qī;lù;luò(2) 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节的晚上;庭中,庭院中;指月光照在庭院中的样子;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3) 示例:月光,诗人用“地白”二字,写出了明月皎洁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解析】(1) 本题考查字音,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注意积累。需注意“栖”的正确读音是“qī”。(2) 本题考查对诗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学生需要结合诗句意思以及平时积累,进行解释。十五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中庭地白的意思是:中秋的余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因此,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中的样子。秋思在古诗文中一般指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3)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学生需要结合诗句的主要内容进行判断,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可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诗句意思进行理解。本诗写到的景物主要集中在本诗的一、二两句,有中庭、月光、树、鸦、露、桂花。其中对于月光的描写更为高妙,诗句中无一字,却用“地白”二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学生可从上述所述景物中任选一种,并写出其在诗句中的特点。分析题干中的诗句,抓住关键词“秋思”,其次本诗句的意思是: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谁家。同时诗人以中秋夜,这个全家团圆的夜晚发出感慨,表达了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知识点】地(dì)、栖(qī)、露(lù)、中秋节、落(luò) 15. 【答案】(1)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 中秋节;吃月饼、吃团圆饭、赏月。(3) 露、月、桂花。(4) 地白;凄清、寂静的特点。(5) 古诗(一)抒发了作者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6) 由古诗(二)中的“嫦娥”想到《嫦娥奔月》这个民间传说。【知识点】十五夜望月、中秋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6. 【答案】(1) B(2) A(3) B(4) A(5) A(6) D【知识点】十五夜望月、古体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