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展开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15.自相矛盾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2.了解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5.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6.简介作者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尊称为韩非子。先秦七子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指导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影响深远。其作品集《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其中有著名的寓言《守株待兔》《老马识途》《滥竽充数》等。7.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了解寓言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理解题目了解作者 交流寓言,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3.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4.了解文言文。文言文的简单演变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三、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fú fú弗 夫máo dùn yù wú矛 盾 誉 吾(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矛”和“盾”。2.指导朗读(1)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学生练习朗读。(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4)教师范读。(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3.理解词语(1)楚人:楚国人。(2)鬻(yù):卖。(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5)利:锋利。(6)以:用。(7)弗:不 。(8)应:回答。(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四、再读感知,交流学法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和插图读懂古文。(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3)感知文意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 他 )称赞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十分坚固 ,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他)又称赞他的矛说 :“我的矛十分锋利 ,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 。”有人说 :“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解决字词。了解文言文。学习生字书写生字朗读理解词语交流学法,感知文意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为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板书自相矛盾máo dùn 借助注释矛 盾 结和插图课题 15.自相矛盾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难点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评议。2.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自相矛盾》。 朗读课文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衔接,又是为了开启下节课的教学。讲授新课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2)了解“楚人”。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④谁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4.了解事情的经过。(1)“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2)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3)“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4)指导朗读。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5.了解事情的结果。(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6.了解后人评价。(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8.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9.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了解事情的经过,逐句理解课文意思。了解事情的结果。了解后人评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评价楚人。 逐句理解,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课堂小结《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1.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发展——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3.高潮——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4.结局——其人弗能应也。5.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共3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